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47302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4BJY026);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6D069);黑龍江省科技攻關項目(GB05D105-3);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1512113)
[摘要] 針對黑龍江省工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發展對城市經濟推動作用減弱等問題,提出建立協同發展的工業創新系統,通過政府推動改善工業創新環境,以新產品研發促進工業產業創新,鼓勵非國有工業企業產業創新等策略。
[關鍵詞] 產業創新 工業 創新系統 黑龍江
弗里曼認為產業創新主要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流程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產業創新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宏觀的產業創新就是一個國家產業結構轉換的能力,微觀層面的產業創新就是企業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的能力。黑龍江省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有過輝煌的歷史,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其他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近幾年黑龍江工業與發達省區的差距越來越大,如何通過產業創新提升工業競爭力是全省經濟振興的關鍵。
一、黑龍江省工業產業創新的主要問題
1.工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2005年黑龍江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僅占到銷售收入的1.12%,導致新產品產值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只有5.91%,排在全國的第二十三位;投入產出比綜合指標為26.93,處于全國的中游水平,此指標海南、北京、上海分別為79.48、69.59、59.65;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究開發人員數僅為江蘇省的29.3%,其中企業研究開發人員增長率為-0.05%;技術市場的交易金額為121165萬元,比排名第五位的遼寧還低499035萬元,同時技術市場的交易金額增長率僅為0.88%,技術市場對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明顯。
2.工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黑龍江省重工業的比重始終偏高,在1999年~2004年期間,重工業比例一直保持在77.4%以上,2000年最高達到過82.0%。2004年在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工業銷售產值、固定資產平均余額、資產合計等主要經濟指標中,重工業分別占到80.7%、87.2%、80.9%、84.9%和81.3%。全省雖已經形成以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制造業、電子計算機等行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群,但其在全省GDP中所占比重只有16.49%,而上海、吉林、北京、江蘇高新技術產業在全省GDP中所占比重分別達到了52.36%、48.24%、47.93%和47.25%。
2.工業產業創新對城市發展推動作用減弱
黑龍江的城市化水平隨著重工業體系的建立和石油、煤炭資源的開發而迅速提高,1952年~196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由28.8%提高到48.6%,而我國城市化水平直到1993年才達到28.0%。但20世紀90年以后,隨著黑龍江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裝備制造業等產業優勢逐漸減弱,同時由于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量的減少,全省城市化水平在1994年~2004年始終徘徊在51.9%~54.2%之間,而我國同時期城市化水平由28.5%迅速提高到41.8%,可見由于黑龍江工業創新能力的減弱使城市化發展出現了趨緩的現象。
二、黑龍江省工業產業創新策略
1.建立協同發展的工業創新系統
應將黑龍江長期以來科研機構以承接政府委派研究任務為主的創新模式,逐步過度到以企業為中心、科研機構參與、政府宏觀調控的產業創新模式,創新方向應為提供產品開發為目的的綜合技術。在形成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等產業的集群式發展基礎上,促進集群中企業之間的創新合作,實現技術互補或進入彼此所在的技術領域,通過技術轉讓與模仿,減少學習與交流的交易費用,使技術創新較容易地在集群內擴散,并且通過不同企業對創新的改良,使漸進性的技術創新不斷產生,企業之間可以通過持有對方的股份來降低創新風險,政府應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完善收益分配機制,調動合作創新積極性,形成依托產業集群的創新系統。應協調好不同區域產業創新的關系,全省雖然擁有較好的工業基礎和2個國家級開發區,但在區域產業協調方面存在產業互補性差的問題,應打破行政區域的界限,實現區域之間的產業創新分工與合作,根據不同地區的優勢形成以“哈大齊”為中心的不同產業圈層,把特色工業園區建設作為產業創新突破點,使其與全省經濟發展定位相符。
2.通過政府推動改善工業創新環境
應通過組建專門機構形成工業創新產業化平臺,為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和吸納提供固定活動場所,定期公布工業企業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協助高校、科研院所選擇研究課題或接受企業委托組織科研攻關、研發新產品,協調解決合作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為創新成果轉化提供科學論證和優質服務。2005年黑龍江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獲得金融機構貸款額僅為為廣東的11.3%,因此全省應進一步完善產業創新金融扶持體系,建立支持自主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為適應集群企業發展趨勢,應加大資本市場融資創新,為企業提供并購咨詢、融資安排等中介服務;鼓勵私募技術產業基金,拓寬創業風險投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發行公司債券。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黑龍江大企業仍以“全能式”結構為主,這使大企業難以集中資金進行創新,因此政府應從注重對工業龍頭企業的支持轉向對整個產業組織的宏觀調控,通過對產業管理體制、投資體制、采購體制的創新,促使大型工業企業周圍形成數量眾多與其分工協作中小企業,將大企業部分零配件的生產進行擴散,強化大型工業企業的設計開發能力,改變大型工業企業創新投資方向分散、創新資金比例偏小的狀況。
3.通過新產品研發促進工業產業創新
黑龍江省裝備制造業和能源工業具有良好的基礎,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設計能力已居國內領先地位,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從工業總產值和產品銷售收入兩項指標進行測算,裝備工業列在全國的第二十二位和第二十四位,主要原因在于技術優勢沒有形成市場優勢,2003年全省裝備工業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不足1%,因此龍頭企業應將自身技術和人力資源的比較優勢轉化為成本優勢和產品優勢。增加新產品的研發投入,重點發展組合機床等機械加工設備,提高重大成套裝備如大型電站設備、大型石化設備、大型輸配電設備的自主創新含量,擴大大馬力拖拉機、谷物聯合收割機、烘干倉儲設備等農用機械設備的生產。黑龍江石油加工產業的競爭力明顯低于上海、廣東、浙江,其主要原因在于行業經營能力較弱,加工量僅占產量的28.3%,并且加工的深度不夠。石化工業行業應在穩定發展規模的同時,將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作為產業創新的重點,在依托于大慶油田的基礎上,加強與俄羅斯的原油進口合作,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提升石化加工產業的生產能力。
4.鼓勵非國有工業企業的產業創新
黑龍江省非國有工業企業在產業創新方面還比較薄弱,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技術開發投入資金少,產品處于產業鏈的初端。對此應促進非國有經濟專業分工的形成,不僅可以共享有形資源,而且可以開發和生產在技術上相互關聯的多元產品,實現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應進一步放寬非國有經濟在政府科技計劃中的投資范圍,允許其直接投資和參與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不僅可以改善資產質量,拓寬市場,而且可以帶來技術、管理方面的優勢;同時為使非國有工業企業有持續的創新能力,應建立行業協會等管理機構,協調不同企業之間的利益,保護知識產權。
參考文獻:
[1]陸慶國:產業創新:超越傳統創新理論的新范式[J].漢江論壇.2003(2):10~13
[2]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5-2006[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39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