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態產業鏈是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它以共生原理和積聚效應促進了工業園區的發展,能有效地解決傳統產業園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通過對生態產業鏈內涵、本質,以及與生態工業園相互作用機制模型的分析,將會促進我們對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認識與深化。
[關鍵詞] 生態產業鏈 生態工業園 機理模型
我國傳統產業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產業鏈短,關聯度低,治理和監督污染成本高等特點,這是我國目前的環境污染治理效果差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發達國家依據工業共生原理建立的生態工業園日益成為我國政府和學者關注的焦點。生態工業園(Eco-industrial Park,EIP)是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生態產業鏈(Eco-industrial Chain, EIC),使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成為下游生產的原料,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EIP建立的基礎就是EIC,它強調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從根本上將傳統工業發展的“資源—產品—廢物”線性經濟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經濟模式。可見,EIC與生態園區二者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關系,探索EIC如何促進生態園區發展的作用機理模型是本文所探索的重點。
一、生態產業鏈的內涵與本質
目前對于生態產業鏈(Eco-industrial Chain, EIC)的內涵與本質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尹琦與肖正揚(2002)認為“EIC一般是指,依據生態學的原理,以恢復和擴大自然資源存量為宗旨,為提高資源基本生產率和根據社會需要為主體,對兩種以上產業的鏈接所進行的設計(或改造)并開創為一種新型的產業系統的系統創新活動。” 這一定義的著力點在于系統創新。
王兆華(2002)則從資源循環的角度對EIC進行了界定,他認為“EIC是指某一區域范圍內的企業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以資源(原料、副產品、信息、資金、人才)為紐帶形成的具有產業銜接關系的企業聯盟,實現資源在區域范圍內的循環流動。”
其實,我們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定義EIC,關鍵要體現EIC的基本內涵,首先,“鏈”的思想。EIC不是由單一企業而是由關聯企業構成的“鏈”,由上下游“鏈”上不同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等分工不同的企業構成的一個“食物鏈”,它們發揮著協同效應;其次是“循環”機制。EIC與傳統產業鏈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依據生態學原理建立的,傳統產業鏈是“資源—產品—廢物”單向線性運行方式,而EIC變成了“資源—產品—再循環”,增加了“循環”反饋機制,目的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減少廢棄物排放從而提高生態效率。因而EIC雖然是一個閉環型循環系統,但它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不斷與外界進行著物質、能量與信息交換的開放的耗散系統。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EIC是指在EIP的關聯企業,依據生態共生原理,以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為目的,以工業代謝的副產物為紐帶,從而使生產者-消費者-消解者構成具有積聚效應的產業網絡組織。EIC是社會生產市場化、規模化、可持續化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工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作用的結果。EIC使各自為戰的分散社會生產聚集成結構合理、搭配適當、組織協調、發展平衡的產業共同體,對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與傳統的線型經濟相比較,EIC具有非常明顯的自身優勢。EIC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隨著人類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不能只單純的追求經濟增長。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后果是環境惡化、資源匱乏,這樣反過來又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建立多級交叉,能源與資源可以梯級利用的網狀EIC,可以有效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惡化的矛盾,實現人類的長期可持續發展。EIC是一種產業組織的創新,這種創新的實質是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整合范式。這種范式既可以達到企業目標和責任的全程式管理,也可以對新的具體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并對目標制定等方面進行細節管理。通過構建EIC來組織生產,是一種更為有效的資源利用方式。它使得資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和高效的利用,進一步優化了資源的配置,促進了產業園區的協調、穩定、可持續發展。
二、EIC促進EIP發展的機理模型分析
EIC能否有效地建立并發揮作用,關鍵在于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內在運行機制。我們可以從EIC上下游企業合作積聚的角度來分析它對促進EIP區發展的機理模型。產業集聚使企業更有利于取用資源而節約成本,共享的基礎設施和輔助性服務,還能使企業更容易分享到技術溢出效應所帶來的好處。正是由于產業積聚的這些特征,使得EIC對EIP的成長起到了促進作用,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EIC對EIP區發展的推動作用。
1.EIC所帶來的成本降低對EIP成長的促進作用
EIC上的企業是通過互相利用副產物而關聯在一起的。EIC上的每個單元連接起來的紐帶就是副產物。各企業單元通過吸收上游企業廢棄物為自己的生產原料,再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供應給下游的企業為原料鏈接在一起的。它的核心就是要仿照自然生態系統那樣來規劃生產活動,通過企業之間的耦合來達到物質與能量的梯級循環利用。
EIC的下游企業以上游企業的副產物作為自己的原材料,這種EIC帶來的產業集聚使其原料獲得的空間距離是非常短的,大大縮減了原材料的運輸費用,并且這種近距離的運輸,讓原材料在運輸途中的損耗降到最低,并且免去了運輸途中擔心原材料發生意外而產生的保險費費用和增加對環境破壞的可能。而且這種運輸成本的降低,不單單只體現在運輸費用等方面,它更體現在大大所縮短了企業獲得原材料的時間,縮短了企業的生產周期和交貨時間,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了時間和成本的優勢。
2.分享EIC帶來的技術溢出
EIC與技術創新是相互結合發展,互相促進的。EIC有助于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的溢出效應又會進一步促進產業園區的發展。在EIC這個特殊的產業園區中,技術溢出效應所帶來的利益,驅動著新的廠商加入到EIC中。下面以圖示的形式來對此進行闡述。
假設園區開始只有一個廠商(如圖1)A,根據市場供需關系,確定其產量為Q,此時的成本-產量曲線為P0,單位生產成本為C0,并且企業的生產對外部環境產生的是負的外部性。隨著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政府開始立法,強迫企業將其外在的不經濟內部化。企業此時在生產的時候就多了一項生態成本。如果企業還想維持原來的產量Q,則需要增加資本的投入,這樣成本-產量曲線就變成了P1,單位生產成本就會提高到C1,企業利潤減少,由此給企業帶來的利益損失是矩形C1ABC0的面積這么多。
為了研究分析的方便,我們僅以EIC上的企業AB來進行分析。假設園區開始只有一個廠商(如圖1)A,根據市場供需關系,確定其產量為Q,此時的成本-產量曲線為P0,單位生產成本為C0,并且企業的生產對外部環境產生的是負的外部性。隨著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政府開始立法,強迫企業將其外在的不經濟內部化。企業此時在生產的時候就多了一項生態成本。如果企業還想維持原來的產量Q,則需要增加資本的投入,這樣成本-產量曲線就變成了P1,單位生產成本就會提高到C1,企業利潤減少,由此給企業帶來的利益損失是矩形C1ABC0的面積這么多。
假設這時有另一個企業B進入了該生態園區,AB兩個企業組成了EIC。B企業通過一項技術,將A企業的廢棄物轉化為自己的生產原料(如圖2)。P0代表B企業不加入到該EIC中從外界直接購買原材料的成本-產量曲線,P1代表B企業加入到該EIC中,以技術變A企業的廢棄物為自己的原材料時的成本-產量曲線。則矩形C0ABC1就是技術溢出效應給B企業帶來的利益。
引入了B企業后,A企業也分享了技術溢出效益所帶來的利益,如圖3所示:
圖3是在圖1的基礎上多增加了一條成本-產量曲線P2。P2就是引入B企業后A企業變動后的成本—產量曲線(這里我們假設副產物是以很低的價格出售給B企業的,但如果企業是以補貼給B企業,讓B企業利用A企業的廢棄物的話,則平均成本高于C但是一定會低于C1)。由圖可知,引入B企業后,A企業也分享了技術溢出效益所帶來的利益,即矩形C1ACC2的面積。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EIC構建對生態園區所帶來的技術溢出效益,無論對上游企業還是下游企業,都會帶來利益。A、B兩個企業通過分享技術溢出所帶來的收益,使A、B兩個企業的成本降低,利潤提高。別的企業看到了這個好處,也會積極的要求加入到該EIC中,EIC上的企業逐漸增加,技術溢出效益所帶來的收益的涵蓋面積進一步擴大,就又促進了企業不斷的集聚到EIC。如此循環下去,直至形成該EIC的最佳規模為止。
3.降低合同的履約成本
EIC是一種特殊的生產組織方式。EIC上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了問題,都會導致整條EIC無法運行下去。因此,合作伙伴之間的彼此忠誠履約率對于EIC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形成產業園區后,由于EIC上的企業都處于同一個園區中,彼此之間的接觸較多,時間長了,就比較熟悉。這樣就為更好地履行合約,提供了很好的“軟環境”。彼此都是比較熟悉的人,任何人的違約都會很快的傳遍整個園區,這就降低了人們為了短期收益而做出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的幾率,而且即使發生了問題也比較好溝通。發展比較好的丹麥的卡倫堡EIP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卡倫堡是丹麥一個人口僅有2萬人的工業小鎮。大家在這個鎮上居住的時間都比較長了,彼此之間都非常的了解,而且小鎮還會定期舉行聚會,這樣更促進了大家的交流。園區EIC上的很多事務都是通過這種非正式的方式達成的,并且其履約率遠遠高于一般公司以合同的方式建立合作方式的履約率。這完全是由于“產業積聚鎖定效應”,它增強了對任何欺詐行為的懲罰力度,限制了人們為了短期利益的投機主義行為。因此,這種“產業積聚鎖定效應”促進了EIC的健康、穩定發展。
三、 結論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一些傳統的產業園區已經日益的顯示出了它的弊端。傳統產業園區的高經濟增長伴隨著高資源消耗和高污染排放,隨著全球資源價格的上漲和國家對污染排放標準的提高,以往的競爭優勢已經被高原材料采購成本和高污染治理費用所抵消。EIC這種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可以很好地解決資源價格上漲和企業生產所帶來的環境外部性等問題。如果能夠將EIC與傳統的產業園區結合起來,利用傳統產業園區良好的文化氛圍、基礎設施等,構建新型生態產業園區,既可以解決了傳統產業園區所面臨的困境,又能發揮生態產業園區的優勢,終將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參考文獻:
[1]齊振宏:循環經濟與生態園區建設[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5)
[2]李強湯俊芳鐘書華:生態工業園的微觀經濟價值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6,(8)
[3]王兆華:生態工業園工業共生網絡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2002
[4]孫洛平孫海琳:產業集聚的交易費用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5
[5]杜:生態工業共生體穩定性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03:45-46
[6]蔡小軍李雙杰劉啟浩:生態工業園共生產業鏈的形成機理及其穩定性研究[J].軟科學,2006,(3)
[7]方麗麗齊振宏朱玉強:生態工業園生態產業鏈研究評述[J].中國集體經濟,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