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負債籌資可獲得財務杠桿利益卻會帶來財務風險,如何在風險和收益之間找到一個均衡點就是管理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企業可根據最佳資本結構、未來的現金凈流量及償債能力確立合理的債務規模,將風險控制在企業的承受能力之內。再通過加速應收賬款的回收和減少存貨的積壓來增強資產流動性,從而提高償債能力降低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的角度來看,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因借債而帶來的還不起本息因而破產的可能性。目前,針對企業所存在的此類風險,大部分文章都進行了詳盡地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方法。但這些方法多從籌資渠道的選擇和降低負債這兩方面來論述。其實負債籌資是許多企業采用的籌資方式,一方面是籌資渠道有限,另一方面可獲得財務杠桿利益。負債并不可怕,只要企業提高償債能力就可把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本文就圍繞如何提高償債能力降低財務風險,提出一些具體的辦法。
一、 確立適度的債務規模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資金的籌集。而所籌集資本的屬性無非有權益和債務兩類。兩者相比,權益資本成本高而風險低;債務資本成本低而風險高。若企業為追求低風險,那就應大部分甚至全部利用權益資本。但是,這樣一來,企業資本成本上升必然導致盈利下降,可見債務資本是必須要用的,只不過規模要適當。那么,如何算適當呢?筆者認為:
第一,確立最佳資本結構。最佳資本結構是指資本成本最低同時公司價值最大的資本結構,是企業籌集資金的目標結構。目前常用的最佳資本結構決策方法有綜合成本比較法、每股利潤分析法和公司價值比較法。綜合成本比較法以綜合成本最低為決策標準,每股利潤分析法以每股利潤最高為決策標準,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沒有考慮風險。而公司價值比較法在考慮風險的同時以公司價值最大作為決策標準,因此,建議采用公司價值比較法。企業在籌集資金之前應預測一下所需資金,并結合當年的留存利潤算出幾種可供選擇的負債規模,然后結合現有的資本結構采用測試的方法分別算出不同負債規模所對應的公司價值。
設公司價值為V,債務的折現價值為B,股權資本的折現價值為S,則V=B+S我們為簡便計算,假設債務的本金為折現價值,而
,EBIT為未來的息稅前利潤,I為債務利息,T為所得稅,K為股權資本成本率,其公式為K=Rf+β(Km-Rf)
我們用以上公式將不同負債規模所對應的公司價值測算出之后,選取使得公司價值最大的那個規模做為擬負債的規模。
第二,針對最佳資本結構所選擇的債務規模進行財務風險測算。我們可用財務杠桿系數來衡量財務風險。財務杠桿系數是指每股利潤的變動是息稅前利潤變動的倍數,倘若杠桿系數過高則說明企業承擔了較大的風險。至于多高的杠桿系數是合適的,需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針對最佳資本結構所選擇的債務規模而算出的杠桿系數過高,那就必須作出調整。
第三,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凈流量。企業的債務清償能力取決于現金占有量。現金凈流量的多少以及資產的變現能力直接決定了償債能力的強弱。所以,企業應預測未來所能擁有的現金凈流量,并根據它來調整債務規模。
第四,合理安排債務的期限結構。債務按期限可分為長、短期兩種。相比較而言,長期債務成本高而風險低;短期債務成本低而風險高。企業若追求低成本應選擇短期債務;若追求低風險則應選擇長期債務。如何正確安排債務的期限結構對于企業降低成本并控制風險是十分重要的。企業可先根據前三步,初步確立了債務規模后,先按正常的籌資組合將債務分為長、短期兩部分。即企業的流動資產所需資金通過短期負債來籌集,長期資產所需資金通過長期負債和自有資金來籌集。然后再利用速動比率、現金比率來評價企業短期償債能力;運用資產負債率和產權比率來評價長期償債能力,從而可看出目前所確定的期限結構是否降低了企業的償債能力。假如目前的結構使得償債能力過低,財務風險過大,則傾向于采用保守的籌資組合即多運用長期負債;反之,則采用冒險的籌資組合即多運用短期負債。
通過以上幾步,企業就基本可確定一個適度的債務規模。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同一個企業同一個時間來說,到底多大的債務規模是適度的并沒有標準答案。不同的經營管理者選擇的債務規模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對風險和收益的權衡不同。所以,只要我們在企業的償債能力允許的范圍內,盡量選擇與最佳資本結構相匹配的債務規模,這個規模就是適度的債務規模。
二、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加速應收賬款的回收
企業在銷售商品時為提高市場占有率、擴大銷售規模多采用賒銷。而賒銷必然會形成應收賬款,就要求企業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以保證資金的回收。嚴格的信用政策可加快應收賬款的回收速度,減少壞賬損失、降低收款風險,但會拒絕一部分資金周轉暫時困難的客戶,從而使得銷售規模下降。寬松的信用政策可吸引買方,增加銷售收入但卻會延長收款時間,增加收款風險,而降低償債能力。因此,企業應在可承擔的風險范圍之內,確立合理的應收賬款比例和收款時間。一旦確立下來,應把資金的回收和銷售人員的業績掛鉤,以督促其催款。
三、降低存貨積壓,增強存貨的流動性
存貨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流動資產,其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償債能力的強弱。存貨積壓會占用企業的流動資金,造成營運資金緊張,甚至要靠貸款來維持經營;并且還會使存貨貶值、增加庫存成本。所以,企業在采購原材料時,應選擇合理的采購規模,避免大批量采購以降低存貨積壓。此外,對于產成品企業應制定獎勵政策鼓勵銷售人員銷售,以避免存貨積壓從而增強其流動性,保證償債能力。
企業在生產經營中不可避免會碰到風險。有些風險是不可分散的,而有些風險是可分散的。財務風險就屬于可分散風險。然而企業若為了降低風險就少負債甚至不負債就會喪失財務杠桿利益而降低盈利。所以,只要企業適度負債,提高償債能力,就能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做出正確選擇。
參考文獻:
[1]張俊民:財務分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魯愛民:財務分析.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3]王展:企業財務風險的識別和防范.交通財會,2006.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