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經濟結構和地區發展都不平衡的影響下,當前的流動性過剩只是一種相對過剩。本文結合2005年以來經濟發展水平和宏觀政策效果,分析了目前流動性過剩的程度,結果表明這只是由于地區和行業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資金分布不均的資源錯配。本文認為地區經濟和行業經濟同步均衡發展才是防止流動性過剩卷土重來的根本方法。
關鍵詞:流動性過剩;相對過剩;宏觀政策
中圖分類號:F8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6-0066-04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綜述
從2005年至今,我國金融市場運行的突出特征表現在基礎貨幣的投放相對過多,出現了流動性過剩問題。無論是央行為對沖快速增長的國際收支“雙順差”而投放的基礎貨幣,還是金融機構持續擴大的存貸差,都可以找到流動性過剩的蹤跡。從姜建清(2005)提出“三招化解流動性過剩”[1]到楊彪(2006)提出的“建行現象”掀起了對流動性過剩的研究浪潮,[2]其中有彭德艷(2006)深入分析了流動性過剩對銀行運營的影響,剖析了銀行流動性過剩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基于制度變革和銀行自身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3]孫建潮(2006)從宏觀行業的角度,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了引發我國銀行業存貸差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4]李治國(2007)論述了流動性過剩基于貨幣流動速度異常下降的解析,實證分析證明了只有通過降低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才能從根本上緩解流動性過剩;[5]李曉西(2007)論述了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流動性過剩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并提出了內外結合、多種手段并用的綜合治理方案。[6]同時國外學者對此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Antoine Martin(2006)論述了中央銀行如何通過存款保證金機制化解流動性過剩,防范銀行危機的發生;[7]Ulrike Neyer(2007)從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方面著手,通過建模實證分析了銀行間貨幣市場均衡機制的影響。[8]
以上研究表明,盡管目前我國部分行業和少數地區出現了流動性過剩,但相對于經濟發展對貨幣資金的需求來說,并非是資金完全過剩,已無處投資的境地,而是大量急待發展的行業得不到資金投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治理環境污染等等無不急需巨額資金的支持。當前的流動性過剩只是經濟結構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一個縮影。與以往流動性過剩問題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經濟發展和國家宏觀政策對流動性過剩的作用效果,從整體上把握分析流動性過剩,得出流動性過剩的絕對量和相對程度,并提出預防流動性過剩的具體政策建議。
二、我國流動性過剩產生的原因
對于流動性過剩的形成原因,大部分研究學者把根源歸因于國際收支順差的快速增長,認為由于貿易順差、FDI流入和國際投機游資的不斷增加,而使外匯儲備居高不下,從而導致了外匯占款的大量上升。截至2007年9月底,外匯儲備已經達到14336.26億美元,迫使央行不斷增發人民幣進行對沖置換,加劇了流動性過剩。根據我國現實的經濟發展狀況,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國內經濟結構性失衡和區域金融資源配置失衡是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
1.從經濟結構角度分析。流動性過剩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經濟結構的失衡,即各行業發展的不平衡,使得部分行業資金過度集聚,而部分行業資金嚴重短缺。我國以銀行信貸為主的融資體系對實體經濟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一般貸款需要有固定資產擔保或者穩定的現金流作為還款的保證,使得制造業和基礎設施發達,部分行業投資率高于儲蓄率導致產能過度擴張,如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碳、電石、汽車、銅冶煉等七個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而科技產業和服務業相對落后,許多急需資金的行業也得不到快速發展。
2.從區域分布角度分析。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金融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導致我國面臨的不是全面的流動性過剩,而是部分地區資金過剩與部分地區資金不足共存。根據韓大海(2007)關于流動性過剩與區域金融資源配置失衡的研究,城市主導著全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變化,因此成為導致全國銀行業流動性過剩的主因。[9]在現行經濟金融發展格局下,面臨流動性過剩壓力下的主要是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大中城市等,而急需資金的農村卻由于郵政儲蓄的只存不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資金貧血現象,使得農村金融服務缺位,阻滯了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使得流動性過剩問題更加明顯。
(二)持續增長的外匯儲備和銀行存貸差是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
1.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導致基礎貨幣投放大量增加。雖然近幾年我國提出了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平衡中略有盈余即可,但長期以來鼓勵出口,大力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招商引資政策和“寬進嚴出”的外匯政策所形成的單一外匯增長方式,使得貿易盈余不斷創下新記錄,加之對境內機構經常項目外匯實行結售匯制度,使得外匯儲備快速增長,近來更有加速之勢。截至2007年9月,外匯儲備達到14336億美元(見表1)。從表1可見,2004年到2006年均突破了2000億美元,而且不斷增加。而2007年前三個季度即達到3672.56億美元,遠超過2006年。其次,熱錢和FDI的影響也不容小看。隨著美國加息周期的結束,低投資回報使得大量國際游資轉移到投資回報高、匯率風險較小的地區,同時伴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導致熱錢以貿易投資、借道香港等多種形式不斷涌入。另外,盡管FDI的相對增長率和絕對增長量都沒有很大的變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匯儲備,推動了流動性發展。

2.經濟快速發展和銀行改革助推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該過程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持續擴大的金融機構存貸差。截至2007年9月,中國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394942.3億元,其中企業存款占35.20%,儲蓄存款占43.78%,票據融資占4.02%,各項貸款余額為274422.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占42.70%,中長期貸款占48.84%,票據融資占5.78%,存貸款差額為120519.7億元,較2006年同期增長了13853.3億元,使得存貸差有進一步擴大之勢。(2)近幾年銀行體系的不斷改革發展,使得商業銀行的貨幣乘數不斷擴大。首先,商業銀行兩次共計約2.67萬億元的不良資產剝離,使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資產增加,流動性大大增強,在較低的超額準備金率下仍可正常運營。其次,到2007年9月25日為止,中工建三大國有商行改制上市,大量資產尋求出路的沖動和信用創造能力的提升,使其對超額準備金率要求下降。(3)隨著近幾年各種銀行卡和網上交易方式的逐步發展完善,現金交易量開始萎縮,現金漏損率從2001年1月的15.7%大幅下降到2006年底的8.5%。而且自2002年10月8日央行大額支付體系開始投入運轉以來,明顯提高了各銀行資金清算效率,同樣降低了結算中對儲備金的要求。
三、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現狀分析
自2005年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央行針對流動性過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開始初見成效,由于經濟結構性和地區分布不均的流動性過剩問題無法量化,且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剔除該因素對流動性過剩的影響效果。現從銀行方面和外匯儲備兩個角度對儲備金率、存貸款利率變動、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股市擴容、中國國家投資公司組建等幾個方面分析我國當前流動性現狀。
(一)我國銀行業體系內的流動性過剩
面對不斷增大的銀行存貸款差額,近幾年來,除了公開市場操作,我國采用最多的就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這是因為在我國目前的融資結構中,超過85%的是銀行貸款,運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被認為是較有用的調節工具。自2006年以來,中央銀行為吸收流動性先后連續13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達到現在的14.5%。
根據鐘偉(2006)研究可知,法定準備金每提高0.5個百分點實際凍結的資金略少于1200億元,則最近的13次提高準備金大約凍結資金約為14800億元。同期全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差額增加量為15730億元,同時扣除同期發行的550億元國債,相抵得知現存于銀行體系內部的過剩流動性大約為430億元,銀行體系內流動性過剩基本上微乎其微。[10]
(二)我國外匯占款造成的流動性過剩
由于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快速增長,導致了外匯儲備的大量增加,截至2007年9月,我國外匯儲備達到創記錄的14336.26億元。為減緩外匯儲備帶來的基礎貨幣投放壓力,2007年8月29日,中央銀行發行特別國債6000億元用于置換外匯儲備,另外2007年9月29日,中央銀行劃轉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給中央匯金公司成立了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從2003年到2007年上半年,通過購匯增加的基礎貨幣按不同的年度采用年平均加權統計可得約為8.62萬億元,4年以來央行發行票據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共收回流動5.48萬億元,其中票據余額接近4萬億元,13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收回流動性近1.48萬億元。自2005年企業股改以來,股票市場牛氣沖天,隨著股市快速擴容,2004年股市存量資金達到小高峰3600億元,而到2007年12月初中國深滬兩市存量資金達到1.78萬億元,共吸納流動性1.42萬億元,使得最后因外匯占款而得的流動性為1450億元。因此,全國金融機構和因外匯占款所存在的流動性過剩量約為2880億元,占我國現有的狹義貨幣存量M1為144649.33億元的1.99%,如此低的流動性過剩對實體經濟影響已微不足道。
四、預防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對策建議
流動性過剩具有經濟周期性,且不同的經濟實體有不同的原因和表現特征,為了防止我國經濟中的流動性過剩卷土重來,需要從根源上尋找解決之道,具體可從流動性過剩發生源頭、減少過剩流動性資金來源、增加過剩流動性資金使用渠道等三個方面進行概括,具體如下。
(一)從源頭杜絕改革流動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1.調整產業政策,合理配置金融資源。加大支持落后產業的政策力度,可以采取引導基金、獎勵基金的方式,吸引東部沿海地區更多的過剩流動性資金分流到其他地區急需發展的落后產業中去,如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適當緊縮產能過剩的行業,同時加大對發展相對落后行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2.促進各經濟區域同步均衡發展,改善經濟發展的金融生態環境。加快新農村建設和西部大開發的推進速度,有效加快落后地區的發展,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均衡發展,才能更好地從根本上預防流動性過剩的發生。
(二)減少過剩流動性資金來源
1.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部分外貿政策,努力減少貿易順差。取消或大幅度地降低出口退稅率,采用配額管理制度進行調控,根據國家發展的需要,可適當地擴大對部分初加工產品和高新技術設備的進口量。
2.穩步實行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逐步增加匯率機制的靈活性。改革當前的結售匯制度,鼓勵出口企業和居民個人購買并持有外匯,真正實現由現在的“藏匯于國”轉變成“藏匯于民”。同時要加強對“非貿易順差”外資流入的監管,嚴加管制非法流入的“熱錢”。
(三)開拓過剩流動性資金的使用渠道
1.加快金融市場發展步伐,完善我國金融市場各項制度,有效拓寬過剩資金的投資渠道。健全股票市場,拓寬合法資金的入市渠道,推動股市擴容的步伐,促進股票市場穩定發展。快速發展我國的債券市場、期貨市場,通過完善我國的投融資體制,使國家能更有效地實施宏微觀經濟調控,同時能分流過剩資金。
2.鼓勵支持銀行業的產品創新。伴隨著我國股市的迅猛發展,商業銀行可以推出以債券、股票、基金等為標的的公司和個人理財服務。同時也可根據自身優勢或地理優勢推出個性化金融產品,逐漸改變商業銀行較單一的生存方式。
3.加快財政的改革,發揮財政在促進國內消費和調節消費不均衡的積極作用。增加在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方面的支出,增加對教育、衛生、環境治理等方面的投入;加快推進養老保障體制、農村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的建設;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當前的的消費政策,同時改革分配制度,不斷增加居民的整體收入水平,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水平。
五、結論
鑒于流動性過剩只是一個較短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結果,因此在短期內可以采取適當的經濟金融政策進行調整,阻止流動性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對現存的過剩資金進行分流。而從中長期來說,則應該從經濟政策和經濟結構著手,改變當前行業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從根本上消除流動性過剩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姜建清.姜建清建言:三招解決“流動性過剩”[N].中經網,北京:2005-11-07.
[2] 楊彪.建行現象:資本金充足后的大手筆[J].現代商業銀行,2006,(9).
[3] 彭德艷.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產生原因及對策分析[J].財經界,2006,(6).
[4] 孫建潮.基于宏觀角度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分析[J].財經科學,2006,(7).
[5] 李治國.流動性過剩:基于貨幣流動速度異常下降的解析[J].經濟評論,2007,(5).
[6] 李曉西,和晉予.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J].財貿經濟,2007,(6).
[7]Antoine martin.Liquidity provision vs.deposit insurance:preventing bank panics without moral hazard [J]. Economic Theory,2006,(5).
[8]Ulrike Neyer. Base Model:Bank’ Liquidity Management and Interbrain Market Equilibrium [M].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The Design of Eurosystem’s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2007.
[9] 韓大海.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與區域金融資源配置失衡[J].金融論壇,2007,(7).
[10] 鐘偉.中國銀行業流動性過剩研判[J].上海經濟,2006,(8).
Reasons、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Fluidity Surplus
XU Nan,CHENG Yi
(School of Busines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Abstract:Under the affect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es. The excess liquidity is just relative at pres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xtent of excess liquidity from two sides abou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croscopic policy from 2004.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major reason is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ng of regions and trades. With the view of this paper,regions and trades develop synchronically,which can prevent excess liquidity from staging a comeback. This is the only way out.
Key Words:Excess Liquidity;Relative Surplus;Macroscopic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