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和諧理念為指導,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既是創建和諧企業的基石和保障,同時也是影響和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如何堅持以人為本,借鑒傳統文化,把傳統的和諧思想與現代管理理念相融合,營造富有時代精神和企業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是時代發展賦予企業的重任。
[關鍵詞] 和諧社會 企業文化 傳統文化
和諧企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實現企業和諧,就要以和諧理念為指導思想,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很多優秀企業文化,其共同的特點就是既吸收了注重創新、注重效率的現代管理理念,又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文化中和諧管理的重要思想。和諧文化最主要的內容,是崇尚和諧理念,體現和諧精神,大力倡導社會和諧的理想信念,堅持和實行互助、合作、團結、穩定、有序的社會準則。重和諧,求同存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要義,長期受到人們的崇尚,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價值選擇、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這也是我們構建和諧企業的重要文化資源。
一、“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思想與企業文化建設
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人類獲取和消耗自然資源的主要方式和基本生產載體,所以企業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鍵。只有企業把保護環境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并付諸行動,不斷增強環境保護責任,不斷優化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做到清潔生產、節約生產、安全生產、健康生產,才能做到企業與自然和諧發展,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天人合一”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其實質就是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準則。道家的另一代表莊子也強調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才能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儒家對“天人合一”觀念進行了許多闡發。孔子主張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謂“推己及人”,“成物成己”。孟子提出“上下與天地同流”,同時又告誡人們“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強調要適當利用自然,防止自然資源的枯竭。他還提出“親親”、“仁民”、“愛物”等主張,也就是要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愛精神擴展到宇宙萬物。其他諸如“網開一面”、“里革斷罟匡君”等典故也都體現了古人善待自然萬物的生態倫理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應用于企業文化建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樹立整體系統的企業經營哲學,正確處理企業自身利益與消費者的正當需求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做到誠信經營,統籌兼顧,求得多方利益的和諧統一。二是要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順應天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注意維持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社會。
二、傳統文化中的“中和”思想與企業文化建設
人與社會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對企業而言,就是要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企業樹立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觀念:一方面通過企業發展影響社會、服務社會、回報社會;另一方面通過良好的社會信譽、社會影響力促進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中和”思想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儒家文化最為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孔子提出的理想人格就是善于寬厚處世,協和人我,從而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沒有自我,而是要通過各種因素的差異互補來尋求整體的最佳結合。孟子和荀子都在“和”的基礎上將這一哲學命題演化為具體的管理思想。孟子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認為:“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百事不廢”,都突出了“人和”的基礎性地位。
如何調整各種經濟利益矛盾,是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須解決的問題。企業作為經濟組織和社會關系的一部分,處在社會各方面利益關系之中,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調整各種經濟利益矛盾的有效舉措。“中和”不但是傳統文化所倡導的理想境界,而且也應成為現代企業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受傳統和諧觀念的影響,許多企業在處理內部和外部關系時,往往堅持“以和為貴”的指導思想,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承擔起了對員工、社會和環境的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努力為社會發展服務,注重員工全面發展,提高員工的工作生活質量,熱心社會公益事業,與利益相關者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等。既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內外部環境,也營造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員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團結一致,共同為企業的發展而努力,所以,以“和”為基礎的人際關系對和諧企業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道家文化也極力反對人與人的沖突,無為而治是道家實現社會和諧的主要途徑,也是道家文化的管理理念和目標。老子提出:“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又說“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而為天下,此不易之道也。”從管理的角度看,文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最高階段,無為而治則是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不論什么樣的企業文化,都要經歷滲透、傳承的過程,從有為到無為,才能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才能成為大家共有的文化。
三、傳統文化中的個人身心和諧與企業文化建設
個人身心和諧是一切和諧關系的基礎,在企業管理中,促進員工的身心和諧,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為員工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為員工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一個企業,只有建立和形成團結友愛、和諧融洽、安定有序的和諧環境,才能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有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和諧企業通過完備高效的組織機構、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和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有效協調企業的長遠利益、員工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根本利益,充分調動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為企業的和諧發展提供堅強的動力保證。
身心和諧是傳統和諧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心與身的關系上,傳統文化主張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正確處理物與欲的關系。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但他又強調“欲而不貪”,反對放縱欲念。主張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則,要保持平衡謙和的心態。老子也主張人之形體與精神的合一,他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是說,具有和諧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蒙蔽,超越世俗的封閉隔閡,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執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老子提出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等主張,作為一種崇高的目標和理想境界,在促進個人的自我完善方面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實現身心和諧,除了個人修身克己外,外在的教化和約束也是不可或缺的。企業改革的深化,社會角色的轉變,利益關系的調整,物質生活的差異,都難免使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通過企業文化,培育員工普遍認同的理念和價值觀,使員工個人的愿景與企業的愿景相一致,引導個體自主選擇,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增強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企業文化建設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功效。
企業文化是以人為中心,以文化引導為根本手段,以激發職工的自覺行為為目的的獨特的文化現象和管理思想,是企業的一種精神動力和文化資源。從長遠來看,企業文化將成為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一個企業有什么樣的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就決定這個企業有什么樣的組織結構、經營方式、管理制度、員工隊伍和服務質量。因此,重視企業文化,搞好企業文化建設,已成為當今企業應對激烈市場競爭的戰略選擇。
建設和諧的企業文化,離不開對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鑒,更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不僅在形式上博大浩瀚,而且在內容上精煉深邃,借鑒傳統文化,把傳統和諧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相融合,把現代的企業管理思想溶入到企業文化的建設之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不僅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也是中國和諧文化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揚光大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金開誠:中華傳統文化的四個思想及其古為今用[N].光明日報.2006.11.2
[2]王榮華童世駿:多學科視野中的和諧社會[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3
[3]姜福現:構建和諧社會與企業文化建設[J].社會科學論壇2006.10
[4]楊述奎:和諧力:打造和諧企業[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1
[5]余桂玲:論和諧企業的文化特點[J].企業研究.2007.5
[6]謝明慧:試論構建和諧企業中的文化建設[J].集團經濟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