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代企業管理將“以人為本”作為基本理念。但在具體的管理實踐中,“以人為本”存在著多角度的認識和解釋,也因此帶來不同的管理過程和結果。“以人為本”觀念的確立過程,同人們對人性的本質和內涵的認知過程相互映證。反映在企業管理中,就是從“以物為本”、“以資為本”觀念向“以人為本”觀念的轉變。在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順應人性本質內涵的管理。
[關鍵詞] 人性內涵 管理 以人為本
一、“以人為本”理念發展歷程考察
從哲學的角度看,人性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性,一個是物性,人性是相對于神性和物性而言的。因此,無論是在國家治理,還是在企業管理中,提出以人為本,要么是相對于以神為本,要么是相對于以物為本。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以人為本的重心是不一樣的。大致說來,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以人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于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于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于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從管理的領域看,“人本”思想的發展是相對于“資本”思想發展起來的,眾所周知,早期的企業都是以資本為中心建立起來的,資本的不斷積累和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是企業謀利的最主要手段,再加上資本的相對稀缺和勞動力的相對剩余,人在企業中的地位就必然是從屬于資本的。與此相適應的管理也是以“資”為“本”的。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步,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企業越來越清楚地認知到人對企業生產率,以及利潤目標的貢獻,“人力資本”概念的提出更是將企業中的人提升到比物質資本更為重要的地位上來。逐漸地,“人本主義”在企業管理理論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由于作為人力資本載體的人不僅僅具有生產性,同時還具有社會性,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也就應運而生了。
馬克思主義的人本觀是和發展觀結合在一起論述的。其核心是企業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手段,人作為發展的主體,是發展目的與發展手段的統一。
二、人性內涵的認知差異在管理實踐上的差異
關于人性的論述,主要來自于倫理學層面和哲學層面的論述。
倫理學層面的人性論,包含了性善論、性惡論、無善無惡論。這幾種理論之爭一直是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成為學界提出人性論時關注的核心,幾乎被不加懷疑地當作了人性論的主要內容,這一層面的理論主要回答了“人性的好壞”問題。早期企業管理者,對人性的認知更多的基于倫理學層面的善惡論。無論是持性善論還是持性惡論的管理者,由于缺乏對人性本質的認識,或懲惡,或揚善,或德治,或法治,人類的管理實踐依托于價值判斷,在操作中極易陷入極端,無法獲得最優的管理效果。也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企業的管理就無法堅持做到“以人為本”,更多的只能是迷失在“以物為本”、“以資為本”的迷宮里 。
哲學層面對人性的論述,強調對人性的本質內涵的認知,即人之所以成為人,人與萬物區別之所在的根本是什么?回答的是“人性是什么”的問題。在人性是什么的問題上,各個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哲學流派都基本認同人性的本質有自由、心智、創造性三層內涵,具有相同、天生、變易的特點。
人性本質的“自由”內涵,是指在面臨不同的可能性時,不是由自然規律所決定,而是由行動者的意志來抉擇的能力。“心智”內涵,是指人具有良心、道德和善惡是非感,以及進行思考、謀劃和表達等等理性活動的能力。“創造性”內涵,是指人通過有意識地改變事物狀態或重新組合質料或賦予新的形式來造成新的事物的能力。
人性本質的相同性特點,指這三重本質在每個人的身上都具備。天生性特點不是要否認人性的形成就個人而言有“后天”或“環境”的影響,而是強調人類只要還實存于這個世界上,就不能不抉擇,不能不思考,不能不創造,這就是人類的命運,就是人類從世界本源所獲得的共同的贈禮,即其天生性。人性本質的變異性特點指人的這三重性質本身就意味著人及其行為的不可預測性、非齊一性、不固定性、未完成性,以及價值上的不確定性。簡要而言,人是未完成的,永遠處于變易之中的。對于人,唯一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人不可肯定。惟一已經完成的一點,是人并未完成。人永遠處于過程之中,處于從過去向未來,從可能性向現實性,從實然向應然,從事物向理想,從實存向存在的過渡中。
哲學層面對于人性本質內涵的認知,相對于倫理學層面對人性的價值判斷,應該是第一位的。現代管理之所以從“以資為本”轉變到“以人為本”,一個重要的觀念上的轉變,就在于從人性的本質認識出發,認識到人的價值所在,從而超越了傳統的善惡判斷。使人從管理的對象,升華成為管理的目的和手段。“以人為本”也成為企業管理理念的共識。
三、在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順應人性的本質內涵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順應人性的本質,進行管理理論的創新和實踐。我們認為,在管理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其理論架構的一個重要基礎,應該是從人性本質內涵出發,明確管理的三重使命。
1.針對“自由”內涵,企業管理“以人為本”的使命是要幫助人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超越,也就是幫助人達到孔子所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在管理的實踐中,企業的發展目標的闡述就不應簡單停留在初級層次的銷售、利潤等經濟目標上,也不能滿足于從協調社會、企業、顧客關系提出的中觀層面指標,而應該是以滿足企業、員工和社會的發展為訴求的終極目標。這一結論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的成功運用得到經典的論證。為滿足人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求,企業應該為員工創造和提供實現這一追求條件和環境。而企業使命的歸納、提煉和個性化描述,其實質就是喚起員工人性中的“自由”本質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凝聚而成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同樣,“雙因素”理論強調增加員工滿意的途徑是增強員工在成就、信任與認可、工作內容、責任、業績、個人成長等方面的激勵,其實質就是順應了人性本質中的“自由”內涵,與人的自我實現的最高追求相契合。
2.針對“心智”內涵,企業管理“以人為本”的使命就是要幫助人提高學習能力,從而提高人認識規律的能力、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思考的能力等。
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揭示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的五項修煉被譽為開拓了“管理的新典范”。第五項修煉及其管理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受和實踐,成為全球管理的新趨勢。這一理論的成功及其實踐證明,順應人性本質的“心智”內涵,通過“五項修煉”的融合,引導出進步的新觀念,使組織和個人實現“日新又新”,不斷創造未來。
3.針對“創造性”內涵,企業管理“以人為本”的使命就是要為人創造良好的環境,培養人的創新思維,保護人的創新意識、鼓勵人的創新精神、提高人的創新能力。
人性本質的“創造性”內涵和“心智”內涵是相輔相成、互動發展的。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論斷,就是對人性本質“創造性”內涵和“心智”內涵是相輔相成、互動發展的最好注腳。在呼喚創新、鼓勵創新的21世紀,創新能力是組織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已成為企業管理者的普遍共識。而企業創新能力的強弱,取決于企業能夠具有良好的創新氛圍,企業是否具有良好的創新氛圍,根本上又取決于在貫徹“以人為本”的過程中,順應人性本質的“創造性”內涵。
總之,在順應人性本質三重內涵的基礎上,兼顧其相同、天生和變易的特點,就可以在管理實踐的各個層面構建起和諧的氛圍,如和諧的員工與企業的合作伙伴關系,有效地企業內外溝通機制,員工和企業的相互忠誠,員工和企業的互動成長,人性化的薪酬體系,員工參與的企業管理,富有“人情味”的企業文化等,獲得最優的管理效果,真正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
參考文獻:
[1][美]馬克·A.盧茲/肯尼思·勒克斯 人本主義經濟學的挑戰[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漆思:現代性的命運[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何國棟:以人為本與現代企業管理[M].文匯出版社.2005
[4]何苗:儒家思想對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幾點啟示[J].集團經濟2007年第2期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