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溫州的經濟增長因為缺乏新的動力而逐漸放緩,而溫州地方政府管理體制的弊病逐漸復出水面,本文對溫州模式困境的現象和成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 溫州模式 困境 政府管理
“溫州模式”是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需求誘導型和大膽超前的局部經濟體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史晉川,2002)。“溫州模式”是以體制上的先發優勢在全國范圍內率先獲得發展市場經濟的契機,完成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但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和產權制度的確立,溫州的先發體制優勢卻在弱化,經濟發展放緩,指標上表現在GDP和城市化增速較全省其他地區緩慢,溫州模式在以下幾個方面上均遇到發展阻礙。
一、制度創新陷于式微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溫州凡是可以依靠底層力量推動的微觀領域的制度創新仿佛都已做完(張仁壽,2004)。到了經濟體制轉軌初步完成的今天,淺層次上的制度創新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今天的溫州模式最突出的問題在于制度創新陷于式微。對于政府推動制度創新的職能應該歸于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朱康對(2004)認為,深層次的制度創新必然涉及各方面的問題,而這又不是基層官員力所能及。現在溫州最需要的不是微觀領域的改革,而是宏觀經濟管理體制的創新。(張仁壽,2004)然而,微觀和宏觀中間還有中觀的活動,即溫州地方政府對制度創新的推動。地方政府的角色是雙重的,它既是中央政府的代理人, 要貫徹中央的意志調控改革,又是當地利益的代理人,要實現本地區利益最大化。因此,雖然張仁壽(2004)認為溫州最大的約束來自宏觀制度,但地方政府也應該對制度改革負責。
二、非正式約束與尋租
溫州素來講究血緣、地緣和“熟人信用”,被史晉川(2004)稱為人格化交易。在溫州模式演化的過程中,政治企業家參與分享潛在的制度外收益,大大將低了非正式規則正式化的難度(史晉川、李甫軍,2001)。然而,這種非正式約束正成為溫州進一步發展的阻礙。商圈“人格化交易”是產生產業代際鎖定的原因(史晉川,2004)。而政府官員的“人格化行政”則為“關系主義”打開通道,為政府官員設租、企業尋租提供了便利,這被史晉川(2004)稱為“‘公共權力’和私營經濟所編織的‘不可觸摸的網’”。廣泛的行政隨意性控制使經濟主體的主要精力被消耗在和政府官員打交道上,阻礙了要素的合理流動,導致社會生產力的增長達不到潛力水平。這張“不可觸摸的網” 造成了溫州區域內產權保護的“親疏”,導致了溫州民間資本的大量外流(史晉川,2002)。2004年對溫州樂清市部分外遷企業作為樣本的調查表明:在近來外遷的85家企業中,屬于自身發展需要的有21家,占24.7%,屬用地約束的21家,占24.7%,屬人為原因造成“軟環境”影響的有43家,占50.6%。
三、外資企業難以引入
外資難以引入一直是溫州經濟結構的缺憾。溫州的國外大企業、先進技術一直處于全省后列(溫州市十一五規劃綱要,2006)。以前,由于溫州民間資本充裕,當地人和祖籍是溫州的外地人投資活躍,缺乏外資一直不視為“問題”。然而,外商直接投資是伴隨資本、技術、管理模式的“一攬子”引入,從全國的經驗來看,能影響對生產力提高和產業結構的改善,這對陷于產業難以升級泥潭的“溫州模式”就尤為寶貴。政府在對待溫州人與非溫州人時產權保護的不公平和激烈的市場競爭阻礙了溫州經濟社會的對外開放(史晉川,2004)。因為溫州人際網絡內部的交易費用低,而外部交易費用高,政府對本土企業“地方保護”,對外資抱有“懷疑”態度或認為其可有可無。在全國其他地區“招商引資”戰略的對比之下,這種無形的“歧視”筑高了資本流入的門檻,使投資商選擇和政策優惠產生排他性,限制了外部要素流入。
四、規范的資本市場無法建立
溫州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和人才市場的發育不良(張仁壽,2002)、金融轉型滯后(卓勇良、2004),嚴重制約企業融資和規模擴大。近年來,溫州企業長不大或者長大了就要外流的現象,是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對微觀經濟主體合作性契約產生阻礙的重要表現(金祥榮、朱希偉,2001)。溫州在2002年爭取到了民間金融改革的試點,但是五年以后,除了溫州商業銀行等少數機構以外,大部分民間金融機構還是得不到充足發展,民營企業融資依舊困難。因此,公私權力的互相滲透將會阻礙要素市場產權制度的建立,制約其市場化。客觀地說,溫州模式尚未培養出完善的人才、資本等要素市場,很可能獎溫州鎖定在古典市場經濟階段(金祥榮、朱希偉,2001)。要素市場改革與完善的關鍵在于,政府能否從巨大的“誘惑”中走出來。
五、待研究問題
以上問題根的重要原因是溫州當地政府和企業對“市場自發秩序”的一貫自信和對“無為而治”的小政府主義的路徑依賴。現任溫州市委書記王建滿提出了“以民引外”的戰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若不進行政府管理轉型和商業理念轉變,GDP即使增長也是治標不治本的,不能長久掩蓋“溫州模式”的矛盾。而管理轉型,包括政府的公共服務改進和企業引入現代企業制度,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的作用,大大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性和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
參考文獻:
[1]史晉川金祥榮等:溫州模式研究(修訂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2004
[2]董希望:溫州模式的歷史命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3]胡宏偉吳曉波:溫州懸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陳文玲等:跨越—溫州從傳統信用邁向現代信用[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5]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修訂版)[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