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發展農產品物流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文根據我國農產品物流組織模式的發展趨勢,從資源、技術、組織和政策角度,提出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組織模式實施的保障措施,為加快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和決策參考。
[關鍵詞] 電子商務 農產品物流 實施保障
前言
農產品物流作為一種特殊的物流形式,關系到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根據基于電子商務的第三方農產品物流組織模式,結合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特點,提出該物流組織模式實施的保障措施,不僅能使農民生產的產品實現其使用價值,還可以使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增值,通過有效的控制與管理,降低農產品流通的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
一、資源保障措施
1.硬件資源保障
農產品物流業是固定資產投入較大的產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備、便利與否,從目前情況看,我國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完善我國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是保證電子商務環境下第三方農產品物流組織模式順利發展的先決條件。
(1)加快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①交通狀況落后是制約物流發展的一大因素,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國家對公路網建設的力度已經大大增加,為農產品物流的運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條件。②增加物流設備科技含量。現代物流是一項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特別是現代電子信息技術、通訊技術、GPS、ITS等已逐漸成為現代物流必要的技術手段,對以前老舊的物流設施必須進行改造,發展新型高科技物流設備,以提高物流效率,適應現代物流的需求。
(2)完善農產品集散設施建設。農產品物流集散設施是農產品物流的主要據點,主要包括批發市場、集貿市場、超市、農產品配送中心等基礎設施。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可以考慮兩個方面:
①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首先,在我國各個農產品主要集散地新建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其次,重點建立、完善大中型糧油批發和期貨交易市場,形成鄉鎮集貿市場、縣級批發市場和區域性批發交易中心的多級市場體系。最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立不能停留在初始原料農產品的集散和銷售上,應配備保管設施、冷風冷藏設施、配送設施、加工設施等,并靈活運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強化信息服務,完善其物流功能。
②調整、完善農產品集貿市場,發展農產品連鎖超市和農產品配送中心。發達國家的農產品銷售主要靠連鎖超市和食品商店,因此在我國的大中城市,要有計劃、分步驟地改造和取消農產品小的集市,用農產品超市企業化的經營方式來逐步取代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小集市;在小城鎮和農村,應加強統一管理集市,逐步完善。另外,農產品配送中心應根據城區人口數量、消費結構和收入水平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注重引進先進設施設備,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配送中心農副產品主要直接從產地或基地采購,減少中間環節,降低儲運費用。
(3)優化整合資源,建立高水平的農產品物流中心。結合各地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及貿易情況,在重點地域或地區建立綜合型或專業型物流中心。隨著經濟的增長和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目前一批較先進的物流中心正在建設,有的已經投入使用,體現了各級政府及相關領域對物流和農產品物流的重視。如上海外高橋、溫州亨哈、廊坊金色谷、海南龍泉、深圳惠州、臺灣超大等物流中心的建立。
2.軟件資源保障
(1)加強對物流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物流在我國起步較晚,物流人才極度欠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需要大量倉儲、加工、配送、通訊設備和計算機維護、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因此,必須增加人才培養的投入,聯合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加強人才的培訓工作。
(2)轉化經營觀念、提高服務水平。現代物流要求第三方物流企業已不僅僅是客戶物流業務的承包人,而是要求其服務延伸到客戶的經營活動中,與客戶形成利益同享,風險共擔的伙伴關系,第三方物流必須改變傳統的經營理念、管理方法,擴展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才能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企業的發展壯大。
二、技術保障措施
1.物流技術保障
在整個物流鏈條上,技術的創新是物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動力。因此,要始終把技術創新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在生產上要大力推進農業的標準化生產。 二是要提高加工、包裝技術。 三是要積極運用現代營銷手段。要在抓好傳統銷售方式革新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和應用現代銷售手段。要適應信息化、網絡化趨勢,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推進網上交易。
2.信息技術保障
發展農產品第三方物流,信息平臺是基礎。目前電子商務的發展為構筑高效的信息系統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應具有以下功能:(1)農產品物流倉儲現場的儲存、保管分類、搬運等的信息化;(2)生產管理和銷售管理的信息化;(3)為使農產品和商品更加迅速的流通,實施實時監控的信息化;(4)付款要求與付款進帳等商業決算,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銀行,個人與銀行之間的決算資金流的信息化。
三、組織保障措施
物流企業和組織是發展農產品物流業的關鍵環節,應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辦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業界限,盡快培育一批農產品物流組織。
1.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企業
要保證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組織模式的正常運營,應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倉儲業和運輸公司等不同的獨立組織進行聯合,向第三方物流發展,使得在農產品倉儲業、加工業、運輸公司、配送中心以及零售商等各部門之間通過電子商務這個平臺,聯合而成為一個以信息技術作為橋梁和紐帶的虛擬大組織,在這個大組織中,各個成員都共享管理和信息。
2.培育、發展龍頭企業
農產品物流的龍頭企業是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先驅,對其發展具有示范和拉動作用。目前,我國專門從事農產品物流的企業很少,大多都是在部分農產品大量出產的季節,由從事其他物流的企業暫時承擔農產品物流業務。由于農產品與其他產品存在區別,這種物流方式嚴重制約了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應扶植和培養部分農產品物流企業,將其做大、做強,成為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龍頭企業,從而帶動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
四、政策保障措施
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在先進的科學物流理論的指導和豐富的物流實踐經驗前提下,物流得到較快的發展,也正準備向發展中國家延伸。而當前我國關于農產品物流方面的學術或理論方面的研究較為缺乏,即便是有少量文獻的問世,也僅是在做表面文章,尚未作深入的探索,難以為物流具體實踐做出理論指導。因此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尤為重要。
1.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制定農產品物流相關政策法規
現代農產品物流活動涉及到諸多領域,而我國現有與農產品物流有關的法律法規也多是部門性、區域性的,往往帶有部門或地方保護色彩,相應的法律法規修改和制定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農產品物流主體經常受到現行法律法規的束縛。完善的法律法規是現代農產品物流健康發展和規范產業發展秩序的保證。在對現有農產品物流法律法規的調整中,要在認真清理、修訂影響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以保證我國農產品物流在不斷完善的法律環境中健康發展。
2.加快農產品物流的標準化進程
當前,農產品物流標準遠遠滯后于經濟發展,這不僅造成社會資源極大浪費,也制約了現代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因此,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組織和引導作用,聯合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物流企業,加緊對農產品物流用語、技術標準、計量標準、數據傳輸標準、作業和服務標準、成本計算標準的研究,加強對現有標準的整合、修訂,規范農產品物流操作、物流設備的統一性、物流安全管理,創造包括設備和制度在內的統一公共平臺,促進現代農產品物流的健康發展。
3.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農產品物流的運營,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作為支撐。而我國的農產品物流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市場體系比較混亂。因此強調政府部門在我國物流市場形成中的作用,政府發揮其組織、協調、規劃的職能,著力于建立公平、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為企業發展第三方物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通過一些政策性法規,扶植綜合性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
五、結語
中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存在著成本偏高、效率較低、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低、物流設施和技術落后、人才缺乏、信息不暢等問題,電子商務環境下我國農產品物流組織模式的全面實施得到保障,是我國農產品物流進一步發展的前提,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必要,是實現我國經濟全面發展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