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社會變革,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也使得高科技本身越來越具有道德性質和倫理意蘊,如何看待高科技時代所伴生的倫理問題,本文就此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高科技時代 倫理 科學技術
20世紀以來,以微電子、生物遺傳工程、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一系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不但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變革,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使得高科技本身越來越具有道德性質和倫理意蘊。因此,認真思考高科技時代所伴生的倫理問題,是科學技術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也是時代提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應辯證地看待高科技時代所產生的倫理問題
當今社會,高科技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困難,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擴大人們認識世界的眼界,改善人們的思維能力的同時,也對傳統的倫理道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辯證地看待高科技與倫理道德的關系,便成為人類在高科技時代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
首先,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必然的,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滯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是不滿足現狀和追求新知的,沒有創新便沒有科學。在人類發展史上,科學技術的每一重大進步,都會對傳統的倫理規范產生巨大的沖擊。這時傳統的倫理規范雖然會依據其內在的張力,對來自科學技術變革所產生的沖擊進行抵抗,但不管它反映如何激烈,最終的結果卻是科學技術與倫理規范重新獲得一種暫時的動態平衡。
其次,在這種暫時的動態平衡中,科學技術總是又會以革命的創新力量打破平衡向前發展,并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獲得新的平衡。在科學技術與倫理規范的這種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矛盾斗爭中,科學技術具有決定性的優勢,倫理規范則常常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約束力量。但科學技術最終將沖破舊的倫理規范的束縛,使社會在新的科學技術的基礎上,重新尋求并建立新的倫理規范。
第三,科學技術與倫理相互作用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由其本質決定的。從倫理的角度上看,并不存在任何只對人類有益、而不對其它生命和自然環境產生破壞的科學技術,任何科學技術在倫理的意義上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如DNA技術的應用,可以治療人類遺傳缺陷的疾病,也可以創造出新的生物物種,使生物具有新的優良的遺傳物性,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但是如果有人有意或無意地把一些有害菌種轉移到這項技術或實驗中,這種菌種在人類或動物體中蔓延,就會釀成災難。因此社會尤其是高科技社會,就要制定一定的倫理規范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加以約束。
二、應將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置于倫理規范內進行
第一,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倫理的正確引導。科學的任務是求真,通過揭示客觀世界固有的本質和規律,獲得真理性知識,提高人類認識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技術的任務是求功利,把科學理論應用于生產實踐,不斷提高人類改造自然的水平和能力。但正如愛恩斯坦所說:“單靠知識和技巧并不能是人類走向幸福和高尚的生活”,因為“關于真理的知識本身雖然是了不起的”,但“它卻很少能起到指導作用,它甚至不能證明向往這種真理知識的志向是正當的和有價值的”。例如,工業科學技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激光技術可以制造殺人武器;電子技術和遠紅外技術可以刺探國家機密和個人隱私等,都證明科學技術在認識和改造自然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也極大的破壞了自然環境,使人們產生痛苦、煩惱和憂慮,陷入一種孤寂、緊張、恐懼的精神和心理狀態中,直接沖擊了人們對科學和理性的信仰,使人們在道德觀上產生非理性和悲觀主義的不良傾向,妨礙了人們道德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科學技術究竟是造福人類還是禍害人類,并不是科學技術本身決定的,因為科學技術本身沒有選擇善和惡的本能,它需要倫理的引導。這就需要人們采取積極慎重的態度,通過倫理的價值判斷,引導科技人員對其科技行為做出合符倫理規范的選擇,從而使科學技術朝著造福人類的方向發展。
第二,科學技術的具體運用需要倫理道德的規范。高科技時代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空前提高,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人類幾乎具有可以任意擺布自然的本領,許多過去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現在卻能做到了。然而人類能夠做到是一回事,該不該做又是另一回事。至于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也不是科學技術本身所能決定的。這就需要我們探索科技倫理的特性、規律、原則和規范,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科技倫理規范,指導科技工作者對其科學技術行為做出道德選擇,從而使科學技術更好的服務于人類。
第三,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消極影響,要通過倫理的規范加以調節和緩解。高科技的發展,一方面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改變著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卻極大地破壞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有資料表明,由于人們的短期行為,當前世界沙漠化面積以每年600多萬公頃的速度不斷擴大,有2100公頃的耕地因沙化而減產或棄耕;世界森林面積年均遞減2000萬公頃;由于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和工業排放物的增加,每年有千萬噸的廢油、污水、有毒廢物等被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資源的污染。除此之外,還有大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噪音污染等各種污染也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如此嚴峻的環境問題,表面上看是科學技術造成的后果,但其深層的內在原因,卻是人們的道德價值觀發生扭曲、錯位造成的。因而要解決如此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僅靠科學技術是不行的,還要強化倫理規范的約束,人們養成良好的經濟和環境意識,從根本上緩解生態環境帶給人類的巨大壓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
第四,科技人員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自覺的將科技活動置于倫理的規范之下。所有的科技活動都有其自身的價值目的和價值追求,科技人員作為科技活動的主體,在從事任何一項科技活動時,除了追求科學技術自身的目的外,還應該自覺將科學研究的方向和技術的實際運用與社會的倫理規范保持一致,樹立起真、善、美的普遍信念,從純粹的求真轉向求真、求善與求美的統一,把科技活動與人類長遠的整體利益融為一體。
三、倫理道德要隨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突破舊的傳統規范
我們說用倫理道德規范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活動,并不意味著固守傳統的倫理道德。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使人類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必然會涉及到人類的倫理道德,使其打上高科技時代的烙印。一方面科學技術通過改變人類的生活條件而間接影響倫理道德。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倫理道德實質上是對社會經濟、政治關系的反映,任何時代的倫理道德都是與當時的人類生活條件分不開的,是受當時社會條件制約、決定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時也使人們的舊的世界觀、道德觀得到改造,產生與科學技術相適應的新世界觀和道德觀。所以,對于那些陳舊的、過時的、不合時代節拍、已喪失其存在合理性的舊倫理規范,要加以剔除,不能再用它來評判科學技術的發展,阻礙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此同時,要利用科學技術進步所提供的良好機遇,努力促使倫理道德觀念的變革與更新。
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會對倫理道德產生直接的影響。科學技術作為人類實踐的一部分,會孕育出與之相適應的倫理道德規范。科技倫理即是其一。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大科學的特點,而大科學的出現使得科技活動已不像以往那樣僅憑個人單打獨斗就能完成,它需要科技工作者之間的團結協作,可以說,團結協作已成為大科學的一個重要倫理規范。整個人類現在都共同面臨著人口、糧食、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絕非少數國家、少數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全人類的攜手合作與共同努力,這是倫理道德隨科學技術發展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倫理道德必須植根于科學技術的土壤中,不斷汲取科學技術進步成果的養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形式,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身的內容,不斷地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從而真正成為正確引導科學技術發展的前導,而不是阻礙科學技術發展的羈絆。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和社會需要的結合點上,高科技通過創新不斷發展,我們要關注和研究它所提出的倫理道德問題,預測科學技術進步可能對傳統倫理帶來的沖擊,以避免和減少這種沖擊造成社會混亂。我們的態度應該是,不是以陳舊的倫理規范去限制和束縛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是讓科學技術最新的成就沖破過時的倫理規范,并以此相適應,恰當地提出符合時宜的新的倫理規范,以代替過時的倫理規范,并發揮其新的社會倫理調節作用。這對科學技術的健康發展與繁榮,對社會的穩定和環境的保護,以及對人類道德的進步和完善,都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愛恩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75
[2]李春秋主編:《新編倫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