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陳列著一門老式的銹跡斑斑的92式步兵炮。盡管它顯得那么粗糙、陳舊,但是卻記錄著我軍兵器研制史上一段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1941年1月,八路軍山東軍區某部在楊勇司令員的指揮下,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不但全殲了日軍一個小分隊,而且還繳獲了一門92式步兵炮和6發炮彈。當時我軍武器裝備非常差,繳獲大炮的八路軍戰士如獲至寶。但高興之余大家又發愁了,因為一旦這6發炮彈打光,這門火炮就成了擺設。怎么辦呢?總不能看著這門火炮作廢吧。于是,楊勇下令,自己造炮彈!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八路軍第8軍分區修械所及所屬的炸彈廠。
然而,造炮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時八路軍兵工廠既無制造炮彈的設備,也無原料來源,僅有的幾十個工人也只能修修槍,造些土手榴彈。步兵炮的炮彈是什么樣,有多大、多長,許多人連見都沒見過。軍分區的領導鼓勵大家克服困難,既要有勇氣造炮彈,還要有勇氣造大炮,并送來了一顆炮彈作為樣品。
研制炮彈的試驗開始了。由于缺少設備,無法鑄造炮彈殼,工人們就四處收集舊炮彈殼,制造彈頭的原料是從破軋花機上拆下來的灰生鐵,信管里的雷汞也是從廢炮彈信管里挖出來的。工人們經過反復試驗,最終研制出3發炮彈。
在一個晴朗的早晨,大家把山炮拉到野外,準備試射,目標是一座廢棄的小破廟。工人們作好了一切射擊準備,炮手將炮彈裝進炮筒,只聽“啞”的一聲,炮彈是飛了出去,然而等了好半天,四周仍是一片寂靜,小破廟紋絲不動—第一發炮彈沒有爆炸。第二發、第三發炮彈打出去后,仍是沒有任何動靜!
過了好一會兒,工人們跑過去將炮彈找到挖出來。炮彈為什么沒有炸呢?他們小心翼翼地將引信管卸開,仔細地進行研究,最后終于找到了炮彈沒有爆炸的原因:由于撞針的滑道太粗糙,彈簧太軟,這樣,彈頭落地后就沒有足夠的力量引爆炸藥。問題找到后,他們馬上進行改裝。很快,第二次試射開始了,炮手再次把炮彈裝進炮筒。炮彈呼嘯著飛出了炮膛,隨著“轟”的一聲巨響,小廟被掀掉了一半。在場的所有人都高興得一齊歡呼起來。
從此,八路軍的炸彈廠開始生產炮彈。但是,由于敵人對根據地進行嚴密封鎖,制造炮彈的各種原料奇缺。首先,炸藥就很不好找,大家都為此非常著急。一位老工人在一旁悶著頭吸早煙,突然,他把煙袋朝鞋底磕了磕說,有了。大家忙問,有了什么?他愣了一下又擺擺手不吭氣了。
傍晚,這位老工人獨自一人提著大鐵錘,來到村外的野地里,敲打著一顆日本飛機扔下的沒有爆炸的炸彈,想把里面的火藥掏出來,再用它的外殼做炮彈。
修械所程所長早就知道這位老工人點子多,聽他說了半截話,心里有了數。見他獨自一人出來,就悄悄跟在后面,見此情形,不由大吃一驚——怪不得他欲言又止,因為這太危險了!程所長趕忙上前制止他。老工人搓著一雙粗糙的大手憨憨地笑著說,嘿嘿,這里頭有炸藥。
程所長沒有批評他。但這件事卻給程所長很大啟發:日本飛機扔下的沒有爆炸的炸彈到處都是,將這些炸彈里的炸藥都掏出來,不但能為老百姓解除危險,制造炮彈的原料問題也可以一并解決。然而,這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弄得不好就會有人傷亡,必須要修械所的專業人員來做。
聽說修械所在四處尋找沒有爆炸的炸彈,許多老百姓都來提供線索,不少人甚至把炸彈的碎片也送到修械所來了。就這樣,通過發動群眾,終于有了制造炮彈的原材料。
解決了原料問題后,工廠里炮彈的產量也開始不斷增長。在起初的幾個月,平均每月只能生產10發,以后逐漸增加到每月30多發。與此同時,工人們又開始嘗試生產82迫擊炮彈。兩種炮彈月產量最多時超過100發。有了炮彈,那門92式步兵炮在前線就更加活躍了。
但是,光造炮彈也不行啊,能不能自己研制火炮呢?工人們又開始了新的創業。分區兵工部不知從哪里弄來了一根大曲軸,工人們將它切斷,做成了一個炮筒。然后用它把那門92式步兵炮的舊炮筒換了下來。此后又開始仿制92式步兵炮的全部零部件。工夫不負有心人。3個月后,一門嶄新的92式步兵炮終于生產出來了:它的炮筒是用火車的大軸挖成的,坐力簧是用藍牌鋼打造的,密封用的甘油是工人們自己提煉的,炮筒的膛線則是工人們用自己創造的拉線桿一道道挖出來的。
這門大炮很快就在前線怒吼了。日本鬼子怎么也沒有想到,八路軍這么快就有了大炮。
就這樣,兵工廠先后共生產出4門92式步兵炮。它們隨我軍轉戰南北,攻城取鎮,立下了赫赫戰功。
最早制造出的那門大炮如今靜靜地蹲在軍事博物館里,向參觀的人們訴說著它當年的驕人戰績。
(責編 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