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民眾對體育的需求日益增長,體育作為一種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月來也明顯。對此本文詳細接受了體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分析了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還就促進和加快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體育產業 問題 發展對策
體育產業是指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而使體育產品(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進入生產流通,以體育為經營活動范圍,并取得經濟效益的產業部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持續、良好、穩定的發展勢頭。2003年,我國人均GDP以突破1000美元,到2010年突破2000美元,2020年將到達3000美元,這表明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階段,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居民消費更新換代,休閑娛樂需求快速增長,特別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區已經形成了大規模的體育消費市場,運動健身的參與性越來越大眾化。在體育產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難免產生一些問題。
一、 當前我國體育產業存在的問題
1.體育產業市場。 我國體育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當今世界足球市場的年交易額達2000億美元,而中國甲A足球俱樂部的年收入僅有數億元人民幣。在美國各類職業體育聯盟都公開宣稱只有一個動機:滿足大眾的娛樂需求,使各方盡量多賺錢。這就把體育定位為與餐飲、零售業沒有什么不同的一種商業活動,它提供的產品是比賽,產品的質量要求是精彩。它刺激大眾的體育消費,從而使各方有利可圖,其中包括比賽的主辦者各俱樂部老板、比賽運動員和電視臺。而我國體育產業的是長期把體育單純定位為振奮民族精神的政治武器,否認就有創造產值的經濟屬性,因而多年只強調國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當然,體育在任何時候都具有振奮民族精神的政治作用,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推動體育發展上要以經濟規律辦事,使之從自身產生動力,以經濟效益為第一追求目的。
2.體育產業法規。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體育產業的發展同樣需要法律的規范和保障。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政府為扶持本國體育經濟的發展,都相應的在政策上予以傾斜,表現為企業贊助體育比賽,體育廣告支出記入企業的生產成本等等。我國體育法政策的現狀是只有一部體育領域基本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體育法》,但不夠具體,操作性不強,缺乏相應配套的體育法規條例。近幾年來,盡管國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體育發展的思路,但法律、法規的建設不規范、不穩定,覆蓋面過窄。
3.體育產業人才。長期以來,國內只能說有從事體育競技比賽訓練的管理人才和體育組織的行政管理人才,而缺乏的是體育產業管理人才。由于體育人才鏈的封閉性,其他領域的人才很難進入體育產業領域。所以體育產業從業者綜合素質普遍不高,嚴重缺少高素質綜合性專業人才,尤其是懂經營、懂管理、懂法律、懂體育的復合型體育產業人才匱乏,成為制約我國體育產業長足發展的瓶頸。從專業結構來看,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生產、銷售領域,體育管理和經營人才嚴重缺乏,沒有形成一個體育產業人才群體,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業自律機制不完善。這些都是發展我國體育產業所面臨的根本性問題。就體育產業發展而言,目前主要缺乏負責體育產業、體育市場規劃、監管職能的行政干部;高素質的體育企業家和體育經紀人;體育營銷人才和產品研發人才。
4.體育產業管理。(1)品牌意識差,名牌產品少。(2)經營手段單一。(3)與世界上具有很大影響力的體育競賽表演相比,我國競賽表演也經營嚴重缺乏經營高水平體育競賽表演業的專業意識和專業手段,沒有形成自己的國際知名競賽品牌。(4)受計劃體制的影響,我國場館經營中的權、責、利不明確,經營環亂,管理機制不完善。
二、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策略
1.大力開發培育體育市場。我國體育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體育市場,主要包括體育游泳、體育技術信息、體育廣告、體育用品、體育無形資產經營、體育電視和電臺轉播權等。為了進一步發展完善這一市場,體育產業必須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理為主導,不斷學習、借鑒國外成熟體育市場的經驗,自覺運用價值規律,通過供求關系、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等經濟杠桿,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體育資源,加快體育產業市場化、社會化、經營化、商業化進程,促進體育產業盡快形成規模經營,提高體育事業為社會服務的整體效能。
2.建立健全體育法律法規。政策法規是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保證條件。體育產業在我國還屬于一個新興的行業,必須要有相應的政策來扶持,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規制度來規范其管理。同時體育產業政策法規的制動和完善同體育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體育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對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推動體育產業法制化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現行的競賽市場、體育娛樂健身市場,以及體育設施與場館經營管理中的混亂局面進行整頓,在整頓中不斷健全相應的法規。
3.培養體育產業專門人才。通過專業培訓、崗位培訓、在職進修、招聘引進等多條渠道來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我國市場經營管理的專門人才。體育市場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是進一步培養和擴展我國體育市場,不斷滿足體育消費者的體育消費需要的重要前提。但前我國體育市場急需一大批既懂體育有熟悉現代經營管理理論與方法的體育經營管理的專門人才,來從事體育市場的擴展和體育經營項目的開發工作。從我國體育市場的實際出發,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組織并鼓勵體育經營單位的有關人員崗位培訓、在職進修、通過招聘引進一些非體育部門的經營管理人才到經營單位從事體育的經營管理工作,以及通過有關的體育院校設立體育經營管理專業或與財經類大學合作,開設體育MBA系列課程等途徑,集中培養適合我國體育產業化發展需要的主要從事體育市場經營管理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4.建立和健全體育產業的管理機制
(1)明確管理職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要抓好體育市場的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務,制定積極的體育產業政策法規,完善體育專業組織政策、體育專業結構政策和體育專業技術政策,鼓勵社會和民間對體育產業的投資。通過體育產業的政府規制,維護體育市場的正常經濟秩序,依法監督體育市場和經營者的行為規范,切實保障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協調政府其他部門加強對體育產業的綜合管理。
(2)創造經營環境,規范體育市場主體。依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要求,體育市場的主體必須以獨立的產權為基礎,以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目的,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通過利益激勵機制調動企業從事體育產業服務經營活動。
(3)加強體育產業的規劃和法制化管理。各級體育行政管理部門,要因地制宜,確定通用性體育產業發展重點,制定體育產業發展規劃。要盡可能使體育發展產業的投資、信貸、就業、用地等列入城鄉整體規劃,使本地區的體育產業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其次要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體育產業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要通過立法,制定和完善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有關法規,使政府和企業行為規范化,促進體育產業有序發展。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社會辦體育的新局面。
(4)依靠社會力量建立完善的體育產業行業管理。建立和完善行業管理是體育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的客觀要求。要強化體育行業協會的實體化建設,淡化行業協會普遍存在的“官方”色彩,逐步在現有的行業協會由半官方向民間性、自律性行業組織過度,使之真正成為依照章程產生并具有社團法人地位的行業管理機構。逐步發揮對體育產業規劃、協調、服務和監管的職能作用,使行業協會在體育產業的發展中真正具有主導地位。
參考文獻:
[1]馬俊: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若干問題的思考[J]. 廣州體育學院報,1999.19
[2]劉江南:美國體育產業概貌及其社會學因素的分析[J].廣州體育學報,2001,(1)
[3]高雪峰:中國競技體育系統運行機制及其發展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