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商直接投資(FDI)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也對東道國產業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改變東道國的產業結構,一方面有可能促進東道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但另一方面,如果利用不當,也會對東道國產業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本文通過探討FDI對中國產業結構的負面影響,結合我國FDI 利用的實踐,提出對安全高效利用FDI以促進中國產業結構優化的建議。
[關鍵詞] FDI 產業結構優化 負面影響
一、中國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1978年~1984年:農業產業迅速發展時期。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迅速上升,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下降。1978年,第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約為28%、48.2%、23.7%,1984年,三個產業比重分別約為32. 2%、43%、24.8%。這一時期農村和農業改革推動了第一產業發展,使工農業比例不協調狀況得較大改善。1985年-1992年:非農產業迅速發展時期。二、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一產業比重迅速下降。1985年中國第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約為31%、44%、25%,到1992年其比重分別約為23%、48%、29%。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大量轉移到第二、三產業,特別推動了第三產業發展。1993年~2005年:第二產業高速發展時期。基礎設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訊設施迅速發展,第二產業的比重迅速上升。1993年第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總值中所占有的比重分別為:22.4%、48.3%、29.3%,2005年,這一比重分別為12.5%、47.3%、40.2%。
目前,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間的地位,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為主。對外出口的貿易總額中57%由外商投資企業產品出口。雖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005年超過2500億美元,占整個貿易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但其中87.5%是加工貿易,并無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需要調整,主要矛盾是彌補技術缺口。結構調整需要解決和改善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間的地位,積極推進產業升級,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的比重,提升出口貿易中間附加值高的產業的比重。
二、FDI對中國產業結構優化的負面影響
1.FDI主導的價格貿易不利于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近年來,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有80%左右。加工貿易的附加值較低、價值鏈較短,容易家具貿易失衡。由于加工貿易出口的商品其技術產權多屬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價格貿易出口商品的利潤大部分回流至發達國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有限。
2.第二產業外資企業經濟效益增長放慢。流入我國的FDI主要投向于第二產業,因此第二產業外資企業的效益較能反映我國外資企業的整體經營狀況,也對未來流入我國FDI的產業投向有一定影響。2004年之前外資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一直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并高于國企同期水平;2005年,外企這一指標上升幅度低于國企;2006年起下降,低于國企水平。外資企業對內資企業的拉動作用,與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差距有明顯關系。
3.外資的并購風險。加入WTO以來,以并購方式進入我國的FDI規模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2005年,我國采用并購方式FDI流入額82.5億美元,占全球的1.2%。(世界投資報告,2006)風險顯現:全面壓迫。并購條件越來越苛刻。如,外資必須控股、被并購方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收益必須超過15%;整體蠶食。比如美國卡特彼勒公司于1995年與“徐工”建立的第一個合資企業,從部分控股開始,又吞并了山東工程機械廠;重點斬首。外資專門選擇我國產業龍頭企業作為并購重點,利用國企改制和地方國有產權改革的時機,加速并購步伐,意在實現對整個中國市場的控制;聯合并購。如在美國卡特彼勒大舉進軍中國機械工程行業的同時,美國凱雷投資集團收購徐工集團85%的股權;分步到位。外資在與中國企業進行合資以后,采取分步手段,中資一步步陷入虧損,最終被迫將整個企業拱手相讓,變成外方獨資企業。
三、利用FDI優化中國產業結構的對策建議
1.加強對外資的結構導向。不僅通過政策導向把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更多的引向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等中國需要著力發展的領域,也要對造紙業和一些重化工工業等外商已居主導地位和對生態資源環境形成負面影響的行業采取嚴格的限制措施,避免外資對中國支柱產業的控制以及對中國資源環境的破壞。鼓勵外資參與汽車、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的改造。鼓勵外資投于高新技術產業。優先發展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和生物技術產業,加快發展航空航天產業等。
2.改變引進外資的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措施要壓縮和優化存量資本,吸引跨國公司有效并購重組劣勢企業,使國際上先進的技術設備、管理方式擴散,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盡快建立完善有關外資并購國內企業的法律政策框架體系及操作規程,積極培育資本市場,保證資金的安全有效運行。
3.積極引導外資向服務業的流動。積極發展旅游、文化、教育等需求潛力較大的行業,鼓勵外資以合資、合作等形式參與文化、教育等行業,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促進服務業快速發展和結構調整。
4.注重對內資的培養。重新調整利于外資的戰略,積極培育國內企業的競爭能力,取消內資企業相對于外資企業的非國民待遇,公平競爭。
參考文獻:
[1]鄭桂環謝雯張等:對中美和中歐貿易平衡的預測與分析,《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報告》,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2]李大偉等:2007年我國FDI預測與展望,《2007年中國經濟預測與展望》,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