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傳統銀行的貸款業務主要是固定資產抵押貸款,而多數中小企業可作為抵押的固定資產有限,通過倉單質押模式可以讓企業通過流動資產實現融資,為解決銀行“存貸差”開拓了新的放貸模式。本文主要通過對倉單質押業務的模式分析,識別存在的風險,建立相應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 倉單質押 風險識別 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一、倉單質押業務的概念
倉單質押是以倉單為標的物而成立的一種質權。所謂倉單,是指保管人在收到倉儲物時向存貨人簽發的表示收到一定數量的倉儲物的有價證券。倉單質押貸款就是指貨主企業把貨物存儲在倉庫中,然后可以憑倉庫開具的貨物倉儲憑證——倉單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根據貨物的價值向貨主企業提供一定比例的貸款,同時,由倉庫代理監管貨物。倉單質押作為一種新型的服務項目,為倉儲企業拓展服務項目,開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特別是在傳統倉儲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的過程中,倉單質押作為一種新型的業務應該得到廣泛應用。
二、倉單質押的業務模式
根據質押品存放的地理位置不同,可以將倉單質押的業務分為以下三種模式:
1.監管方倉庫存放押品模式。指在監管方就近設有倉庫且貸款企業自有倉庫不足或不具備儲存條件的情況下,將押品交予監管方倉庫存放。倉庫的經營和管理由監管方負責,同時押品的裝卸、存儲、保管監管也由監管方負責。
2.貸款企業自有倉庫存放押品模式。指在貸款企業自有倉庫具備存儲條件、庫容充足的情況下,將押品存放在貸款企業的自有倉庫內。由監管企業派駐監管員對押品進行監管,押品的裝卸、存儲、保管等有關單證、操作和流程由監管企業與貸款企業通過協議確定。
3.第四方倉庫存放押品模式。指在貸款企業自有倉庫不足或不具備存儲條件且監管方就近沒有倉庫的情況下,將押品存放在第四方倉庫,押品的裝卸、存儲、保管等有關單證、操作和流程由監管企業與第四方倉庫通過倉儲管理協議或租賃協議商定。
三、倉單質押業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
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是被評價對象的目標及衡量這些目標的指標按照其內在的因果和隸屬關系構成的樹狀結構。指標的名稱和指標值是指標質和量的規定。般情況下,指標體系是一個遞階層次結構。為了全面、真實反映被評價對象價值的構成,并使評價指標體系便于操作運算,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下列原則:
(1)系統性原則。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一方面要盡可能完整、全面系統反映被評價對象的全貌;另一方面又要力求抓住主要因素,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
(2)科學性和實用性原則。指標體系應能正確反映評價對象各構成要素的因果、主輔、隸屬關系及客觀機制,在滿足完備性要求的前提下,指標的設置力求簡練、含義明確和便于操作。
(3)互斥性與有機結合原則。指標體系中應排除指標間的相容性,消除重復設置指標而造成評價結果失真的不合理現象。不應出現過多的信息包容、涵蓋而使指標內涵重疊,但指標完全獨立無關就構不成一個有機整體,因此,指標之間應有邏輯關系。
(4)動態與穩定性原則。為了進行綜合的、歷史的比較,指標設置應是靜態、動態相結合,并具有相對穩定性,以便借助指標體系探索系統發展變化的規律。
(5)可比性原則。綜合評價的目的是要方案進行鑒別,選擇最優方案。因此方案比較必須建立共同的比較基礎和條件,符合可比性原則,主要包括滿足需要的可比、消耗費用的可比、價格的可比和時間的可比等。
建立指標體系除遵循上述原則外,還應遵循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原則、絕對量指標與相對量指標相結合原則、直接效果指標與間接效益指標相結合原則。
2.指標體系的建立。
(1)借款人資信風險。借款人的資信風險因素包括借款人的業務能力、質押物的合法性、質押物的質量、客戶信用評級及倉單的可靠性幾方面。借款人的業務能力強弱會關系到他是否能到期按時還款的能力,他所提供的質押物的合法性及質量則關系到資產的評估結果,質押物不足值將成為質押貸款的重要風險點。
(2)內部管理風險。物流企業內部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業務操作的成敗,合理的組織結構、嚴格的監督體制、高素質的工作人員會有效的控制業務操作流程,大大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3)外部環境的風險。任何業務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倉單質押業務的開展也會受到該行業的相關政策環境的影響,比如宏觀經濟政策、行業前景預測、市場變動情況及相關法律法規。
(4)技術風險。技術風險這里指物流企業因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而引起的風險。主要指對質押物的貨物價值評估系統不完善及網絡信息技術落后引起的風險。
通過分析,可以找到各風險因素之間的具體關系,如圖所示。
四、結論與展望
本文對倉單質押業務的模式做了介紹,然后對其操作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風險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初步建立了一套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倉單質押業務的風險評價模型的運行需要獲取大量的數據,這將在以后的研究中作進一步的討論。
參考文獻:
[1]房紹坤:論倉單質押.法制與社會發展,2001.04
[2]孫寧:倉單質押貸款的操作要點.農村金融研究,2002.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