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山西省2007軟科學項目《產業集群與山西區域創新體系構建》(項目編號:2007041008-01)階段性成果,該課題受山西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資助。本文的研究為省政府對山西創新文化培育提出建議。
[摘要] 區域創新系統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區域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約束條件,對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分析了區域文化對創新主體和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影響機制,并進一步提出了區域創新文化培育的一些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 區域文化 非正式制度 區域創新體系
區域創新系統是指區域網絡各個結點(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等)在協同作用中結網而創新,并融入到區域的創新環境中而組成的系統。即區域創新系統是區域創新網絡與區域創新環境有效疊加而成的系統。區域創新系統的構建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過程,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的諸多方面之間存在著連續不斷的、無縫的和多方面的相互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地理環境、交通條件、資源稟賦等都差不多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并不一樣,區域創新能力也不一樣,有的甚至差距懸殊,其原因很難僅用經濟因素來解釋,區域文化對區域創新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新制度經濟學,初始制度選擇會強化現存制度的慣性,因為沿著原有制度變遷的路徑和既定方向前進,總比另辟蹊徑要來得方便一些。價值信念、倫理道德、習慣,以及意識形態等統稱為文化的東西即非正式制度安排是路徑依賴形成的深層次原因,也是影響制度創新和經濟社會變遷路徑重要因素。哈佛大學的著名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甚至斷言:基于文化的競爭優勢是最根本的、最難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區域文化環境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區域文化對區域創新體系構建的作用機理
區域文化就其實體性內容來說,可以表達為兩種:第一是精神氣質,或者更加準確的說是創業精神。這里包含了有關價值觀,態度等多方面內容,可以通過成就欲望、創新精神、判斷力、節欲、奉獻、信用、紀律等來衡量。多體現在創業者身上。二是文化素質或者說文化技藝,包括審美能力、鑒賞能力、操作能力等,體現在一個地區的人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同區域由于多種原因,具有不同的區域文化特征,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區域創新能力。
1.區域文化影響區域人力資本的質量
20世紀初,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都與其特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存在著某種內在的淵源關系。他解釋資本主義興起時,認為它基本上是一種植根于宗教信仰的文化現象。因為西方通過宗教改革而形成的新教文化,孕育了一種‘資本主義精神’,而這種精神對于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就是說特定的文化對經濟的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即特定文化(特別是新教教義)是促進資本主義產生與現代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宗教革命”所形成的新的精神氣質培養了一批市場經濟發展所必須的要素:守紀律而且能夠吃苦,具有奉獻精神的勞動力大軍;具有創業精神的企業家;理性的企業組織制度和理性的國家政治結構等等。歐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正是在新教倫理所體現的文化的推動下得以成功的。
據此我認為,區域文化會影響創業者和普通勞動者的素質。勞動者具有什么樣的文化背景,有著什么樣的價值觀念,會極大地影響他們對待生產勞動的態度,從而影響到工作的質量。所以精神氣質是人力資本的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是否具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是否能夠承受創業活動的辛勞,這和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區域創新文化能對創業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培育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企業家。
2.促進區域社會資本積累,增強區域創新系統的整體能力
在硬件條件一定的前提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就是一個地區的軟環境(也就是說一個地區的社會資本),區域創新系統中的社會資本是指一個特定區域內,企業與相關企之間,以及企業與企業外相關實體、群體之間的社會聯系等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包括企業獲取利用這些關系來攝取外部信息和其他資源的能力總和。軟環境本質上是人的素質問題,具體表現在居民是否講究誠信、理性能力是否發達、是否有較強的社會合作能力、品位是否高雅,以及是否具有發達社會公德意識等等。良好的區域文化的不斷沉積可以促進區域社會資本的積累,這種社會關系的發展可以使創新系統內的合作從多種渠道進行,并且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增強人們的競爭意識,從而激發創新思維和新技術的產生,降低創新的不確定性,進而增強區域的整體創新能力。
如圖:
3.促進區域資源整合,提高區域創新系統的運作效率
區域文化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創新主體,并以這些創新主體為中介和載體滲透到創新系統的各個環節,確保主體之間能夠融合互補、交流合作,進而能夠使整個系統的創新功能大于各個主體的功能之和。這種使“1+1>2”的作用,對于一個系統的有效運作是至關重要的。區域文化通過對資源的整合,主體間的協調,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創新的擴散,從而提高區域創新系統的運作效率,增強區域創新能力。
總之,區域文化就像是一條無形的紐帶緊緊地作用并連接著每個創新主體,進而影響著區域創新能力
二、區域創新文化的培育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明確提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文化創新不僅是區域創新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區域創新的源泉,尤其是區域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的前提和先導。文化創新要培育創新精神、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為區域創新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并突破阻礙區域創新的文化因素,創新文化環境,從而影響區域創新的主體,提高區域創新的能力,并使二者良性循環,以促使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政府在區域文化的重塑過程中作用在于:
1.重視要素流動特別是人的流動對文化的作用
大量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移民文化有利于創新創業和經濟發展。區域政府應該為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支持平臺,通過鼓勵要素自由流動與支持創業創新的政策制度導向,對地區經濟文化形成潛移默化的積極正面影響。發揮地區的資源優勢大力招商引資,整合區域資源,形成比較優勢,進而推動區域經濟文化創新。
2.運用制度創新激勵創新創業,鼓勵冒險、寬容失敗
區域政府要努力進行制度創新,以制度創新促進區域創新文化的形成。風險投資作為一種新型金融制度安排,會產生鼓勵冒險、允許失敗的制度效應。對打造優秀區域創新文化,形成合作冒險的創業精神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發展風險投資,推動銀企合作,規范信用擔保,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同時完善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促進區域和企業自主創新。可以有效促進區域創新文化的形成。
3.培育集群經濟,營造健全的企業生態
政府營造一種讓大中小企業共存共榮的生態環境,加快企業在產業鏈和價值鏈支配下形成的產業集群發展,這也是重塑區域創新創業文化的關鍵。這個生態環境包括:中小企業衍生的良好空間、高效的服務體系和健全的生產要素市場體系,這些都是“大企業長大”和“小企業快生”的保障。
4.發揮大學和科研院作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地區要充分發揮大學科研院所作為文化傳播源的作用,通過大學科研院所的改制以促進區域創新創業文化的形成,要堅持“人才提升”的戰略,這里的人才不僅包括實驗室人才,更應該包括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新創業人才。并且只有把實驗室人才和創業型人才結合,才能形成科教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現實轉變,也才能推動的創新創業文化形成。
參考文獻:
[1]保羅·薩謬爾森:《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道格拉斯.諾斯:《制度、意識形態和經濟績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版
[4]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5]哈耶克:《哈耶克論文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6]孟召宜:文化觀念與區域可持續發展[J].人文地理,2002
[7]丁煥峰:論區域創新系統[J].科研管理,2001,6(5):58~60
[8][德]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北京:商務印書館
[9]盧現詳.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中國發展出版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