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和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這也是海南省繼往開來、乘勢而上的關鍵一年。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如何充分發揮其對經濟的支持和杠桿作用,進而推動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的大和諧格局,是擺在海南省金融從業人員面前的重大課題。筆者在對海南省金融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客觀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時期金融業支持海南省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海南省;金融業;地方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6-0021-03
2008年,注定是海南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里程碑年。金融作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亦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海南省金融業要想充分發揮好對經濟的撬動和促進作用,應當做到“三融”,即“融入大局、融通服務、融合共贏”。“融入大局”是對金融業發展理念的要求,要求金融業胸懷經濟建設之志,投身于支持和推動經濟建設各項事業發展的大潮中來。“融通服務”是功能層面的要求,金融業在經濟建設的大潮中,要主動出擊、服務四方,要提高自身滲透力,做到與其他產業融為一體,形成整體合力。“融合共贏”是對效果的評價,也可以說是一種狀態和境界。融入經濟建設大局、繼而發揮融通服務之功效,就是要達到金融業和其他產業的共贏,實現金融與整個經濟的共同繁榮。因此,“融入大局”、“融通服務”以及“融合共贏”是一種遞進關系,是理念、功能和目標三者的有機結合,只有這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金融業對地方經濟的催化和助推作用。
一、秉承“融入大局”的發展理念,由經濟發展的“副攻手”向“主攻手”轉變
海南曾經是全國金融的活躍區,但是隨著20世紀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整個經濟一落千丈,金融業也消沉落寞。近年來,在海南省經濟恢復性增長的過程中,主流金融沒有發揮應有的造血功能,其原先經濟的“主攻手”地位已經逐步被邊緣化。金融總量小,金融資源外流,使得海南省金融業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低。因此,樹立“融入大局”的金融發展理念,就是要恢復金融對經濟應有的輻射和推進作用,提高金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十一五”期間,海南省確立了“一省兩地”的產業發展方針和“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的發展戰略。近幾年海南省經濟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以大項目來支撐大產業、以大產業支撐來擴張經濟總量、提升質量、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海南省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海南省金融業要加大對地方經濟的支持和推進力度,一定要緊緊圍繞“一省兩地”的產業發展方針,切實為大項目建設和大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服務,最大限度地放大經濟發展戰略的拉動作用,為海南省經濟發展繼續保持高速度、高收益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為此,各金融機構應當自覺樹立以下三種意識。
1.又好又快的發展意識。金融業是服務業,發展是金融業不變的主題。只有自身發展起來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因此,金融機構在經營活動中一定要樹立發展的意識,不能滿足于存量客戶市場,要樹立競爭意識、憂患意識,“逆水行舟,不進則退”。2008年,洋浦保稅港區的建設以及文昌航天城的進駐必將拉動相關產業的增長,為金融業發展提供市場空間。銀行業應積極主動地開拓新市場、新業務、發掘新客戶,通過不斷爭取新的市場份額,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保持銀行業良性快速發展,更好地發揮融通資金和服務經濟發展的功效。
2.全心全意的服務意識。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客戶,為了一切客戶,為了客戶的一切”的經營宗旨。作為服務業,金融機構應當始終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從機構網點的設立、業務流程的設計到業務產品的開發以及營銷,再到售后服務的保障等等,都應該量身定做,設計出適合地方經濟需求和金融消費者要求的業務和產品。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金融對經濟的推進力,優化金融對經濟的輻射和支撐作用。
3.因地制宜的創新意識。創新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因,創新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金融作為開放的行業,更應該具有創新的意識和動力。海南作為金融落后地區,更應該靠創新來實現跨越式發展,縮短與發達省份金融發展水平的差距。海南省金融機構要加強創新,應切實強化市場調研,把握市場需求,針對市場需求進行業務研發、產品設計。例如,針對“三農”的小額信貸,尤其是可以借尤努斯的孟加拉模式,解決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的難題;針對大工業、大企業,可以搞銀團貸款;針對第三產業,特別是旅游業,可以推出產業鏈服務計劃。總之,海南省金融業要全面樹立創新意識,切實把創新和有針對性的需求結合起來,實現量身打造的創新、具有產業特色以及地域特色的創新。
二、貫徹“融通服務”的經營策略,由“被動提供”向“主動出擊”轉變
金融業是第三產業,要充分發揮資金融通功能,滿足客戶的資金需求,離不開自身能動性的發揮。要切實轉變經營策略,不等不靠、主動出擊、銳意進取,積極主動地利用金融業務活動打通整個經濟有機體的七經八脈,激活各個產業的聯結點,增強金融業對經濟的滲透力,實現整個經濟的騰飛。為此,金融業應著力健全以下三種機制。
1.健全經濟政策傳導的長效機制。經濟政策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風向標。金融服務業的發展要服從宏觀經濟政策的要求,并且成為國家調控政策的重要窗口和機制。因此,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要健全政策傳導的長效機制,確保政策的及時傳導,增強政策的執行效果。2008年,國家將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這就要求金融機構要嚴格控制信貸投放,減少信用創造,抑制貨幣需求,有效防止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的蔓延。同時,2008年全國經濟會議要求各地要調整發展戰略,著力優化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轄內銀行業應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的產業發展指向,明確信貸投向,科學把握信貸的投放力度和投放節奏,配合國家加速“兩高一剩”夕陽產業退出市場,大力培育綠色環保的朝陽型產業,重點支持生態高效農業、高科技重化工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實現“綠色農業、藍色工業和金色服務業”相映成峰。
2.健全資金供求聯動長效機制。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的長效支持作用,應處理好信貸支持和財政投入、官方資本和民間資本的關系。要形成一種“財政投入注重引導,信貸資金適時跟進,民間融資有效參與”的資金聯動機制。如基礎設施建設就需要財政先行投資,符合銀行融資要求后,信貸資金及時到位,實現開發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互動。對小企業融資問題,則積極引進多元化的籌資渠道,通過財政資金的擔保,民間資金的風險投資,輔之以銀行信貸的適時進入,可以多管齊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需要明確的是,政府要不斷健全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官方資本和民間資本聯動長效機制的培育,尋求合作的切入點,明確項目的風險界限以及協作范圍,形成“財政資金筑巢引鳳,引導金融資本;金融資本修渠注水,撬動民間資本”的合力并舉之勢,走上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相互遞補、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聚結合力的良性發展軌道。
3.健全金融服務長效機制。金融業作為服務業,除了對金融消費者提供服務外,還要服務于金融投資者,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因此,健全金融服務的職能,就是要做到對廣大金融消費者進行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對金融投資者、借款人進行金融股權、債權權益保護宣傳。海南省金融機構多次舉辦的“送金融知識下鄉”、“理財博覽會”等金融知識宣傳和金融產品消費教育活動,就是加強金融服務地方、造福百姓的例證。今后,金融機構需要在構筑長效服務機制上與時俱進,結合地方經濟需求和客戶市場偏好,為他們提供更貼身、更周到、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包括信貸投放方面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服務方式方面的電子銀行和人性化支付體系;信息共享方面的通存通兌和聯網互通等等。從而打造海南省金融業服務特色,凈化金融服務環境,提升金融消費者依存度,引領地方經濟和廣大客戶共享現代金融服務帶來的高效與便捷。
三、實現“融合共贏”發展目標,由“一枝獨秀”走向“滿園春色”
經濟與金融之間存在相互依存、彼此促進的關系。金融業的發展得益于經濟的快速增長,金融業的繁榮又對經濟的騰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海南省金融業已然邁出了低谷,資產總量和質量進一步提升,不良貸款實現雙降,已經摘掉了金融高風險區的“帽子”,金融業逐步進入良性、健康、穩定的發展時期。然而,根據木桶理論,海南省金融業的發展高度和發達程度,并不完全取決于金融行業自身的發展水平。從大環境來講,它需要依托于全省經濟的發展態勢和活躍程度。金融業要在促進全省經濟繁榮的進程中實現自身發展,形成金融與經濟的融合共贏,方能實現海南經濟的“滿園春色”。要想實現海南省經濟科學發展和諧推進,應至少突出以下三點,即“活而有序、動而有規、通而有效。”
1.“活而有序”,是對不同金融機構生存定位的要求。“活”就是要保持市場主體的競爭力,金融市場應是鮮活的、生機勃勃的市場。金融市場的活力來源于市場主體積極主動尋求業務發展空間和爭取市場份額,創造利潤和業績的增長。“有序”是保障,是對“活”的規范,金融市場的活力應受市場規則和職業守則約束。“活而有序”也就是尊重行業守則和市場紀律前提下的正當、適度競爭的要求。轄內金融機構要差別定位、錯位競爭,“農”字頭機構一定要立足三農,服務縣域;中小銀行則要為小企業融資提供“一站式”服務;大型銀行要抱團支持地方大項目、大企業的金融需求。
2.“動而有規”,是對金融機構業務發展的要求。銀行業機構是借助資金杠桿來運行的實體,只有“動”起來才能生存,只有“動”起來,才能贏取利潤,才能實現自我發展。然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規”就是對業務開展的規范,就是要求銀行機構在經營中要合規:不僅內部操作要合規、業務開展要合規,就是信貸投放也需符合并體現政策指令這個大規等等。“動而有規”是保障金融機構穩健快速發展的要求。
3.“通而有效”,是加強金融部門和其他社會主體之間合作的要求。金融機構應充分加強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行政機關以及司法機關等外部機構的合作與溝通。要不斷加強“銀企合作”、“銀證合作”、“銀保合作”以及“銀政合作”力度,例如,銀行間開展銀團貸款項目,銀行和證券合作的第三方存管業務,銀行與保險合作代理銷售保單業務以及同政府聯手打造海南良好信用環境、司法環境等,為海南省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