[摘要] 本研究旨在通過探討如何系統打造“水韻揚州”的旅游品牌來推動揚州城市的發展,從而拓展我國“水文化”城市旅游品牌打造過程中的核心性問題。我們應理清城區河道的地理性概念、城區水資源的研究及利用狀況,從整合品牌文化形象、商業經濟形象方面來探討如何優化城區內河道整治工程,從而深度打造城區內“水文化”旅游品牌。
[關鍵詞] 水文化 形象策劃 水韻揚州
我國江淮之間多為富水地區。充分利用水資源,打造水文化,不失為發展旅游產業的一條好途徑。今試以揚州為例進行分析,并為相關城市提供借鑒。
一、水資源與水韻策劃
揚州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南臨大江,運河之水貫通其間。城區內除了京杭大運河、古運河、瘦西湖等經典水系外,還有些零散河道遍布于城區范圍。其中,環繞城區的水系主要有京杭大運河、古運河、潮河、七里河、沙河等;內城河水系主要有小秦淮河、北城河、玉帶河、西門二道河等;西北部有瘦西湖水系。
現今,國內的水資源開發則主要集中在觀光型的靜態旅游活動上,對參與性的旅游項目開辟較為欠缺,且集中在幾條經典水系上,而針對如何整合城區內零散水系的課題研究較少。揚州作為一個具有城區水域優勢的城市更具有開辟水文化的優勢,加之豐富的歷史背景及優美的人文景觀,足以利用現時的商業契機來發展城區特色“水文化”旅游。為此,水韻策劃可做如下宏觀思考:
1.要加強和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開發、利用水文化旅游資源,使其成為揚州旅游業的主打產品。科學定位,加強促銷,發揮整體優勢,打出水文化旅游品牌。
2.揚州水文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領略揚州水岸風景的魅力、欣賞揚州豐富的水系歷史文化、了解由古至今的河系開鑿歷史情況、發展水上休閑旅游項目以及體現參與性的旅游發展趨勢。
3.進行必要的水環境整治工程,加大對城市水環境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的力度,改善水景藝術與水景觀的水質,建設優質的生態景觀,為打造休閑品牌提供良好的水源背景。
二、形象策劃與創意
1.水域環境形象
(1)改善水環境,實現城區水資源的持續利用。要進行源頭截污,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同時利用活水工程加快水體更換速度;實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污水可回用于工業、市政、清掃和綠化;活用生態護坡技術,用干砌石、木樁等天然材料護岸,同時改變護岸砌筑形式,采用植物多樣化措施。
(2)明確整治目標,提高河道的安全美觀度及通達性。在河道整治過程中應注重親水河道的建設,適當降低河坎的高度,營造親水氛圍,把城區內的水路做通、做活,依照水域地理紋路,構建意象圖案,與揚州古今文化形成對應與補充,做好地理性鋪墊。
(3)創新融資渠道,建立河道整修的多元化投資體系。要樹立運營城市的理念,依靠民主決策,通過有效開發城區水資源籌集建設資金,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城區水利建設。還可利用諸如“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游節等節慶活動推廣揚州“水品牌”,發揮城市品牌效應。
(4)提高整體品位意識,融合城區河道整修與城市景觀建設。結合揚州城區的景觀建設,有必要地拓寬水面。對河道的景觀設計要充分考慮整體與局部的和諧性但不失個性化因素。此外,河道及其周邊建設應以自然為本,多植樹少鋪草坪,節約用地空間及成本,增強河岸景觀的透視效果及居民的認同感。
2.城市文化形象
(1)“水——水”休閑旅游產品開發。具體項目如:
橋梁建筑群:隨著城區河道整治工程的開進與水文化品牌的打響,我們更應該注重橋梁建筑的建設與創新:建橋形式多樣化,如單孔橋、雙孔橋、洞橋、弓橋等;建橋材料多樣化,如木橋、石橋、水泥橋等;橋體命名多樣化:可以形狀、顏色、名人、歷史、詩詞等命名。
河心山石生態群:充分利用城建棄剩資源,把拆遷改建中的磚頭瓦礫及碎石泥土用來造河心假山,從而建成河心休憩島嶼。島嶼上可以修路道、建涼亭、造戲臺、立名家雕塑、刻詩詞碑等。同時,利用四季之韻布置河道空間,增置漂浮植物和浮體陸生植物以凈化水質。
水上休閑項目:利用包括琴船、書船、戲船等特色水路交通工具,在觀覽沿岸風物的同時更讓游客親身體驗揚州的民間文化藝術;開展參與性表演項目,讓游客參與民俗工藝制作過程,如雕版圖書、玉雕、漆器;舉行夜間“揚聲”藝術活動,定期舉辦以水為主題的節慶活動。
水上游線項目:“水上私慶項目”,包括生日宴請等私人化慶祝活動。“水上節慶項目”,包括 “二分明月”文化游等主題活動。“水上商務項目”,可針對有關公司及部門等非嚴肅主題的會議來安排。“水上游船項目”,將完善城區河道網絡,游覽線路遍布全城。
(2)“水——陸”休閑旅游產品開發。具體項目如:
基礎性建筑與設施:適當添建微型泊船碼頭、亭臺、臨水長廊、名人塑像、詩詞碑林、河濱散步道、娛樂健身器材等建筑與設施;注重沿岸燈光的建設與組合,從審美的角度控配好路燈與彩燈的比例;可在沿岸綠化叢中設置音響,增添夜景的視聽覺美感。
博物館與展覽館:在微型停泊碼頭附近修建“綜合性”博物館與展覽館——體現揚州多元文化,包括城址文化、園藝文化、鹽商文化、工藝文化、烹飪文化等諸多方面。此外,還有“專題性”博物館與展覽館——“水文化博物館”、“淮揚菜文化博物館”、“玩具主題樂園”。
“綠色型”商業市場:“傳統工藝美術品”——刺繡、玩具、柳編、木偶、剪紙、名人字畫、古代工藝品、玉漆器等。“土特產與名優產品”——竹草編制品、花卉盆景等。“美食沐浴產品”——特色飲料食品、名菜名點和沐浴休閑文化等。
河岸“廣場文化”:綠樹襯鮮花,噴泉配塑像,戲臺連長廊;配套健身設施與娛樂項目,調制廣場夜間燈彩與音響;開展露天的廣場音樂會、廣場商品特賣、廣場美食展等聚集游客及居民,促進休閑度假產業的發展。
3.商業經濟形象
(1)把城區內水路做通、做活,要求水路的交通達到便捷標準,可考慮建設商業性水運碼頭。
(2)聯合政府、企業和個人,進行城區內必要的整治水環境工程,開拓“活水源”,在樹立并宣傳品牌的同時挖掘沿水地區“綠色商機”,以文化優勢與水陸交通優勢引導國內外企業的加盟來開展商業貿易與休閑文化項目建設。
(3)并重“景觀水道”和“運輸水道”的開發建設,同時考慮效益成本與回收期。此外,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鼓勵招商引資和民間籌資,以高效的商業利潤回收投資成本。
三、品牌的打造
品牌意識也極為重要。運河是揚州也是我國許多其他城市獨特的資源,我們應充分利用,打造品牌。
1.資源開發所需優化的空間范疇
古運河沿岸旅游資源較為集中,但多數不是旅游單體,其整合度還不高,沒有從點-線-面的鏈條模式進行系統開發,形成完整的資源鏈條。有些真正有價值的資源在古運河整治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體現原始風貌的護坡改建成直立式駁岸;綠化帶時而擋住沿岸景點的觀賞視線,開發時沒有從旅游角度進行合理化測量,如吳道臺宅第;名人騷客經由古運河時所留足跡未被深度挖掘出來,名人故居時而因整治不合理而遭損毀,如汪中故居。
2.“嵌套式”開發模型的構成
“資源等級因素”:按資源本身的豐富程度將旅游資源分為核心資源、重要資源和一般資源三個等級。在開發旅游產品時,應該兼顧三個等級資源的合理搭配,把開發和整合的重心放在如圖中的陰影部分(即兩者或三者的重合部分)。
“開發等級因素”:根據三個等級資源的合理性搭配,并考慮開發的先后性與主次性因素,把資源的開發等級分為核心性開發模式、重點式開發模式和輔助性開發模式這三個層次。這是一種對資源組合綜合考慮下的不同開發模式,其互為聯系并相互作用。(如圖)
圖 嵌套式開發模型
3.“嵌套式”開發模式的解析與運用
(1)核心開發模式:即品牌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推出古運河南北精品線路——“邗溝-瓜洲古渡”,形成古運河“北有邗溝,南有瓜洲”的水文化旅游品牌。
①針對古邗溝:保護古邗溝遺址的基礎上策劃建立古邗溝遺址公園;構建“時空再現”的互動模式,虛實結合,借助高科技手段營造邗溝過去的開挖場景。
②針對瓜洲古渡:打響“春江花月夜”品牌,采用現代高科技營造情景組合;利用節慶文娛活動提高景區知名度和美譽度,如定期策劃水上詩歌詠誦會、水上休閑參與項目等;復建古瓜洲繁華往昔出來,展示出古運河旁的古鎮街市風貌;設立運河博物苑,強化文化景觀的可游覽性和項目的可參與性,同時可設立博覽苑標志性牌樓和望運樓。
(2)重點開發模式:以品牌化旅游線路——“邗溝-瓜洲古渡”為基點,挖掘并開發線路“兩端(邗溝和瓜洲古渡)”旅游資源的同時,構建古運河品牌線路中間段的建設方案。重點式開發模式主要是融合觀光游覽、參與休閑于一體的現代化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并逐步向參與休閑型偏重。其包括河面水利建筑群(橋梁、閘壩等)的復建與展示、河中山石生態群(河心假山、刻詩詞碑、植綠栽紅等)的建設與保護、河岸文化系統展示群(水文化展示、鹽文化展示、博物館等)的構建與宣傳、水——岸休閑參與群(古運河廣場、工藝展銷市場、水休閑娛樂項目等)的創意與策劃。
(3)輔助開發模式:主要指資源開發整合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完善問題和客源市場開辟。
①基礎設施的完善。前古運河游覽線的配套基礎服務設施還不夠到位,有待進一步的提高與完善。因此我們需增加水上游船的數量與種類,創新提供高質量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增加古運河經典游覽線的旅游質量。
②客源市場的開辟。古運河旅游資源的開發應以旅游市場的需求變化為導向,以最大限度滿足旅游者的需求為標準,因而旅游資源的開發應注重旅游市場的調查和預測,隨著市場的變化而選擇開發重點。針對周邊近程旅游市場,如上海、浙江等地的“水文化”品牌促銷,揚州應把宣傳重點放在本省及周邊地區;針對中遠程市場的“水文化”品牌促銷,揚州應積極尋求同南京、鎮江等周邊城市的合作,組成寧鎮揚聯合促銷團,面向華北、華南、華中及東北等地區進行旅游宣傳促銷。
③品牌打造的效果評價。加強宣傳促銷動,把城區內“水文化”品牌宣傳促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完善城區內“水文化”品牌的旅游信息化工作,落實城市“水文化”標志體系;改善居住條件,營造投資環境;創新籌資理念,依據整治后會提升沿河土地價值的市場要素,積極采取以地低資、招商引資的方式從市場上多方籌資;拓展城市空間,促進產業發展,城區河道的整治為新區的建設和舊城的保護,為城市框架的拓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空間。
城區河道整治是打造“水韻揚州”品牌的前提,而“水韻揚州”品牌的打造又是整治工作的拓深,兩者正好構成了揚州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我們應在對“水韻揚州”綜合規劃時樹立高起點,緊握“和諧”理念,除全面考慮城區水環境整治外,還結合考慮城市的經濟、文化及社會因素,從而完善“水韻揚州”旅游品牌的打造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成:揚州市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M].揚州:揚州市社科聯
[2]《揚州市旅游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揚州:揚州市旅游局
[3][美]約翰·A·奎爾奇 [新]梁紹明洪瑞云陳振忠:營銷管理與戰略案例(楊建華譯)[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4]保繼剛:旅游區規劃與策劃案例[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5
[5]薛慶仁夏澤民等:揚州市志[M].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6]呂為龍閆偉:揚州碧水工程建管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江蘇水利,2005,(9)
[7]魏正華張建南:水鄉紹興的水生態環境特征和保護對策[J].浙江水利科技,2005,(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