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響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有制度因素、稟賦因素等等。在所有因素當中,金融因素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往往容易被忽視。實際上,金融市場完善程度和金融資產配置平衡程度都會對居民收入差距產生重大的影響。本文分析了金融因素對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研究現狀和影響機理,最后提出縮小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應采取的金融措施。
關鍵詞:金融因素;居民收入差距;影響機理
中圖分類號:F0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6-0008-05
一、金融因素對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研究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經濟學家很少研究金融因素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但也有一些學者對此問題有所涉及。例如,Mckinnon(1973)和Shaw(1973)認為,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抑制和信貸配給制減緩了經濟增長,加重了社會收入分配不均。Mckinnon在研究了金融抑制與二元經濟結構的關系后得出結論:在金融抑制條件下,高低收入階層在獲得信貸方面的不平等待遇會加重收入不平等。[1]
進入20世紀90年代,對金融因素與收入差距的關系,經濟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數理方法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得出了各自不同的結論,主要包括以下三種觀點:
1.倒U型關系論。倒U型關系理論借鑒了著名的“庫茲涅茨假說(Kuznets hypothesis)”,認為由于金融市場不發達,金融發展起先會擴大收入差距,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金融發展最終將縮小收入差距,從而在金融發展與收入差距的整個動態變化過程中形成倒U型曲線狀態。國內學者方文全(2006)利用中國1978-2003年的數據,實證檢驗了金融發展與收入差距的關系,發現中國的收入差距與金融發展存在密切的相關關系,服從庫茲涅茨倒U型關系。
2.縮小論。縮小論認為金融發展會縮小收入差距。該理論主要是從金融發展、經濟增長和貧困之間關系的角度來予以考察,其邏輯思路是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窮人能夠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務而導致貧困降低。Galor和Zeira在《收入分配與宏觀經濟》(1993)一文中對此進行了分析。同時,國別對比研究表明:富裕國家相對于低收入國家,收入分配更合理,工資差距更小。
3.擴大論。擴大論認為金融發展擴大了收入差距,持有這種觀點的主要是中國的學者,他們利用中國的現實數據進行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例如章奇(2003)和劉明興(2003)研究發現以信貸水平所衡量的金融中介發展顯著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2]
但是以上理論的缺陷就在于只是從宏觀層面上論述了金融發展對收入差距的影響,并且只強調了影響的結果而沒有對影響的過程做詳細分析。金融發展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如果不對其按照一定角度劃分為若干金融因素進行分析,勢必會出現由于對金融發展概念理解和側重不同所導致的同樣是分析金融發展對收入差距的影響,但是結論卻完全不同的現象。例如有些人將金融發展理解為金融規模的擴大,但另一些人認為金融發展是指金融效率的提高。
事實上,金融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和資金配置手段,從宏觀和微觀各個層面都會對居民收入產生很大影響,進而影響到居民收入差距。同時,不同的金融因素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和效果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從金融市場完善程度和金融資產配置平衡程度這兩個全新角度出發來闡述金融因素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
二、金融因素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
(一)金融市場完善程度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
金融市場的完善,是指金融制度健全、金融資產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金融機構處于良性競爭、金融子市場類型齊全、金融工具豐富并且創新活躍,其直接表現為金融服務成本較低、金融服務品種較多以及金融服務效率較高。國內外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都表明較高的金融市場完善程度可以顯著降低居民收入差距。這是因為完善的金融市場便于低收入階層接近金融市場,可以使低收入階層深入地參與到金融市場交易行為之中,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的收益,從而提高其實際收入水平。
在所有的評價金融市場完善程度的指標中,筆者選擇的指標主要有:金融市場信息對稱程度和金融工具豐富程度。下面逐一分析其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
1.金融市場信息對稱程度與居民收入差距。金融市場不完善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不對稱,這樣的結果是交易風險的形成和交易成本的提高。因為低收入階層更可能接觸信貸市場,所以集中分析信貸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由于信息不對稱,貸款者必須花費一定的調查成本對借款者進行考察,這些調查成本最終還是要借款者來承擔。借款人獲得貸款之后存在著違約的可能性,這種信用風險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降低,但是這些手段的實施無疑也需要一定的成本,這種成本可以稱為執行成本,主要是指通過提高貸款利率增加的借款者所負擔的利息。對低收入階層而言,由于自身的信用等級較低,調查成本和執行成本也就較高收入階層高,這顯然會減少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如果金融市場信息對稱程度較高,那么這些成本也就較低,各個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都會有所提高。但是這種收入水平的提高對低收入階層的影響更為明顯。所以,金融市場信息對稱程度越高,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小,有助于降低兩極分化。
2.金融工具豐富程度與居民收入差距。金融工具豐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到居民收入差距。金融工具越豐富,低收入階層能享受到的金融服務品種就越多,同時由于金融工具之間的相互競爭使得低收入階層享受這些金融服務的成本也就越低。金融工具越豐富,實際上就降低了低收入階層進入金融市場的門檻,使其獲得了更多的投資機會,從而增加其收入水平,進而縮小與高收入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這是因為低收入階層往往資金不多且分散,單個居民很難達到金融工具的最低投資門檻,或者可以達到投資門檻,但是因為資金量的不足而形成不了規模收益。這就存在一個投資門檻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可能會限制一些低收入階層利用其閑散資金進行投資的行為。如果低收入階層通過豐富的金融工具,如集合理財計劃,可以集合其分散的資金用以投資上述產品,那么這部分收益是可以由自己擁有的。但是在金融市場不完善和金融工具不豐富的情況下,這部分收益只能由高收入階層獲取。可見,金融工具豐富程度越高,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小。
(二)金融資產配置平衡程度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
金融資產配置平衡程度是指居民自有金融資產和借入金融資產在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的分布狀況。由自有金融資產和借入金融資產共同構成了居民總金融資產即財富積累規模。居民總金融資產在各個收入階層之間的配置平衡程度會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產生巨大的影響。[3]金融資產配置平衡程度越低,即金融資產在各個收入階層之間的分布越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就會越大。具體而言,這種已經形成的不同收入階層間的財富積累規模的差距,將繼續以“馬太效應”擴大著高低收入兩個階層收入差距,進而拉大財富差距。
我國居民自有金融資產的配置很不平衡。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城鎮居民家庭擁有金融資產狀況所做的調查,有8.6%的富裕家庭擁有全部金融資產的60.4%;其中1.3%最富有的家庭擁有全部金融資產31.43%(每戶擁有5000萬元以上);而占43.73%最貧窮的家庭(每戶擁有5000元以下)只占有全部金融資產2.99%。
同樣地,居民借入金融資產的配置也不平衡。因為高收入階層信用等級較高,這樣就容易獲得銀行等中介機構的融資支持。另外,在商業銀行普遍執行“大城市,大企業”戰略的情形之下,金融機構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大城市集中,相當比例的縣以及縣以下的基層分支機構逐漸撤并。隨著資金向省級分行乃至總行的集中,各個商業銀行積極地向大企業(包括上市公司,壟斷企業等)投放貸款。在上述過程中,由于縣以及縣以下地區聚集了絕大多數的低收入群體,導致低收入階層受到了很大程度的信貸限制,幾乎很難獲得銀行的融資支持。而大城市、大企業往往對應著高收入群體,在上述情形之下,這些高收入階層也就直接獲得了相應的融資支持或者間接享受到了這些融資支持帶來的收益。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收入階層比低收入階層更容易獲得銀行融資支持,即更容易借入金融資產。
居民總金融資產的配置不平衡狀況是一種客觀存在,這種不平衡狀態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主要通過投資活動發生影響。居民的投資活動可以分為三類:實體經濟投資、虛擬經濟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下面選擇虛擬經濟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為例說明投資活動所產生的收益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
1.虛擬經濟投資活動及收益與居民收入差距。虛擬經濟投資活動主要是指金融資產投資活動。居民可以投資的金融資產有存款、債券、股票、基金、外匯、黃金和金融衍生產品等。虛擬經濟投資收益可以劃分為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兩類。
(1)利息收入。我國銀行居民儲蓄存款分布結構很不平衡(見表1)。以2004年為例,農村人口有7.57億,其儲蓄存款為20766.17億元,占存款總數的17.34%,人均2743.22元;城鎮人口有5.43億,其儲蓄存款為98789.22億元,占存款總數的82.64%,人均則高達18193.22元。所以僅從存款的利息收入這一項來說,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就相差許多,這樣就擴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2)非利息收入。高收入階層由于擁有更多的金融資產,他們會把一部分金融資產投資在收益率更高的產品(如股票、債券和基金)上。這樣高收入階層自然獲得的非利息收入就多,低收入階層則反之,從而拉大收入差距。這種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持有金融資產較多的家庭,持有外幣金融資產、股票和債券的比例相對較高,因此他們就可以擁有較高的投資收益。所以高收入家庭持有較高收益的金融資產將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收入分配差距。[4]

2.人力資本投資活動及收益與居民收入差距。人力資本投資活動主要是指居民在為提高自身文化程度和職業能力而進行學習和培訓的過程中所做的投資活動。人力資本投資收益是一種長期的、有效的收益。這種收益對改善居民收入差距起著巨大的作用。[5]目前在我國,收入水平與受教育程度已基本上呈正相關關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所獲得收入就會更高。有關研究表明,全國不同行業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工資收入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二者的相關系數為0.74(見表3)。

但是人力資本投資必須達到一個最低規模才有效。最低規模是指人力資本投資取得收益之前所要花費的支出,包括接受各級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學費、技能培訓費用等等。以高等教育學費為例,中國有九億農民的年收入還不到三千元人民幣,但一名大學生一年的學費、住宿開支已經超過一萬元人民幣,幾乎是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倍。偏高的教育投資造成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會將很大一部分低收入者排除在高等教育的大門之外。在目前的金融發展水平下由于信貸市場的不完善,他們很可能無法得到貸款以完成學業,獲得平等的競爭機會,這將導致他們未來的收人與其他人進一步拉大。而對高收入階層而言,本身擁有較大數量的金融資產,他們可以進行大量的人力資本投資,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訓,為以后獲取較高的收入打下堅實的基礎。[6]
三、縮小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金融措施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當前我國經濟金融發展階段,由于我國低收入階層自身資金規模很小,又很難獲得外界的資金支持,或者即使獲得了外界的資金支持也要為此付出較高的代價,同時低收入階層還面臨著較高的投資門檻(包括資產投資和人力投資),因此低收入階層獲得的投資收益很低,而高收入階層與此相反,這樣就擴大了居民收入差距。所以,這種高低收入階層在融資和投資兩個層面的差異性就成為了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
過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必須采取各種措施縮小這種差距。在所有的政策措施當中,金融措施起著很大的作用。由于居民收入差距是由高低收入階層的融資差異性和投資差異性引起,并且主要是由融資性差異引起,因此所采取的金融措施也要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并且主要是從融資性差異著手。另外,從高低收入階層的角度來看,金融措施主要是從低收入階層著手。具體的金融措施如下。
(一)小額信貸政策
小額信貸政策是指專向中低收入階層提供小額度信貸支持的政策。該政策以貧困或中低收入群體為特定目標客戶并為其提供合適的金融服務,這是小額信貸業務不同于正規金融機構的常規金融服務的本質特征。同時,這類為特定目標客戶提供特殊金融服務的項目或機構,追求自身財務自立和持續性目標,這與一般政府或捐助機構長期補貼的發展項目和傳統扶貧項目有本質的區別。小額信貸政策是針對低收入階層的信貸受限問題而提出的,并且這項政策在國際上已經有成功的事例。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就是因為小額信貸項目成功地改善了社會底層群體的福利狀況而獲得了此項獎勵。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公告中說,尤努斯通過孟加拉國農村銀行向社會底層的窮人提供小額銀行貸款,使這些在通常金融制度下無法得到信貸的人有了發展的起步資本。小額信貸為社會最貧困階層提供了發展經濟和人權的前提。目前,小額信貸的成功模式已經在全球 100多個國家得到推廣,數以百萬計的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由于小額貸款具有很強的公益性,這與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經營的原則相沖突,因此可由政策性銀行或者專門成立一種發放小額貸款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專門負責小額貸款的發放。同時建立針對小額信貸的國家貼息制度,減輕小額信貸獲得者的利息負擔。
(二)低收入階層創業投資擔保體系
該體系由國家低收入階層創業投資擔保基金政策和社區信用擔保機制構成,是小額信貸政策的配套政策。國家低收入階層創業投資擔保基金政策是指由國家出資設立該基金,當低收入階層向金融機構申請創業投資貸款時,由該基金提供貸款擔保,以提高低收入階層的信用等級,提高獲得貸款的可能性。例如,當城市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組織起來就業時,對于誠實守信、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下崗失業人員,針對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缺乏啟動資金和信用擔保,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的實際困難,由政府設立再就業擔保基金,通過再就業擔保機構承諾擔保,向銀行申請的專項再就業小額貸款。社區信用擔保機制是以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平臺為基礎,銀行社區聯動,建立社區信用擔保機制。信用社區內的失業人員如需要申請小額信用貸款,可向戶籍所在地的社保所提出申請。只要符合信用貸款條件,信用社區將向小額信用貸款經辦銀行出具推薦證明。憑借該證明,失業人員就能免除以往的擔保、抵押程序拿到貸款,而且貸款流程也將大幅提速。
(三)教育信貸政策
教育信貸政策是指由國家指定一些銀行為高等院校學生提供學費貸款,國家財政負擔部分或全部利息,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后再由其在一定年限內償還所欠貸款的政策。教育信貸作為政策性金融的一部分在我國已經開始執行,但是出現的問題是貸款總量較小,不能覆蓋全部的貧困學生。同時,由于教育貸款筆數多,數量小,銀行管理成本較高而貸款收益很低,并且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所以承辦商業銀行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國家應擴大教育信貸投放總量,向商業銀行提供政府擔保和相應的財政補貼,使得更多的貧困學生可以順利地完成學業。從長遠來看,這對于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有很重要的意義。
(四)低收入階層政策性保險
政策性保險主要解決低收入階層在投資過程中所面臨的投資風險。由于目前我國僅有的一家政策性保險公司——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只是針對進出口業務中的應收賬款風險開展業務,不便開展低收入階層政策性保險。因此,該項政策可由當地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代為開展。當地所有獲得小額貸款的低收入者按貸款的一定比例(比如0.5%)上繳保險費,同時國家財政按相同比例出資,組成低收入階層政策性保險基金,以防范投資失敗風險。該基金專戶專管。待低收入者歸還小額貸款本息后,其上繳保險費退還低收入者本人,國家出資則繼續留于基金之中,作為風險準備。
(五)農村儲蓄強制回流政策
農村儲蓄強制回流政策是指國家強制要求存款性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在從某個農村地區吸收的儲蓄存款中留有一定比例(比如20%)用于支持當地的經濟發展而不得流出該地區的政策。資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血液,缺乏資金投入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村非但不能得到外界的資金支持,反而自身的資金通過農村金融機構流向外界,成了事實上的“提款機”。農村資金通過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系統大量流向經濟發達地區和非農行業而使得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這勢必又會擴大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國家可以強制性要求從農村地區吸收的存款必須要有一定部分用于當地的發展,以此增加農村地區的資金供給。類似的政策在諸如美國這樣的西方國家也是廣泛使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雖然它們的市場化程度要比我們國家高許多,但是這樣的政策性金融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的。我們要借鑒其成功做法,不能因為現在搞市場經濟,就一切都市場化了,只發展商業性金融而完全拋棄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作為商業性金融的補充,會填充因商業性金融不愿承擔而空白的業務,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低收入階層收入水平,從而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參考文獻:
[1] 李實,趙人偉.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經濟研究,1999,(4).
[2] 章奇,劉明興等.中國的金融中介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金融學,2003,(11).
[3] 馬冰.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的金融資產效應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4,(7).
[4] 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目前我國城市居民的家庭財產狀況及分析[J].經濟要參,2003,(52).
[5] 潘成夫.我國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關系問題分析[J].南方金融,2004,(4).
[6] 張立軍,湛泳.我國金融發展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關系[J].財經論叢,2005,(3).
StudyonInfluence of Financial Factor to Income Gap in China
WANG Renxiang,AN Zizheng,YU ping
(School of Economics,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come gap of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are various,for example,the institution factor,the endowment factor,etc. But the financial factor is always neglected. Actually,the degree of financial market’s perfection and the degree of balance of financial asset’s distribution hav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income gap of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Financial Factors;the Income Gap of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Influential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