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發展重工業,有一個時機選擇的問題。操之過急同延遲滯后一樣,都將給經濟發展帶來危害。中國實現工業化應該開拓新思路,理性選擇發展重工業的時機,切實加強技術和組織創新,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關鍵詞] 重工業工業化創新
上世紀末開始,我國重工業呈現加速發展態勢,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60.22%提高到2004年的67.58%,但粗放型的重工業增長方式正日益受到資源“瓶頸”的約束。
資料顯示,鋼鐵、機械、汽車、化工、有色金屬等重化工業的快速成長,加快了我國工業化進程。同時,重化工業加快發展階段的重要特點是,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都將迅速增長,我國許多重要資源的需求和國內供給的缺口日益增大,再加上國內每創造1美元的GDP,消耗掉的能源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6.6倍,重工業發展屬于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這增加了污染排放和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
因此,一方面要抓住重化工業發展的機遇,不失時機地加速重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機械工業必須走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的新路子。要通過改進設計、采用先進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下腳料進行綜合利用;發展環保產業等。
一、解讀工業化及相關理論
工業化的本意是產業化,是各個產業不斷從傳統經濟中產生、發展和壯大的過程,產業結構演變和升級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征。在工業化過程中,一方面工業比重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工業內部結構也不斷發生變化。經濟學家們的研究表明,從一個社會的整個生產結構來看,工業化的主要特征是資本品(以生產工具為主的生產資料)的相對增加,以及消費品的相對減少。根據資本品生產與消費品生產的關系,工業化過程又可以劃分為消費品工業占優勢、資本品工業相對增加、消費品工業與資本品工業平衡且資本品工業漸占優勢地位的趨勢三個階段。隨著科技進步,重工業產品不僅作為投資品,而且用作最終消費品(如家用電器、汽車等耐用消費品),重工業化率不斷上升,投資品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顯著增加。
由于重工業具有附加值較多、技術含量較高、中間產品比重較高(或專業化分工程度較高)、需求潛力較大、消費升級周期較長、產業鏈較長、產業帶動力強等特點,因此,重工業化常常伴隨較高的工業增長速度和經濟增長速度。
從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歷史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到,重工業化是工業化進入中后期階段工業內部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當工業化進行到一定階段后,消費結構升級,對資本品工業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技術進步和資本積累使得發展資本品工業的供給條件越來越好。主要表現為資本品工業在整個工業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消費品工業的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凈產值之比不斷下降。
20世紀30年代初,霍夫曼通過設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數(消費資料工業凈產值/資本品工業凈產值),對各國工業化過程中消費品和資本品工業(即重工業)的相對地位變化作了統計分析,得到的結論是,各國工業化無論開始于何時,一般具有相同的趨勢,即提出隨著一國工業化的進展,霍夫曼比例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當然,霍夫曼的理論是對19世紀、20世紀上半葉之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而當下中國已經進入21世紀。中國與當時西方發達國家所處時代不同,國情也不同。我們迫切希望實現工業化,但工業化不等于重工業化,更不等于盲目的重工業化。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不能走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差、資源消耗高、人力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的傳統工業化道路。在當下中國,實現工業化,必須開拓新的思路。
二、理性選擇時機,把握創新機遇
1.重工業大多數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對技術進步有很強的依賴性。近十幾年來,以網絡化和信息化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展開。我國整體科技實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尤其是在高新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是,我國在許多的科技領域仍然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而且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也較長。此外,我國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還存在規模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能與世界跨國公司相抗衡并不斷促進產業升級的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等一系列問題。
不斷的科技創新將為經濟增長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在目前我國能源短缺的情況下,加強技術創新對于發展重工業尤其重要。只有加強科技創新,才能實現重工業的低能耗、高效率與高增長。先進的資源配置、組合方式同樣可以極大的提高經濟效益。在當下中國,發展重工業,加強科技創新與組合創新才是關鍵。而不是一味地拼規模、拼資源、損環境。
2.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仍是并將長期是我國最重要的問題,對我國的社會穩定構成嚴重威脅。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投資小、見效快、投資回報高及提供的工作崗位比較多等優點,能比較有效地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尤其是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因此,在工業化過程中,必須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挖掘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
大力發展重工業,必須對時機做出理性選擇。即使由于信息不完全、判斷能力限制等原因,可能無法做出最優選擇,但我們應努力使選擇盡量接近最優。
三、結語
后發優勢、資源供給約束、“超大型國家”特有的需求規模、體制轉軌四大因素決定了我國無法簡單重復以往重工業增長的路子,而是以新的方式或模式走過這個必經之路。我國必須也可能通過努力走出一條資源節約、技術推動、內外結合、效率提高、環境友好的新型重工業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閆鵬飛:中國重化工的資源之憂. 中國科技財富
[2]厲以寧:重型化是中國經濟必經階段. 解放日報
[3]李亞莉:基本判斷:重化工時代來臨. 中國科技財富
[4]李新民張文娟:中國能源短缺問題.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