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爭論背景出發,探討爭論的核心,解析該原則的關鍵,提出對該原則的正確認識。
[關鍵詞] 效率 公平
當前,“效率優先”還是“公平優先”,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如何,成為人們爭論的熱點問題??砂驯姸嘤^點分為兩大類型:一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仍然適用,需要繼續堅持;二是該原則只是一種策略型分配原則,到目前階段已需修正。兩種觀點彼此對立。那么,雙方的理論依據各是什么,爭議的焦點又是什么,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仔細分析,爭議很大程度源于爭論對象的不統一。因此,從爭論的背景出發,通過解析爭論的實質、探討爭論的核心,才能厘清思路,明晰認識。
一、“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爭論背景:收入差距的拉大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在十四屆三中全會上被正式確定為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原則。該原則是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后,針對原有體制下的平均主義,為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而提出的。所以,該原則最初目的就在于強調機會平等,倡導按能力付報酬,旨在提高效率、反對平均主義。
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也日漸突出,并表現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農村和城市內部。如2000年統計,當年我國城鄉人均收入差距為2.79:1,位居世界第二;貴州與上海兩地人均GDP則相差8.5倍;且我國城市內部收入差距呈現超過城鄉收入差距的趨勢。因為城市中既有抓住市場機遇迅速富裕起來的人,也有大量下崗、失業人員,農村中的富人和窮人也同時涌進了城市。
由于收入差距問題的突出,人們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關注日益增多,我黨對分配原則也開始不斷調整,從最初倡導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注重社會公平,解決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問題,到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到十六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促進共同富裕和社會和諧。
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爭論的核心:利益調整的合理性探究
爭論產生的原因雖然是收入差距的擴大,但由此而引起爭論,還在于人們對“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持有的不同態度。
認為需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觀點實質是對“收入差距擴大”的肯定。
依據為:第一,該原則本是針對分配領域中平均主義嚴重提出的,而當前分配領域中平均主義劫富思想仍然存在,所以,以收入差距來調動生產積極性的原則仍然適用。第二,由于公平與效率相互對立,兩者發生矛盾時,先要效率,再要公平,將促進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
認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需要修正的觀點認為:當前社會的主要問題已不是“劫富”,而是“劫貧”。某些社會群體的正常收益得不到體現才是突出的社會問題。如農民工在城市做最苦、最累的活,卻得不到基本的勞動和福利待遇;國企改制中的下崗、失業人員,年輕時為國家積累了財富,一旦下崗失業便會失去基本的生活和勞動保障。因此,當前情況下,社會公平應該得到更多重視。
此外,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提出異議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原則中所用概念含義的不清晰,是引發爭議的另一主要原因,如上述兩例中,贊成“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觀點,對公平的認知主要在平均主義用法上展開。而要求對該原則修正的觀點中,對公平的認知就既包含對等量勞動獲得等量收益的要求,又包含對弱勢群體進行平均主義政策保護的傾向。
其實,當把公平等同于平均主義,并把效率看作經濟效率時,“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具有一定合理性。當在“能力和天賦平等”含義上使用公平,效率仍然局限為經濟效率時,效率與公平的內涵相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說法就會成為偽命題。而如果付出了勞動和能力,卻得不到平等的報酬,長遠來看,不論經濟效率還是社會效率都不可能達到最優。
因此,“公平”與“效率”的多重含義,使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中“公平”與“效率”進行清晰界定,成為正確理解該原則的關鍵。
三、理解“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關鍵:科學界定核心概念
效率一般被理解為資源投入與生產產出的比率,即生產領域理解的效率,也稱經濟效率。此外,效率還包含社會效率,即從分配領域認識的效率,指在生產性效率提高、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生活狀態得到改善的同時,人們之間生活改善的差異程度能夠保持在絕大多數社會成員認同的范圍內。所以,經濟效率與社會效率是效率的兩重主要含義。
公平的含義更豐富,甚至有“一人一觀點”之說。但雖然如此,公平仍然具有一個基本含義,即“給人應得”或“不給人不應得”。所以,公平與平等具有內在密切聯系。對于平等,人們依其產生把之分為自然的平等和社會的平等兩大類。自然的平等指因天賦或能力不同而帶來的以結果不平等為表現的能力平等。社會平等更多指機會和權利平等,特別是“生而平等”的平等權利。
當公平與自然平等等同時,公平指按能力大小獲得不同的收益。這時,公平與效率相一致;當公平與社會平等等同時,就意味著在存在因天賦不同而帶來客觀不平等結果時,需要借助制度對這種不平等結果進行適度的、均等化傾向的干預和調整,以維護人們的平等權利。因為,天賦或能力不同帶來的財富不平等具有累積性和延展性,會使機會或權利平等不真實。而因財富積累引起的實際權利的極端不平等,最終將引起人們對潛在能力挖掘程度的不同,并導致經濟和社會效率的降低。所以,為保持效率的持續提高,對因天賦或能力不同而帶來的不平等結果進行均等化傾向的調整非常必要。這是在堅持按能力付報酬,提倡效率優先時,必須進行的對平均主義的兼顧。
所以,從平均主義或社會平等的意義上理解公平,而把效率放在由能力或天賦所決定的經濟效率上理解時,“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就仍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