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3日,發現號航天飛機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執行國際空間站組裝任務,任務代號STS-120。機上載有7名航天員和即將安裝在空間站的和諧號節點艙(又稱“節點”2),其中指令長梅爾萊是航天飛機1981年投入使用以來的第二位女指令長;飛行工程師塔尼要留在站上,接替安德森成為站上第16宇航組的成員之一。
創造歷史的飛行
發現號和國際空間站的指令長分別是梅爾萊和惠特森。在人類太空飛行史上,創下了首次由女性同時指揮航天飛機和國際空間站的歷史。這次創舉并非由美國航宇局刻意安排,只是純粹的任務調度造就了歷史。梅爾萊能成為歷史締造者,多少有巧合成分,按原計劃她的飛行任務將在惠特森接掌太空站前就結束。
在出發前的新聞發布會上,惠特森收到了一件很特別的禮物:一根傳統的哈薩克斯坦皮鞭。俄航天部門官員開玩笑說,它可以幫助她“管理隊員”,“讓那些男士們知道她才是指令長”。
面對如此有趣的禮物,惠特森當場笑了起來,當有記者問她是不是會使用它,或者會不會成為一位溫和的指令長時,她回答說:“我希望我不需要用到它,只在
萬一之時才使用。”
這是惠特森第二次在國際空間站上長期值守。2002年,作為第5宇航組的飛行工程師和美國航宇局首位國際空間站科學官員,她曾在站上工作和生活了6個月。2008年4月返回地面時,她在太空的累計停留時間將超過其他女航天員,創下另一項歷史紀錄。
和諧號到站
10月25日,發現號與國際空間站順利對接,航天員在太空勝利會師。住站期間,航天員們繼續開展空間站建設。10月26日和28日航天員們完成了兩次太空行走,將和諧號節點艙裝配到指定位置。
和諧號是由意大利公司制造的美國艙段,重16噸,長超過7米,體積71立方米。它將連接美國命運號、歐空局哥倫布號和日本希望號實驗艙,成為太空中的“國際十字路口”。該艙的名字是美國學生通過競賽選出來的,鑒于該艙的功能,學生們把它命名為“和諧”,看來是真正認識到了和諧在空間合作中的重要性。和諧號2003年被送至佛羅里達,此后4年,科學家們一直為其升空做精心準備。由于發現號到站時占用了它在國際空間站的“永久碼頭”,和諧號暫時停泊在一個臨時對接口上,待發現號離開后再由站上航天員把它挪到位。和諧號是已被命名的第4個美國艙段,前3個分別是命運號實驗艙、求知號氣閘艙和團結號節點艙。
修復太陽能電池陣
10月30日第三次太空行走的主要任務是把裝有太陽能電池板的P6組件挪到一個永久位置上,并將這套太陽能電池板打開。P6組件被送上空間站后在一個臨時位置上放置了7年之久。太陽電池陣的第一塊翼板緩慢打開后,情況良好。第二塊翼板在幾乎完全打開時,航天員突然發現板條邊緣有條裂縫。航天員立即停止工作,將裂縫照片傳回地面控制中心,讓專家通過技術分析來確定裂縫長度,找出合適的修補方法。太陽能電池板上的裂縫引起了美國航宇局的重視。按計劃,2007年12月和2008年初,歐空局哥倫布號和日本希望號實驗艙將分別到站。空間站需要更多能量來維持運轉,能量的主要來源是太陽能電池陣。如果新太陽能電池陣上的裂縫不能及時得到修復,導致能量供應不足,后續建站工作將受到影響。因此,美國航宇局推遲了原定于11月1日進行的第四次太空行走,并指示航天員將太陽能電池陣縮回,以緩解破損處承受的張力。
11月3日,地面控制中心指示航天員帕拉津斯基和韋爾羅克走出國際空間站,修復撕裂的太陽能電池陣。這次的太空漫步被喻為有史以來最艱辛、危險的任務。在伙伴的配合下,帕拉津斯基先是把太陽能電池陣的翼板調整回到適當的位置,再靠機械臂及延長桿作為天梯,爬近損毀的電池陣。之后,他砍掉電池陣上多余電線,安裝了支撐裝置,耗時7小時19分,最終圓滿完成了任務。此舉充分說明人類在太空活動中的價值,展示了人類解決突發困難的天賦。
返航
11月7日,發現號航天飛機結束了歷時15天、行程1000萬千米的太空飛行后安全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在這次飛行中發現號共繞地飛行238圈,與國際空間站對接運行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