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總結企業社會責任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分析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契約特征,并據此運用不完全契約理論,從契約的執行出發,找到企業社會責任執行的三個重要要素。研究試圖利用不完全契約理論,深入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在經濟機理,發掘更多的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律,以期解釋和預測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和未來趨勢,并為推進企業社會責任進程和企業社會責任運作提供思路。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績效 不完全契約
一、引言
早在幾十年前,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學術研究所關注的議題,并激發了長期以弗里德曼(Freedman)和卡羅爾(Carroll)為代表的反對和支持的聲音。最終企業社會責任逐漸占據上風,進而影響了西方法律和制度的進程,改變了企業競爭的顯性和隱性規則,決定了企業行為。
當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并日益成為諸多學科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誠如在西方的發展進程,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經過一番爭議和探討之后,也逐漸獲得了支持和認同。隨著對問題理解日益深入,這種支持和認同也逐漸由號召向切實可行的行動轉變。確實,要想將履行社會責任轉變為企業主動的行為,一方面需要倫理號召及自愿的慈善,但更多的需要是從企業經營中發掘動因。這些動因中,提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最為直接有效,也因此最受關注。圍繞于此,許多理論展開了關于企業社會績效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這些研究又以實證研究為主。然而,眾多的文獻在驗證兩者之間正相關的同時,很少對關系的內在邏輯進行分析,或者僅僅限于只言片語。這樣,難免降低了對問題的理解深度。為此,我們將企業視為契約的節點,針對該節點的特性,對其運用不完全契約理論進行分析。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契約特征分析
自科斯以來,契約理論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逐漸成為經濟學和管理學的主流理論之一。1986年,Grossman和Hart開創性的將契約理論研究帶入到對不完全契約的研究中,之后不完全契約理論通不斷獲得完善,并應用在多個領域解釋和解決現實問題。
企業社會責任與不完全契約,兩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緊密聯系:社會責任鐵律 告訴我們,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經濟價值在于長期。此時,由于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之間難以通過簽訂正式契約實現相互的權利和責任,這些長期的隱性契約一般都具有不完全契約的特征。相反,如果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能夠處于完全契約關系中,在既定的約束條件下,交易主體總是能夠通過價格安排、合同設計和規制機制得到一個相對偏好的結果。企業社會責任很自然地能夠通過市場解決問題,也就不存在目前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爭論和研究。為此,我們將問題聚焦于爭議中,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包含的完全契約部分(如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簽訂的各種顯性合同)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從而將不完全契約部分作為研究對象。那么,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不完全契約究竟如何發生作用并影響企業行為呢?
我們知道,契約執行是契約理論中的關鍵因素。根據契約執性的特點,可以將其區分為第三方執行機制和自我執行機制。相對第三方執行機制(外生),自我執行機制(內生)包含更多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因素。三個要素的內涵分別如下:(1)聲譽溢出。精于算計的交易者為了樹立能使他人信任的聲譽,可能認真履行承諾。通過這一方式,他們擴大了盈利性交易的選擇范圍。聲譽溢出將契約理論橫向展開;(2)重復博弈下的未來收益。重復博弈在經濟學界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因此,后期一些文獻很自然將博弈論尤其是動態博弈論的研究成功融入不完全契約理論研究當中,從而將理論研究由相對封閉的期間縱向延長至未來;(3)誘因底線。人們具有遵守諾言的傾向,只要當誘因所帶來的收益小于誘因底線,通常都會選擇公平誠實進行交易。
三、企業社會責任自我執行機制要素及現狀分析
鑒于企業社會責任的不完全契約特征,以及契約自我執行機制對不完全契約實現的價值,可以認為,契約自我執行機制要素對提高企業社會責任至關重要。因此,理解這些要素十分有利于理解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以下先從現狀入手。
1.自我執行機制三種主要要素中的重復交易收益。由于重復交易收益來自于未來收益預期,因此,對方未來創造潛在收益的能力,以及企業對未來潛在收益的耐心都將影響企業社會責任。交易潛在收益創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然而,由于中國發展階段限制,大多數企業仍然屬于粗放型經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實在不多。價格競爭,產品技術含量相對不高,專用性不強,存在大量的替代方,這些也都是我國企業的基本情況。
那么,耐心又是什么呢?對此,張維迎認為:耐心就是人們對未來的重視程度。現在中國人普遍耐心不足,短期的浮躁行為處處可見。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目前的環境決定了企業缺乏應有制度保障,對于本身已經缺乏耐心的企業無疑雪上加霜。
2.聲譽溢出。置于一定的網絡中,企業便具有社會嵌入性。社會嵌入性是大多數企業具有的特性,這種嵌入可能是全部的嵌入,也可能是部分的嵌入。企業正是通過這些不同強度和廣度的社會嵌入網絡進行信息傳遞,并獲得聲譽溢出。
對中國企業而言,其嵌入性不管是從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具有強烈的關系特征:在以家族為代表,以私人關系為基礎的關系網絡中,表現出強烈的嵌入性和影響力;一旦超出了網絡范圍,嵌入關系就表現得相當微弱。甚至,在狹窄的關系網絡之外,對背信棄義習以為常。如此可以推斷中國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之間將顯示出強烈的私人關系特征,而私人關系網絡之外,則資源配置效率相對低下。
3.心理收益或損失。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只要誘因足夠小(小于誘因底線),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誠實和公平。對于不同社會中不同的個體,誘因底線不盡相同,差異的決定性因素在于社會規范和習俗;對于處于企業當中的個體而言,企業文化及其內涵的商業道德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誘因底線。
中國經濟和社會轉軌特定時期,政府不守信用的行為比比皆是,而這是對社會道德、社會規范和法律規則的最大破壞。這種長期以來的外部制度不完善和所謂的“道德真空”通過各種甄選機制,促使許多符合“潛規則”的企業脫穎而出。這些企業在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催化劑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經濟轉型階段所獨有的企業文化,并進而對其中的個體產生相應的影響。
以上分析至少說明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現階段,中國企業缺乏社會責任存在其主客觀必然性。我們的許多企業,其成功甚至可以說是將企業社會責任踩在腳底下而得以實現。尤其是在企業發展的原始積累階段,存在不少的企業踐踏社會責任的行為,如盤剝員工、污染環境、又或者制造假冒偽劣產品等等;另一方面,企業社會責任的契約分析還為我們尋求企業社會責任規律乃至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提供了思路。以下僅從企業角度進行簡單的討論。
四、討論: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
目前,盡管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但分析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在動力機制并非沒有意義。尤其是企業在國家發展轉型階段,以社會發展為中心的現實背景下,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契約分析對企業和企業管理者至少可以帶來以下兩個方面的啟示:其一,明確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實際經營中的地位。企業社會責任絕對不僅僅是單純的道德訴求,隨著中國經濟和企業的發展,它將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其實,許多目前以履行社會責任而知名的跨國公司也曾經歷過由被動到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成熟企業的發展歷程表明,隨著企業內在契約要素的逐漸成熟,社會責任將日益成為影響企業經營活動績效的重要因素;其二,提高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財務績效。在既定外部環境下,企業可以通過最大化社會責任所帶來的收益增加其社會績效(CSP),同時獲得財務績效(CFP)提升,這也是企業執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動力。通過對企業社會責任契約內在機理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CSP與CFP之間的聯系,提高企業社會責任對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價值。
1.聲譽。通過社會責任行為能夠擴大企業聲譽,傳遞塑造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合理的企業社會責任聲譽管理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聲譽的信息源。一般來說,外部的第三方比企業本身提供的信息可信度更高,如,媒體、政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NGO);(2)聲譽擴散的程度。為此,圍繞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非常重要,如農夫山泉的廣告;(3)聲譽與企業既有形象的一致性。因此,需要企業進行聲譽和形象策劃。(4)聲譽的判斷。利益相關者對聲譽的價值判斷也無法忽略。為此,企業應針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采取差異性溝通手段。
2.重復博弈下的未來收益和誘因底線。對于致力于長期發展的企業而言,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基業常青的戰略意圖將促使其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然而,要約束企業行為,使其納入基業常青的軌道,還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這種耐心一方面表現為企業整體戰略及其行為;同時,鑒于企業社會責任的長期價值及公共產品的悲劇,需要適時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企業文化,重塑商業倫理,以提高決策者行為與企業目標一致性。確實,作為影響組織成員價值觀、信仰和態度的工具,有作為的企業文化可以影響企業決策者的誘因底線,雖然這種影響力仍然構建在企業外部環境的基礎之上。
五、結束語
在當前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及其實現無疑體現了中國時代和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正是這樣,企業社會責任才能夠在短短的十來年內,由一個新鮮的名詞變成熱點問題,激起了中國諸多方面的普遍關注。盡管如此,我們仍然無法忽視一個事實: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我國企業社會責任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理解企業社會責任內在動因應首當其沖。為此,本文立足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契約特征,從不完全契約理論的視角中,以圖打開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道門。
分析結果表明,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不完全契約三個自我執行要素,包括聲譽溢出、重復博弈下的未來收益和誘因底線,每一個都會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產生一定的影響,結合以上要素在中國的實際情況之后,便不難理解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的發展現狀。以此作為基礎,可以進一步將要素動因沿主體進行拓展,如政府和企業乃至個人,并幫助其提高行為的效率。然而,無論是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政府政策還是企業階段性社會責任行為或者是個人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都可以構成龐大的研究議題。甚至,結合契約自我執行的每個要素,都非常值得深入探討,也都可以構成后續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鞠芳輝謝子遠寶貢敏: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基于消費者選擇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5,(9)
[2]李正: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研究——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06,(2)
[3]周祖城:基于卓越倫理的競爭優勢[J].南開管理評論,2002,(2)
[4]萬莉羅怡芬:企業社會責任的均衡模型[J].中國工業經濟,2006,(9)
[5]楊其靜:合同與企業理論前沿綜述[J].經濟研究,2002.1
[6]張維迎:法律與社會規范[C]. 比較,第一十一輯,上海:上海中信出版社,2004,3
[7]郭勁光高靜美:網絡、資源與競爭優勢:一個企業社會學視角下的觀點 [J].中國工業經濟,2003,3
[8]Wood, Donna.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