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連續發生了一些重大案件。這些案件多發生在國有商業銀行的基層分支機構,案件的當事人多是基層銀行所處管理層級別較高的管理者,而且有些案件發生的隱患長期得不到發現和消除。本文從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為什么隨著銀行員工所處管理層級的提高銀行員工的偷懶行為或道德風險行為越來越難發現,并建議使用基層商業銀行內部監督的兩個工具,加強商業銀行內部監督。
關鍵詞:道德風險;偷懶;效率工資;委托代理關系;監督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6-0004-04
一、引言
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連續發生了一些重大案件,這些案件多發生在國有商業銀行的基層分支機構并且涉案的金額較大,案件的主要當事人是基層銀行所處管理層級較高的管理者,而且有些案件發生的隱患長期得不到發現和消除,最終釀成大案。這些重大案件在給商業銀行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對商業銀行的聲譽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如何加強商業銀行尤其是基層商業銀行的監督管理,減少或杜絕基層商業銀行重大案件的發生是擺在商業銀行以及商業銀行監管部門面前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二、效率工資主要理論文獻回顧
效率工資(efficientcy wage)模型或稱努力榨取(effort extraction)模型,主要研究非自愿失業(involuntary unemployment)與勞動合同效力之間的關系,并假定工人的努力程度是經濟的內生(endogenous)因素,勞動合同不能確保工人達到合同規定的努力程度,工人的努力必須通過某種有效的戰略誘導而出(Shapiro Stiglitz,1984;Bowles Boyer,1988,1990;Bowles Giutis,1990,1994)。傳統的工資理論認為,雇主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會增加雇傭勞動力,一直到勞動力的邊際產出與工人的實際工資相等。此時的工人工資是由勞動力供求關系的瓦爾拉斯均衡決定的。效率工資理論則認為,把工人工資提高到瓦爾拉斯均衡工資以上是防止工人偷懶,刺激工人努力工作而采取的激勵措施(Solow,1979;Akerlof,1982),[1][2]夏皮羅和斯蒂格列茨(1984)則具體地提出了使工人不偷懶的工資的條件(no-shirking condition)。[3]
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在委托代理關系的框架內把委托人(雇主)付給代理人(被雇傭者)高于瓦爾拉斯均衡工資解釋成為防止代理人偷懶而采取的激勵辦法(Calvo,1979;Shapiro Stiglitz,1984;Yellen,1984;Simmons,1991;Albrecht Vroman,1996;Laszlo,2000)是當前對效率工資最流行的解釋,其中夏皮羅和斯蒂格列茨(1984)模型的影響最大。
夏皮羅和斯蒂格列茨模型的主要思想是,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委托人為從代理人獲得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努力程度,支付給代理人高于瓦爾拉斯均衡的工資,如果代理人偷懶被抓到則被解雇。此時,解除委托代理關系是委托人約束代理人的手段。[4]由于代理人努力程度和工資的提高,勞動市場上對勞動力(代理人)的需求會減少,這樣,如信貸市場出現的信貸配給(Credit rationing)一樣,在勞動力市場上會出現工作配給(job rationing),失業率增加。高失業率會對代理人努力工作產生約束作用。如果失業率很低,工人在偷懶被抓到并解除委托代理關系后,能馬上找到與原來薪酬相近的工作,則高工資對代理人的激勵作用會大大降低。高工資和高失業率在夏皮羅和斯蒂格列茨模型中是兩個關鍵要件。這種思想與馬克思的大量失業后備軍的存在,使工人時刻面臨失業的威脅的觀點如出一轍,而且無論新古典經濟學家還是激進派經濟學家都認同這一點(Green,1998;Spencer,2000,2002)。[5][6][7]
在夏皮羅和斯蒂格列茨模型中有四方面假定:一是委托人需要代理人的努力以使自身效用最大化;二是委托人不能直接觀察到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三是所有代理人都相同,即在模型中不存在信息甄別的逆向選擇問題;四是如果代理人偷懶被抓到則被解除委托代理關系即解雇。在夏皮羅和蒂格列茨模型中之所以不考慮代理人的逆向選擇問題,是因為委托人既要付給代理人高工資使其不偷懶,又要付給代理人費用(premium)叫其講真話的成本太高,因此在模型中只專注道德風險問題,而對逆向選擇問題則通過所有代理人都相同的假定予以屏蔽(Ouassila,2004)。[8]
三、模型與分析
1.模型假定
2.銀行與員工博弈的納什均衡
在銀行與其員工的監督博弈中,銀行采取的戰略是監督和不監督,員工采取的戰略是偷懶和不偷懶,見圖1。
在提高監督技術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的IT系統。銀行的IT系統不但是銀行方便快捷地向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提高競爭力的工具,也是商業銀行加強內部監督的有力手段。通過進一步加快全行數據集中和客戶集中管理步伐,實行單證集中處理、票據業務集中處理和信貸業務集中處理,建立預警監督系統等,進一步強化監督操作風險的信息科技手段,以及時發現和跟蹤違法、違規、違紀行為,全面監控操作風險。二是實現銀行扁平化管理。IT系統在銀行的廣泛應用,提高了銀行的管理效率,使銀行有條件進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擴大管理幅度,減少管理層級,進而實現扁平化管理,縮短銀行內部的委托代理鏈條,提高內部監督效率。
在加大監督力度方面,一是商業銀行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糾正存款立行思想和簡單地以存款指標和市場占有份額為標準的考核辦法,尤其要消除以發展業務和應對市場競爭為借口,忽視合規性管理和合規性檢查行為。二是加強銀行內部控制機制建設。銀行要認真落實銀監會下發的《關于加大防范操作風險的工作力度的通知》,進一步建立健全銀行的內部控制體系,尤其要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的紀檢監察制度、稽核審計制度、統計制度、財會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實行嚴格而明確的問責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以期從源頭入手,建立起防范風險的長效機制。三是進一步提高銀行內部審計、監察、稽核的獨立性,加大內部審計的力度,確保銀行的各項規章制度得以貫徹落實。四是對基層商業銀行的負責人以及關鍵崗位實行輪崗、交流和強制休假制度,這在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銀行里是一種常規制度。通過以上措施,以期從源頭入手,建立起內部制度健全并持續發揮作用的防范風險長效機制。
2.提高員工工資
在提高員工工資的情況下,一方面員工因珍惜自己的高工資而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在整個銀行業提高工資的情況下,意味著行業勞動力需求降低、行業失業率增加,對員工偷懶行為形成約束作用,這兩點都會促進員工努力工作,提高員工對銀行的忠誠度,進而提高銀行的效率。
當前,商業銀行應進一步完善人事管理改革。一是取消機關化的行政級別和干部管理制度,對職位進行科學評估和分類,明確各職位的內部等級結構和職責,形成新的職位體系框架,建立職位管理體系;二是綜合地考核銀行的整體績效、團體績效和個人績效,建立起銀行績效、團隊績效和個人績效的科學考核指標體系;三是以市場化為分配導向,以當地同業薪資為參照,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同時按市場化原則引進稀缺人才,特別是關鍵崗位所需的特殊人才,建立起薪酬管理體系,進而形成職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以崗定薪,崗變薪變的市場化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和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 Solow,R.M.,1979,another possible source of wage stickness,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1,595-618.
[2] Akerlof,G.,1982,labor contracts as partial gift exchang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7,pp543-569.
[3] Shapiro,C. and J. Stiglitz,1984,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as a worker discipline devi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1984.
[4] Stiglitz,J.E. and Andrew Weiss ,1983,incentive effects of termination to the credit and labor marke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1983.
[5] Green,F.,1998,neoclassical and Marxian conception of produc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2.
[6] Spencer,D.A.,2000,the dismiss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an essay on the evolution of a theory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4.
[7] Spencer,D.A.,2002,shirking the issue?Efficiency wage,work discipline and full employment,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4,number 3,2002.
[8] Oussila,chouikhi-shyama V.Ramani,2004,risk aversion and the efficiency wage contract,labour,18 (1) 53-73,2004.
[9] Stiglitz,J.E.,2000,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economics,Quartarly Journal of economics,November 200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