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國以后,陳云提出了豐富的農業現代化思想: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在依靠科技興農的基礎上,走一條市場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目前我國正處于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重新來研究這些思想,對正確認識、探索和解決當今我國的“三農”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建國后 陳云 農業現代化 新農村建設
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課題,在于進一步推動中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作為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集體成員的陳云一直關注和重視農業問題,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提出了豐富的農業現代化思想,對我國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一、在農業的地位問題上,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長期以來,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關乎國富民強的大計。建國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業基本上還是手工勞動為主的分散的小農經濟,農業生產力水平落后,農民生活貧困。為此,陳云提出了“發展農業是頭等大事”,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思想。
1.農業問題關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陳云指出,“農業是民生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成為重要國策?!鞭r業搞少了,吃飯穿衣便解決不了,人民的生活沒有了保障。
2.農業問題關系到工業的發展。陳云非常清楚農業的發展對于工業發展的重要性。他多次指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對財政對經濟建設規模有很大的約束力。農業發展不起來,工業就很難發展?!庇纱丝梢?,陳云早就注意到了農業與工業發展的關系問題。他還指示各部門從自己工作的特點出發,研究如何支援農業,促進農業,以保證農業生產不受影響。
3.農業問題特別是糧食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陳云認為,農業生產問題尤其是糧食工作“絕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經濟工作,而且也是一項重大的政治工作。”它是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計。他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糧食定,天下定,糧食緊,市場緊”的著名論斷。
實現現代化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體,陳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認識到農業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基礎,并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來抓。在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我們要進一步鞏固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并把農業發展放到國民經濟的全局、社會穩定與進步角度來思考,堅持以發展農業為中心,促進工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夯實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社會的進一步和諧和穩定。
二、在農業發展的主體問題上,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陳云立足于中國國情,始終關注中國農業的發展,在農業發展的主體問題上,他非常重視農民的利益和要求,并深情地說,“真正的問題是農民問題”。我們要時刻關注農民的疾苦,并且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20世紀60年代初,陳云說,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勞動人民有吃有穿,而且要吃得較好,穿得較好。”只有農民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農民才會全身心投入到農業生產中,才能提高農業的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業的發展。陳云還提出了減輕農民負擔和增加農民收入等保護農民利益的途徑。
1.減輕農民負擔是保護農民利益的重要途徑。新中國成立之初,陳云致電毛澤東并中共中央,表示由于戰爭的原因,農民負擔占到了其收入的20%,必須想盡辦法減輕農民負擔,而農業稅是農民的主要負擔。為此,陳云指出,必須減輕農業稅收,“只向主要農產品征稅,凡有礙發展農業、農村副業和牲畜的雜稅,概不征收。”針對20世紀60年代初,農民負擔又出現反彈的狀況,陳云認為,糧食等農產品收購不能過頭,“寧可少購一些,給農民多留一些。”
2.增加農民收入是保護農民利益的關鍵環節。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入是根本大計。20世紀50年代初,陳云曾提出過“愛國發家,多種棉花”的口號,通過棉花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的發展。農業合作化后,陳云還提倡農民多養殖生豬等來促進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縮小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他指出,“工業固然要維持,但不要忘了農業,麥收后不要谷賤傷農?!币虼耍瑐円m當增加對農業的投資比例。通過縮小工農業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增加對于農業的投資,正確處理農、輕、重問題,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和減輕農民負擔來保護農民利益,是陳云一貫的思想。
陳云深知中國農民的苦難和維護農民利益的重要性。因此,他立足于中國國情,一再強調要切實保證農民利益不可侵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下,中國農業發展的主體仍然是農民?,F今中國政府已充分認識到了農業的弱勢地位,并且正通過宏觀調控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通過“一稅制”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努力探索增加農民收入,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其中陳云的農民主體思想對于今天正在形成的以工補農、以工建農、以工帶農的工業反哺農業的思想有重要的啟示。
三、在農業發展途徑問題上,實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依靠科技興農的方針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農業現代化的火車頭。陳云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對于新中國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他認為,要實現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必須用現代技術裝備農業,貫徹科技興農的方針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促進中國農業的發展。
陳云認真思考中國農業的發展途徑,經過反復比較和思考,認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可靠途徑。他在50年代就指出:我國農業增產不能走單一靠提高擴大耕地面積的道路,而要走提高單位產量的道路。1954年,陳云就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匯報提綱中指出,“五年內農業生產總值每年要求遞增5%,1957年較1952年要提高28%。這主要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靠開荒增產的不多?!钡?957年,陳云再次強調這個問題。
陳云認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關鍵因素是依靠科技進步。為此,要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增加化肥、化纖、農藥、拖拉機、排灌機械等物資的供應。同時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農業抗旱抗澇能力,減少糧食生產中病、蟲、草、鼠所造成的損失。加強農田基本建設,進行水土治理。并且指出,水利建設必須立足于百年大計,長遠規劃。要既能防止災害,又可灌溉,既利交通,又能發電。在此基礎上,陳云主張加強諸如良種開發等重大項目的研發力度,來促進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根據陳云的科技興農思想,我們得到許多有益的現實啟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實現中國農業的現代化,應該進一步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探索培養新型的現代化的農民,加大對中國農業的科技投入,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加速農業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同時,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培養一批新型的農用科技人才,結合實際擴大對農民短期或者長期培訓的力度,切實保護農民子女受教育的權利,為中國農業發展前途創造良好的環境。
四、在農業發展道路問題上,走市場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農業的發展道路問題上,陳云很早就富有遠見卓識地提出要走市場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要正確處理計劃生產與自由生產的關系,在農業生產中盡可能發揮市場的作用。早在中共八大的發言,陳云在“三主體、三補充”思想中就明確指出“計劃生產是工農業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的自由生產是計劃生產的補充”。20世紀60年代,陳云支持農村包產到戶的思想。70年代,他進一步大膽提出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市場和計劃同時并存來促進農業生產的思想。
2.陳云認為,農業的發展還要同環境的協調發展結合起來,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實現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在1990年,陳云提到這個問題時說:“要從戰略高度來認識水的問題的嚴重性。各級領導部門,尤其是經濟、科技領導部門,應該把計劃用水、節約用水、治理污水和開發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糧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長遠規劃、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加以實施。”
陳云早在計劃經濟時代就有中國人口眾多、資源不足的憂患意識,并提出農業走市場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強調在城鄉經濟統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充分、合理地利用資源,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并將資源利用與保護環境結合起來,實現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發展。
總之,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農業現代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陳云關于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思想,牢固樹立農業的基礎地位,充分保護農民的利益,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速中國農業的現代化歷程,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促進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陳云文選[M].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0,108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陳云文選[M].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0,73,257,210,155,13,375.
[3]陳云與新中國經濟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454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年譜[M].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52
[5]陳云陳云同志文稿選編(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