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體育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是與體育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體育經濟不僅可以轉變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當今西方發達國家不僅把體育作為經濟發展的商業平臺,還把體育商業技術納入到MBA教科書中。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以及經濟理論研究滯后等因素的制約,已影響到我國體育經濟的健康發展。重視和加強體育經濟的研究對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體育經濟 制約因素 發展對策
隨著經濟的發展,體育本身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功能與價值越來越被人們認同,在發達國家,體育產業是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目前己比較成熟。體育產業的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據的比例越來越大,體育經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此, 重視和加強我國體育經濟的研究,不僅對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而且對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據統計,目前全世界體育產業的年產值約在4000億美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在體育產業發達的北美、西歐和日本,體育產業的年產值都排在國內十大產業之內。美國NBAl997年~1998年賽季的總收入為22億美元,平均每支球隊約7600萬美元。1977年,美國體育的總營業額超過了1000億美元,居全美經濟各大產業的第22位。美國1998年的體育產值達631億美元,超過了國內的石油化工業、汽車業,占GNP的1.3%,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超過3000億美元。意大利的“足球產業”聞名世界,一個星期日舉行的“足球日”中,全國足球球迷的總開支就達2000億里拉。澳大利亞90%的國民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運動和休閑創造的產值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國際足聯的研究表明,與足球有關的營業額每年高達2500億美元,其中包括運動員的工資、門票、廣告、電視轉播、運動器材銷售、機票、住宿費用、旅游以及相關的工業等等。據統計足球運動直接和間接雇用的人數高達4.5億人。2002年,日本體育產業的總收入為4.2萬億日元,居十大支柱產業的第六位。可以預見,在現代經濟發展的大潮中,體育經濟的發展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而且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體育消費已轉而成為一種剛性的需求,美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和體育消費的體育人口比例達到77%,德國為67%,日本是65%,加拿人是50%,正是這種剛性的需求給了體育經濟強有力的支撐。而目前我國體育專業市場規模還很小,體育產業經營性機構只有兩萬多家,盡管總投資額超過了2000億元人民幣,年營業額超過600億元人民幣,但體育產業總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還不到0.3%,體育人口比例約為31%,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這種差距其實就是一種潛力,那么,怎樣盡快地找出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因素,開發這種潛力,使體育經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小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則是迫切需要的。
二、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障礙性因素
自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經濟改革,被譽為“朝陽產業”的中國體育經濟發展勢頭也十分喜人,但體育經濟的發展卻明顯落后于其他行業的發展,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主要表現為:
1.體育消費意識相對滯后
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束縛,視野不開闊,認識不到體育與經濟的關系,造成兩者之間嚴重脫節。對體育的消費也僅停留在低層次消費上,而沒有將其引向貨幣化、市場化的高層次消費。目前,我國除北京、上海、深圳、大連等城市以外,居民的體育消費意識不強。“花錢買健康”的體育消費觀還沒有真正深入人心。體育消費的結構不盡合理。據調查,我國城市居民對體育的投入主要以運動服裝等體育用品消費為主,占體育消費支出的81%,不少年輕人情愿把錢花在卡拉OK娛樂場所或網吧上網聊天方面,卻不愿花錢參加體育鍛煉。
2.傳統體制的制約
我國體育賽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國家體委包辦,形成一種法定的計劃運轉。在改革過程中,嘗試性地使體育從政府行為向企業行為轉變。這一舉動雖然帶有一定的市場經濟成分,但在某種程度上仍帶有計劃經濟的烙印。企業在與體育部門聯合辦體育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自主權,嚴重影響了企業投資體育的積極性,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資—福利分配—投資萎縮”的經濟流程。
3.體育消費有效需求不足
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形成體育消費和體育投資熱,而中國目前還不能形成這個熱點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國民消費率還處于較低水平。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平均消費率水平為78%~79%。在所統計的36個國家中,只有8個國家的消費率低于70%,其他國家的消費率均在70%以上,而我國的消費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比美國低24個百分點,比印度低18個百分點。這一差距表明,在我國單位勞動成果中,可供消費的部分較少,用在體育消費的部分就更少了。
4.缺乏專門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
體育產業的開發需要既懂體育、又懂經濟和管理的人才,而現有的體育經營管理人員大都是退役的運動員、教練員和下崗待業人員,他們一般只熟悉體育工作,而缺乏對市場運作及其規律的深入了解,體育管理和經營人才嚴重缺乏,沒有形成一個體育產業人才群體。
三、加快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進程,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整個體育行業部門還僅僅處于場地出租和有償指導等淺層次的經營階段。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如何促進我國體育經濟的快速增長,解決體育經濟在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就成為迫切的急需解決的問題。為了保障我國體育產業快速、健康、持續的發展,應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全民體育消費意識
體育市場是溝通體育消費與生產的橋梁,是滿足居民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發展的動力。要加強對體育消費的宣傳和引導,強化城市居民體育消費意識。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不斷增強健身意識,努力倡導健康科學的健身理念,人力發展農村體育、社區體育、職工體育、青少年體育和老年體育,加強全民健身苑點建設,提高體育人口比例,培養更多的體育消費群體。積極引導居民的體育消費朝合理正確的方向發展。
2.深化體育產業市場化程度
我國體育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完全依賴國家預算。這種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將逐步消失,體育也處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級體育部門應充分發揮體育的多元功能,加快體育的產業化進程,將有條件的體育事業單位推向市場,使之從以全額撥款向差額撥款過渡,差額預算向自收自支過渡,從自收自支向企業化過渡。體育經費的來源,應以國家撥款為主,社會集資為輔,把國家辦和社會辦結合起來,開辟多種資金來源渠道,使之有主有從,互為補充。
3.應加大對體育經濟發展的政策扶植力度
加大對體育經濟發展政策的扶植力度,應從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盡快制定體育投資法規,規范財務運作,確保體育投資者的利益;二是要規范現有體育產業中的稅制,稅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勵和支持分散的體育場所,實行土地置換,集中建設,以利于體育經濟的綜合開發。
4.加強培養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培養
體育產業要發展,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經營、服務和管體育產業要發展,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經營、服務和管理隊伍,有一批優秀的經營、服務和管理人才。缺乏熟諳體育和經濟兩門學科的經營人才是制約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因此,要努力造就既懂經濟理論又懂技術的經營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進一批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對現有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通過多種方式、多渠道地加強培育與培養,逐步建設一支懂管理、善經營、知識面廣、結構合理的體育管理、體育經營的人才隊伍。
5.完善市場體系建設
體育市場建設體系是體育經濟賴以發展的載體和導向。因此,體育市場體系建設,要以引導和刺激體育消費為核心,大力發展體育用品市場、勞務市場、人才市場、觀眾市場、信息市場、技術市場、文化市場等等,要逐步形成一個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體育市場網絡,為體育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韓京:關于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理論分析. 生產力研究,2007(09),105~106
[2]任慧瑩:影響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因素的研究.集團經濟研究,2007(06),247
[3]周清明:淺談體育經濟.商場現代化,2007(02),264
[4]康建敏:探析我國體育經濟的障礙與途徑.商場現代化,2007(02),381~382
[5]姚春立:對現代體育經濟發展的理性思考.內蒙古煤炭經濟,2006(09),16~18
[6]高阿平:體育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分析.商場現代化,2005(10),135~136
[7]胡科生: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問題研究.商場現代化,2005(17),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