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主要是指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消費需求,社會所提供的各類體育服務及其有關體育產品活動的總和。它包括體育本體產業、體育派生產業和體育相關產業。體育本體產業主要是指各類高水平的體育競賽表演、各類體育健身健美服務、各類經營性的運動訓練培訓、各類體育休閑和娛樂服務以及體育所創造的無形資產,體育電視轉播權等;體育派生產業主要是指各類體育器材和一部分特殊的體育運動裝備、體育出版物、體育報刊、體育文物、一部分體育科學研究等;體育相關產業主要是指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運動服裝和一部分體育裝備的生產等產業。可以看出,體育產業是國民經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體育產業已成為當今中世界最具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體育產業的發展觀念滯后,缺乏規范管理的思想。由于受到計劃經濟體制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體育事業長期被單純地視為純公益事業,管理者缺乏經營體育的理念。我國體育產業在發展初期,表現出強烈的雙軌制痕跡,帶有濃厚的政府行為色彩,企業缺乏足夠的自主權。缺乏規范管理的思想,導致體育產業法規對管理細節規定不嚴密、可操作性差,導致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經常出現不一致的情況,不健全的行業管理標準也嚴重的妨礙了我國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
2.體育產業的結構布局不合理,產業潛能沒有被充分挖掘。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目前我國體育產業核心產業發展滯后,相對于體育用品業的發展來說,健身娛樂業和競技表演產業發展相對緩慢。中介產業的發展缺位,體育產業中還沒有完全形成一個有一定規模能提供高質量專業化服務的體育經濟代理業。我國現行的體育運行機制,主要還是圍繞競技體育來設置機構、配置資源,而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消費需求關注不夠,這就造成發展體育事業與發展體育產業相割裂,更是阻礙了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的培育與發展。
3.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缺少相關政策的扶持。我國的體育產業是個新興產業,其發展既需要國家法律和政策的扶持和引導,更需要法律和政策的規范。目前,我國體育法規政策還不夠具體,操作性不強,缺乏相應配套的體育法規、條例,沒有一支有力的體育執法、監督隊伍對實施狀況進行監督。在我國由于缺少扶持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尤其在融資、贊助和建立產業發展基金方面沒有明確的、可操作的產業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產業的發展。
4.體育產業發展所需人才匱乏。從我國的實際來看,大多體育管理者是運動員、教練員出身,具有高學歷的管理者很少。這些沒有經營管理知識的非專業人員是很難經營出高效率、高產出的體育產業實體組織的。現有的體育管理經營者大都是退役的運動員和教練員,雖然有很豐富的運動經驗,但相對來說,對體育產業理論的認識水平不高。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體育產業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
二、體育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作用
在體育產業比較發達的北美、西歐和日本,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普遍較高,其產值占GDP的比重為2%左右,例如美國的體育與娛樂的營業額在2000年達到4000億美元,超過房地產和國防開支,2002年美國的體育產業創造了2130億美元的總收入,是汽車制造業總收入的兩倍。英國的體育產業產值達70多億英鎊,超過汽車制造和煙草業。在我國2000年,據海關不完全統計,中國部分體育用品出口70億美元。根據《2001年中國經濟貿易年鑒》統計,全國有體育用品生產加工企業304萬家,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體育用品制造大國。2002年,中國大陸向美國出口的體育用品占該國總進口額的52.3%,居第一位。2003年,體育用品制造業資產總計為165.7l億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18.32%;實現銷售收入212.64億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24.28%;實現利潤總額為8.02億元。盡管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0.2%。但因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為中國帶來28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有關專家測算得出,這些投資每年將為中國經濟帶來0.34%的額外增長率。據估計,奧運投資在前五年能給中國經濟帶來每年0.4%的增長,而后三年為0.3%,平均額外增長率為0.34%。到2010年,我國體育產業的產值可達到281.2億元,占GDP的比重可望從l998年的0.2%增至0.3%。
三、體育產業對擴大就業的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英國在2000年~2005年間,體育創造的就業上升了22.4%,而整體經濟的就業增長只有6.3%。體育產業還為英國提供了37.6萬個就業機會,相當于英國化工和人造纖維工業的就業人數,超過了煤炭,農業和汽車零件制造業的就業人數。第28屆雅典奧運會創造了11萬個就業機會。在美國體育產業就業人數為828231人,人均年收入為4萬美元。美國體育的總營業額超過3100億美元,居全美經濟各大產業的第12位。據測算,2002年~2007年,籌辦第29屆奧運會將累計在我國新增就業崗位約為194萬個,平均每年新增就業崗位約為32萬個左右。其中,建筑業新增就業22.5萬個,制造業新增就業37.3萬個,高新技術產業新增就業32.1萬個,旅游業新增就業11萬個,文化體育產業新增就業8萬個,社會服務業新增就業14.7萬個。
四、體育產業發展對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
根據體育產業的基本屬性和產業區分的標準,它應屬于第三產業,但體育派生產業中的體育用品和體育器材等制造業屬于第二產業。我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將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到2010年,我國第三產業的產值將達到30000億元。作為第三產業的體育產業必將在結構調整中占據重要的份額。1995年6月,原國家體委制定了《1995—2010年的體育產業發展綱要》,《綱要》指出,體育產業發展的目標是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建成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門類齊全,結構合理,規范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中國的體育廣告業、體育建筑業、體育博彩業、體育旅游業和體育用品業等具體行業也是在這個時期得以充分發展。
五、體育產業對拉動內需的作用
在經濟過剩時代,國家經濟的發展必須鼓勵消費,來擴大內需。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根據產業經濟學原理,消費結構的變遷和升級是體育產業發展的推動力,而體育產業的發展又刺激了消費結構的變遷和升級。調查資料顯示,l998年全國體育消費總額約1400億元。近5年,我國城市體育消費增長特別快,60.7%的城市居民到經營性體育場所參加體育消費。估計到2010年,體育消費將為國民經濟貢獻300多億美元。甚至更高些。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體育年消費總額有望達到1.5萬億元。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體育產業創造的消費額可達到服務業21個行業的前三名,僅次于商業銀行和證券市場。
六、我國體育產業穩步發展的對策
1.積極轉換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理念,營造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機制和觀念的轉換是積極穩健地推進我國體育產業化進程的關鍵,要加快體育產業發展步伐必須充分運用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方法和手段,大力發揮體育經濟功能,提高全社會的體育意識,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引導體育投資,拓展消費市場。加快推進相關產業開發,推動形成產業群,同時要制定扶持體育產業的財稅政策、金融政策,改革體育產業投資體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展體育產業。
2.建立健全體育產業的管理機制,優化產業結構。要努力推進體育事業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政府轉變職能,行政部門應把精力集中于體育產業戰略規劃的制定、政策法規體系的建設、體育產業信息的提供、政策協調上,對體育產業實施宏觀管理。合理的產業結構是體育產業良性發展的基礎,要扭轉體育產業核心產業發展滯后的狀況,就要加大核心產業的培育,重點發展健身娛樂市場和競賽表演市場,通過它們的發展帶動體育用品市場、中介市場和無形資產市場的發展。
3.建立健全體育產業的相關法規和政策。積極制定國家體育產業指導政策框架,進一步明確鼓勵投資、限制投資和禁止投資的領域,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證。在制定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時,必須加大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植力度,要盡快制定體育投資法規,規范財務運作,確保體育投資者的利益;要賦予著名運動員、教練員廣告權;規范現有體育產業中的稅制、稅率及征收年限,以利于體育經濟的綜合開發。
4.認真做好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我國體育市場的培育和開拓,需要一批既懂體育又熟悉現代經營管理的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并且需借鑒國外成熟的經驗,大力培養俱樂部管理、體育經紀、項目推廣等專業人員,造就出一支經營型體育專業人才隊伍;聘請和引進其他行業經營管理人才來開發體育產業,從事體育管理工作;加強職業培訓,推進體育服務從業人員資質認證制度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大力發展體育中介組織,允許國內、外資金投資開辦體育中介公司和中介組織;充分發揮體育經紀人在賽事籌劃推廣、運動員流動等方面的作用,促進專業分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市場效率。
總之,體育產業與經濟發展是緊密相聯的,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對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拉動內需,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未來經濟發展中體育產業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盧元鎮:關于體育產業的幾個理論問題[J].體育科研,2000
[2]周進強盧元鎮等:體育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增長的研究[A].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