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勞動合同是一種協調勞動關系的規范制度,與普通合同比較而言,有其特殊的方面。本文試圖運用經濟的分析方法,從勞動合同的經濟分析原則、勞動合同經濟分析的起點、勞動合同的外在形式三個方面全面分析了解勞動合同的性質。
[關鍵詞] 勞動合同 經濟分析的原則 不完全勞動合同 附合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是一種實現勞動關系運行協調化的制度規范。對勞動合同進行經濟分析與普通合同的經濟分析是密切相關的。合同法的經濟意義在于節省交易成本和分配市場風險。合同法通過提供各種交易規范和標準術語,以便當事人在合同過程中有法可依,從而減少他們為達成交易規范和反復推敲合同條款所需的成本,降低在市場變化條件下的交易風險,來達到上述目的。勞動合同作為一種特殊的契約規范,在實現上述合同一般經濟功能中,同樣也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勞動合同經濟分析的原則
對勞動合同進行經濟分析必須解決分析的原則問題。勞動合同經濟分析應該具有自身獨特的分析原則,或者法律的經濟分析的某幾項原則應該在勞動合同的經濟分析中加以重點強調。
1.效率節制原則。對勞動合同進行經濟分析,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勞動合同如何體現其效益目標?傳統勞動法學認為,勞動法(包括勞動合同)是保護勞動者弱勢群體的帶有身份性質的強制性制度安排。在勞動合同問題上,是否也必然遵循效率法理呢?法律的經濟理論不應與普通法的效率理論混同起來,勞動合同并不是純粹追求企業生產效率的法律,而是被賦有了特殊“效率”使命,但是也不能排斥勞動合同內含的生產效率上的意義。如何處理兩者關系,是重點要考慮的問題。在對勞動合同進行經濟分析研究中,應該對效率性采取節制的態度,并將其作為勞動合同經濟分析的特殊原則之一。勞動合同法是社會法,法律保護的重心應該是社會利益,而不應該簡單強調某一方面利益,社會利益與勞動者或者用人單位一方的利益是有差異的。由《勞動合同法》第1條可以看出,勞動合同法以保護勞動者為形式,而以追求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為實質。因此,避免效率極端化是完全有必要的,這就需要法律在促進生產效率與提供保護的效率之間形成某種互補,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法律的效率。
2.收入分配成本最小化原則。對法律的效率性采取節制的態度需要在經濟學意義上尋找某種支撐。勞動合同經濟分析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效率與平等問題。效率指的是在一種狀態下總收入和總成本之間的關系,而平等指的是個人之間的分配狀況。效率和平等之間的往往存在著沖突。一方面,如果收入分配不存在成本,那么收入分配就可以任意進行而不與效率相沖突。但真實世界中分配成本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如何解決沖突最終取決于兩者的相對重要性,這取決于經濟學實證與規范之間的互動。而另一方面,法律應通過權利界定和程序規定使收入分配的成本最小化,它需要分析不同的法律規則對資源投入的效應。這可以看作勞動合同經濟分析的另一指導原則。
二、不完全勞動合同——勞動合同經濟分析的起點
1.不完全勞動合同的概念。對勞動合同的經濟分析應該從考察不完全勞動合同開始。羅伯特·考特和托馬斯·尤倫首先提出了完備合同理論,該理論包含有三個關于個人理性的假設條件,即穩定的偏好,受約束的選擇和最大化;同時該理論還含有四個關于合同環境的假設條件:沒有不利的第三方效應,充分的信息,眾多可選擇的合同伙伴和受約人訂立完備的合同。在合同訂立時,雙方都贊成合同的所有條款都得到嚴格履行,而不愿有選擇地履行合同。這種完備合同事實上是一種理想狀態。然而正如完全競爭條件只是一種理想狀況一樣,在現實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存在,合同更多存在的是不完備合同。不完全合同理論是由格羅斯曼和哈特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的《所有權的成本和收益: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的理論》一文中首先提出,該理論在90年代達到高峰。不完全合同理論被認為是產權經濟學最早的一個正式理論,它用雙邊道德風險來分析產權的意義。在委托——代理理論中有道德風險,兩個人彼此看不到對方的努力,可能的狀況太多,沒辦法寫出一個相機合同。不完全合同不是說結果好的時候付多少,結果差的時候付多少,它只是規定所有權結構。在某些特殊的合同中,這種不完備安排恰恰是規避交易成本過高的產物,從而使得此類特殊合同成為某些低效率合同的替代。
2.勞動合同法對勞動合同不完全性的規制。勞動合同法是對勞動力交易談判過程的一種法律復述,在這一過程中,明確規定和隱含了相關權利的法律安排和設置。
(1)法律并不是對合同不完全性一概否定和救濟,而是有所選擇。基于市場成本和法律成本的考量,賦予不完全合同合法地位是一種具有效率性的制度安排,這樣就構成了勞動合同的合法性,它集中體現在對用人單位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明示或默示性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3條中規定: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第4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也規定了企業有獎勵和懲處職工的權利。法律從不同角度規定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和勞動者有遵守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義務,就是這一意義上對不完全性的肯定。
(2)勞動合同是一種權宜選擇,是制度向交易成本妥協的產物。勞動合同與身俱來的不完全性使得企業很容易利用契約另一方當事人的弱點,如履行相繼性而實施機會主義。在合同履行中,退出威脅是勞動者有限的談判手段之一。它的功能也因為剩余控制權的預先設定、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以及廠商對生產資料的壟斷乃至行業壟斷而變得微不足道,致使勞動力濫用成為一種常態,這無疑是反效率的。另外,勞動合同的不完備性可能帶來的另一個缺點是:剩余索取權安排帶來了價格偏離即分配上的不均衡,對交易成本節約的考慮往往模糊了勞動合同的分配效應。勞動合同的不完備是節約交易成本的產物,對該種合同的合法性保護固然是勞動合同法和其他相關法律的任務,但此種保護安排并不一定就表示其分配效應上的正當性,效率與公正并不是一以貫之的吻合,現實中他們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卻并不一致。合同不完備下的負效應應通過勞動合同法加以校正,法律通過對合同完備性的選擇性恢復而達到有效率履行的目的,它通過勞動法各項保護性規定加以具體體現。
三、附合性——勞動合同的外在形式
附合合同是指合同內容由當事人一方確定,他方當事人只能表示完全同意或不同意,亦即只能加入或不加入的合同。勞動合同附合性常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締約附合化,勞動條件附合化,工作規則附合化。
1.勞動合同附合性的效應。對標準格式勞動合同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方面,勞動合同附合化客觀上有一定的內在合理性,格式合同的效率性是可以觀察到的,它降低了交易成本。制度的產生基于節約交易費用的目的。勞動合同的附合化可降低勞動力交易費用,減少訂約和履約成本,有益于增進效率。在高度專業分工的條件下,勞動者欲獲得某一專業熟練技術需花費很大代價,而在獲得該技術后又很難舍棄此行業另投他行,即勞動力的資產專用性較高。在此種專用性愈高的行業,勞動者愈希望和雇主建立長期的合約關系,以避免失業和另謀職業須增加的交易成本,附合合約盡管使雇主獲得更多利益而有損雇工利益,但也可因此維持較長的合約關系,所以接受附合合約也是勞動者基于理性的選擇。
可是從另一方面看,附合合同是否就不存在缺陷呢?附合合同被說成是通過人為限制另一方選擇來提高其成本的方法,從行業串通的意義上來說,標準格式的無效率是由于任何壟斷都是無效率的緣故。在某些特定的領域,定式合同“要么接受,要么走開”的訂約方式對于弱勢群體來說,縮小了選擇空間,整體上加大了退出成本,在買方市場情況下,其負面效應更為明顯。由于機會主義行為動機的存在,雇主可能借附合合同而在雇工身上攫取利潤,導致對勞動者利益的過度侵害。此時勞動者可能的抵抗方式便是偷懶,消極怠工或退出合約,三者同樣會增加雇主的監督成本和另招雇工的費用,顯然是有損經濟效率的。
2.勞動合同附合性的法律救濟。雖然根據標準格式簽定合同的事實沒有也不應該推斷出附合勞動合同是或可能是顯失公平的。法律對附合化的缺陷有其他的補助方式嗎?經濟分析法學提出了兩種救濟方法:一種是自由主義觀點,主張通過市場競爭來解決;另一種是政府管制,國家通過法律的形式,對格式勞動合同進行規制。如管制格式合同的立法,對不合理的格式合同明令禁止,或經法律規定為無效或賦予法院修改格式合同的權利。在附合性勞動合同問題上,除了上述方法外,借助外部的、間接的方式如通過社會保險法、就業促進法、向富人征稅對職業培訓進行補貼等分散和減低勞動者退出成本,賦予勞動者新的權利而拓寬勞動者選擇權范圍;通過直接的方式,國家立法直接對勞動合同內容進行干預,如勞動基準立法對勞動者的基本利益進行法律限定,具有較強的效率,是保護勞動者的基本手段。
勞動行政和監察機關對勞動合同進行合法性備案和審核是實踐中預防格式性勞動合同不公平的手段之一。通過集體談判與集體合同,勞動關系主體雙方就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協商,從實際出發,范圍自治,不涉及公開商業秘密,無妨礙“營業自由”,也無行政管制費用,雙方協商一致,締約費用較小。
參考文獻:
[1]季衛東:“迫求效益的法理”,〔美〕理查德·A·波斯納:《法理學問題》(代譯序).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
[3]張五常:企業的合約性質.經濟解釋——張五常經濟論文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4]高德步:產權與增長:論法律制度的效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董保華:社會法原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6]丁文聯:“試論勞動合同的附合化”.載于法商研究199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