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常情況下,央行不會向存款機構收取貨幣服務的費用。而在美國,由于存款機構對美聯儲銀行貨幣服務的濫用,促使美聯儲出臺了貨幣再流通政策。這項政策一方面通過征收再流通費迫使金融機構減少對美聯儲銀行貨幣服務的依賴,一方面通過托管庫減少存款機構長期持有貨幣的成本。從短期看,這項政策的目標是激活存款機構再流通功能;從長期看,卻是美聯儲改變現金供應模式的初步嘗試,這種變化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美聯儲;貨幣再流通;現金供應
中圖分類號:F8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6-0047-03
為降低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以下簡稱“聯儲銀行”)貨幣發行成本,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以下簡稱“美聯儲”)從2006年起正式實施“貨幣再流通政策”(Currency Recirculation Policy)。該政策通過對存款機構征收“再流通費”和建立“托管庫”(Custodial Inventory Vault,以下簡稱CI庫)等措施促進固定面額美元的再流通,進而降低現金供應成本。該政策反映了美聯儲現金供應模式的改革方向,對我國的現金供應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一、美聯儲實施貨幣再流通政策的背景
(一)存款機構存取現金的頻率和額度不斷提高
通常情況下,存款機構的現金庫存應能滿足一周內客戶的現金需求,多余的則存入聯儲銀行。但存款機構為了賺取利息,并通過聯邦拆借市場獲取收入,往往會壓縮自身庫存,把更多現金存入聯儲銀行。在這種情況下,存款機構經常出現現金庫存不足的情況,只能提高從聯儲銀行存取貨幣的頻率和額度來滿足客戶要求,出現了“交叉取款”(Cross-shipping)行為,即一個工作周內在一地區聯儲銀行先后存取某面額完整券。“交叉取款”行為增加了聯儲銀行的業務負擔。據美聯儲統計,2004年存款機構“交叉取款”的10元和20元面額美元總額達72億元。
(二)存款機構再流通功能不斷弱化
在美國的傳統模式下,存款機構把客戶存儲的貨幣進行清分,將適宜流通的貨幣再流通給其他客戶,將不適宜流通的貨幣交存聯儲銀行。美聯儲認為,這種傳統模式已發生了變化,存款機構不再把客戶存儲的貨幣再流通給其他客戶,而是直接存到聯儲銀行,同時直接從聯儲銀行取出適宜流通的貨幣滿足其他客戶的需要。[1]存款機構的這種做法減少了清分工作的人力和設備投入,卻把應由其承擔的貨幣清分義務轉嫁給聯儲銀行,弱化了再流通功能。
(三)聯儲銀行貨幣處理費用不斷增加
由于存款機構濫用聯儲銀行的現金服務,聯儲銀行貨幣處理費用不斷增加(見圖1)。據美聯儲統計,2003年美聯儲總預算為26.3億美元,而當年貨幣處理費用為3.87億美元,占全部預算的比例高達15%。

圖1 1990-2003年聯儲銀行貨幣處理費用情況
資料來源:www.careker.com。
二、美聯儲實施貨幣再流通政策的內容
2003年,美聯儲提出貨幣再流通政策草案,2006年正式實施,主要包括兩項內容和一項配套措施。
(一)征收再流通費
為減少存款機構交叉取款,濫用聯儲銀行的現金服務,美聯儲決定對交叉取款的存款機構征收再流通費。
1.費用標準。這項費用全國統一標準,且根據每年聯儲銀行處理貨幣的成本變化相應調整。目前的標準是每交叉取款1捆貨幣收取5美元。
2.征收方法。再流通費按季收取,每季度計算存款機構交叉取款的貨幣數量,如果數量低于875捆則不收取任何費用,高過875捆的部分按照每捆5美元收取。875捆是美聯儲設定的“免費額度”。交叉取款的計算數量方法如下:比較某存款機構一星期內存入和取出某面額貨幣量,取最低值。比如某地區存款機構存入20元面額完整券1250捆,同一周內又從該地區聯儲銀行取出該面額美元1000捆,則交叉取款的數量為1000捆貨幣。[2]
3.其它規定。一是目前美聯儲只對10元和20元面額的美元收取再流通費;二是“免費額度”只按季度和地區使用,上季度的額度不能調劑到下季度,一個地區的額度也不能調劑到其它地區;三是在特殊情況下,如發行新樣式貨幣、遭遇巨災等,美聯儲將不收取再流通費。
(二)CI政策
征收再流通費后,存款機構將減少交叉取款的數量,主動加強貨幣再流通。為了減輕存款機構由于再流通而長期持有貨幣的成本,美聯儲決定實施CI政策。
1.基本內容。允許存款機構設立CI庫,并把其10元和20元面額的美元存入該庫。該庫的特點:一是CI庫物理上位于存款機構內部,但庫內貨幣屬于美聯儲,往CI庫存入貨幣等同于存入聯儲銀行,可以獲得利息,也可以進行拆借;二是CI庫內貨幣唯一來源是存款機構存入,聯儲銀行不會為該庫提供任何貨幣;三是在符合CI庫存規定的基礎上,存款機構可以任意存取貨幣。[3]
2.申請條件。存款機構均可申請參加CI計劃,但是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之一:一是根據美聯儲統計,存款機構每周交叉取款10元和20元面額美元數量達到200捆;二是存款機構提供現金業務記錄,證明每周能夠在客戶之間再流通200捆10元和20元面額美元;三是前面兩者相加得到200捆也可。
3.操作管理。美聯儲制定了《聯儲銀行CI庫操作規程》,在業務人員安排、業務操作流程、內部控制制度、監控設備配置等方面都作了詳盡的規定。同時,采用美聯儲在互聯網上的FedCash系統管理CI庫,存款機構人員每日必須登陸FedCash系統,詳細登記CI庫操作情況。
4.庫存規定。存款機構自身庫存必須達到該面額貨幣的“日均支付量”,多余的才能存入CI庫,且CI庫存總額不能超過“最高限額”。“日均支付量”是指該存款機構一段時期內10元和20元面額貨幣的日均支付數量;“最高限額”等于該機構日均支付量的4倍。
5.其他要求。一是CI庫中的貨幣屬美聯儲所有,如有損失,存款機構必須賠償;二是CI庫的貨幣必須與存款機構自身貨幣隔離;三是必須無條件接受美聯儲或者聯邦政府問責辦公室關于CI庫各方面操作的突擊審計檢查;四是如果美聯儲發現存款機構使用CI庫來規避再流通政策,則失去運作CI庫的資格。
(三)貨幣質量政策
征收再流通費、建立CI庫等手段雖然能夠減少存款機構對聯儲銀行現金服務的過度使用,卻可能促使部分存款機構把不適宜流通的貨幣再流通給客戶,降低了流通中貨幣的質量。為此,美聯儲決定在征收再流通費前實施貨幣質量政策,作為貨幣再流通政策的配套措施。該政策的主要內容:一是制定《適宜流通貨幣指導意見》。根據消費者和貨幣處理設備的接受程度,制定了貨幣最低適宜流通標準,每種面額美元的適宜流通標準都不同,在指導意見中還提供了適宜流通和不適宜流通的貨幣圖樣,以方便存款機構參照。[4]二是確定了貨幣質量的監測框架。通過每月檢查存入聯儲銀行的貨幣質量、定期在存款機構進行貨幣取樣等措施,加強流通中貨幣質量的監測。三是及時調整流通中貨幣質量,防止給公眾造成不便,降低假幣流通的風險。
三、美聯儲實施貨幣再流通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一)減少商業銀行對人民銀行貨幣發行服務的依賴
與美國相似,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對人民銀行貨幣發行服務也存在過度使用的現象,表現為:一是出于成本的考慮,頻繁從人民銀行存取貨幣;二是清分挑殘和貨幣再流通積極性不高。這些都加大了人民銀行的業務負擔,不利于人民銀行職能調整和分支機構改革,特別是在國內銀行股份制改革和外資銀行進入的形勢下,人民銀行不應繼續為商業銀行無償提供額外的貨幣服務。建議借鑒美聯儲的做法,加強對商業銀行存取貨幣的管理,對一星期內先存后取同種面額貨幣的商業銀行收取一定費用,同時督促商業銀行做好貨幣清分工作,加大人民幣再流通力度。
(二)允許撤庫地區的商業銀行設立CI庫
目前國內一些地區陸續撤銷了發行庫,這雖然有利于人民銀行體制改革,但在撤庫地區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撤庫地區商業銀行現金運輸成本提高、現金押運管理風險增大等。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借鑒美聯儲的經驗,允許撤庫地區商業銀行設立托管庫,既可以促進人民幣的再流通,又可以降低撤銷發行庫給當地商業銀行帶來的貨幣管理成本。另外,對于交通不便無法撤庫,同時商業銀行又非常少的地區,可以在商業銀行設立托管庫后撤并該地區的發行庫。
(三)探索人民銀行現金供應模式的改革方向
目前各國現金供應主要有央行負責、半私營化、私營化三種模式(見表1)。美國貨幣再流通政策的實施,被認為是其現金供應模式從“央行負責”向“半私營化”改革的初步嘗試,一方面減少了聯儲銀行貨幣處理成本,另一方面為進一步深化現金供應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礎。[5]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現金使用率更高,人民銀行應借鑒美聯儲的做法,通過減少商業銀行對人民銀行貨幣服務的依賴,逐步激活商業銀行的再流通功能,積極探索符合人民銀行職能調整和機構改革實際的現金供應模式。

參考文獻:
[1]Federal Reserve Currency Recirculation Policy,FEDERAL RESERVE SYSTEM [M].DOCKET No.OP-1164.
[2]Currency Recirculation Policy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DB/OL].http://www.frbservices.org/.
[3]FEDERAL RESERVE BANK CUSTODIAL INVENTORY MANUAL OF PROCEDURES[DB/OL].http://www.frbservices.org/.
[4]Fitness Guidelines For Federal Reserve Notes[DB/OL].http://www.frbservices.org/.
[5]Forging Your Bank’s Link in the New Currency Supply Chain[DB/OL].http://www.carre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