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首次正式提出了“縣域經濟”的概念,而且發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中國經濟在向城市經濟側重近20年后,進入向縣域經濟側重的階段轉換。
這幾年,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縣域經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已經占據了相當高的份額。2006年,我國縣域GDP總量達到8.81萬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48.10%。同時,以百強縣為典型的一些發達縣域的經濟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一個亮點,對全國縣域經濟的發展無疑會起到一個相當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極端不平衡性;縣域經濟產業層次的極端低下性;農民增收的極端困難性;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的諸多盲目性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促進縣域經濟更好、更快、持續的發展,應重點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推進“三化”進程:即縣域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
工業化水平低是絕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要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就要富裕農民,要富裕農民,就必須減少農民,而減少農民的最重要途徑就是農村工業化,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因此必須牢固樹立“興工強縣”的思想,突出工業在縣域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強工業化的主導地位,并不意味著以犧牲農業為代價,我國縣域經濟的基礎是農業經濟,農業始終是縣域經濟的根。依靠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出路在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應該是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機制創新上下功夫,在農業產業化的特色化、市場化、基地化、高效化等方面做足功夫,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作用。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2億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才能有效解決三農農問題。轉移農民的一個重要途徑在于城市化。在現有條件下,提高縣域經濟工業化、城鎮化的著力點是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小城鎮作為二、三產業發展的載體,是吸納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基礎,它能有效的接受大中小城市輻射和產業轉移。
二、要把壯大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
縣域經濟單位財政力量比較弱,多屬“吃飯”財政,沒有多余的力量發展經濟,而中央財政對縣級區域的預算支援也很有限;縣級單位工業發展水平較低,國有企業數量較少,投資力量較弱,也難以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由于多數縣級單位地處偏遠,市場規模狹窄,投資環境較差,在信貸資金、吸引外資上也不具優勢。因此,縣域經濟只能依靠民間投資的發展。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針對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在組織引導上,特別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帶中間”的思路和方法,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導規模企業,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過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結對聯誼、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支持更多的農戶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群體規模。“帶中間”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小業戶群體的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三、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
我國縣域經濟中存在大量的“全能縣”經濟,全能縣的“小而全”經濟有很多弊端,比如:難以形成規模經濟,難以獲得平均利潤,難以保證產品質量,難以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 等等。這些弊端,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必然帶來三大后果:低質、低效、慢速。改變“全能縣”的經濟模式,必須抓住特色這個關鍵,立足本地實際,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思路,找準重點。每個縣域均有自己的資源優勢,要立足資源突出特色,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游則游,走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促進縣域產業從多樣化轉為特色化,把比較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以此推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改造“全能縣”,培育特色經濟應該與走專業協作之路結合起來。要放棄只想當“龍頭”不愿當配角的舊觀念,如果能把一個產業,一個品牌甚至一個零件做強做大,都能很好的帶動經濟的發展,許多成功的企業走的都是專業協作的路子,如英特爾公司并不生產電腦整機,它只為全球電腦整機廠商提供芯片;微軟公司也不生產電腦整機,它只為電腦使用者提供操作系統軟件,但它們都不失為IT業的巨子。
四、把勞務培訓和輸出作為一種產業政策
除了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還可以把有組織的勞務培訓和輸出作為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另外一個戰略產業來對待,實施人力資源開發戰略,活躍縣域經濟。勞務輸出在許多地方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農民素質不適應,觀念陳舊、素質低下是制約農業勞動力轉移、以至制約農村發展的另一個瓶頸,甚至比貨幣短缺的制約還嚴重得多、直接得多、緊迫得多。還有由于農民對就業信息缺乏,致使外出務工的盲目性,等等。作為政府應該加大力度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在各個環節為勞務輸出工作服好務。首先,要及時為廣大農民提供就業信息、職業指導和政策法律咨詢等服務。同時,要采取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工作,積極與輸入地企業加強聯系,根據企業需要,開展“委托式培訓”和“定單式培訓”,實現培訓和輸出的良性互動機制。還有可以在全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較多、就業容量較大的省、市,建立了農民工勞務輸出基地及勞務輸出服務站,做到輸出一地,鞏固一地。
五、轉變政府職能,深化體制改革
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逐步完善市場機制,明確市場和政府的定位。政府要服務于經濟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要盡快完善財政轉移體制,調整農村金融政策,基層教育制度,公共衛生制度,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等。發展縣域經濟,應加快“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步伐。只有強縣才能富民,縣域擴權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擴權強縣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提高行政效率,為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一項重大改革,對實現經濟更快更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