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國都在積極探索如何對國有企業實施有效監督。對大型國有企業的外派監督職能,是從1998年國務院稽察特派員制度開始的。當時通過稽察,發現了一些國有企業違法違紀案件,從而有效地遏制了國有企業管理混亂的狀況。2000年3月,國務院正式出臺《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明確規定:“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由此稽察特派員制度過渡到外派監事會制度。 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資委”)成立,原中央企業工委對外派監事會的管理職能即由國資委履行。截至2007年底,國資委先后向152家中央企業派出外派監事會,監事會通過監督檢查報告充分揭示了企業改革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客觀評價了企業領導班子及主要負責人,對維護國有資產安全,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證明,外派監事會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國有企業監督制度。
監事會履行職責的基礎、起點和核心是財務監督。因為以財務檢查為切入點,可以盡快進入企業經營管理的中心環節,如可以直觀了解到內控制度是否有效,項目研究開發情況如何,重大投融資情況,供產銷狀況等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和關鍵環節。此外,外派監事會以財務監督為核心,也是國家法律、法規所賦予的職責。《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中明確指出,監事會的職責有四項:檢查企業貫徹執行有關部門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情況;驗證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完整性、真實性、合法性;監督企業國有資產運營和保值增值情況;評價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并提出獎懲、任免建議。新修訂的《公司法》第54條也規定監事會的職責是檢查公司財務、對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的行為進行監督等。由此可見,國有企業外派監事會履行財務監督職能有著堅實的法律依據。
《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規定監事會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開展財務監督檢查工作:聽取企業負責人有關財務、資產狀況和經營管理情況的匯報;在企業召開與監督檢查事項有關的會議;查閱企業的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等財務會計資料以及與經營管理活動有關的其他資料;核查企業的財務、資產狀況,向職工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必要時要求企業負責人做出說明;向財政、工商、稅務、審計、海關等有關部門和銀行調查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管理情況等。
監事會制度幾年實踐充分證明,以財務監督為核心,是順利、全面、公正履行監事會職責的基礎和保證。但是,近幾年來,外派監事會財務監督逐漸顯現出一些問題。結合外派監事會工作的實際情況,并考慮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國有企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和改進外派監事會的財務監督工作:
1.進一步提高監督的時效性
目前外派監事會基本實行的是事后監督,即當年檢查企業上年度情況。這樣雖然可以進行全過程監督,但由于監督檢查報告提交時間在下一年度,影響了外派監事會及時有效地實施監督,防患于未然。這樣的監督時效很難滿足出資人希望通過外派監事會及時了解、掌握企業真實情況的需要。2006年8月,國資委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監事會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體現直接監督和現場監督的特點和優勢,逐漸向當期監督轉變,但如何實現及時、全面、準確的實時監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還有很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2.盡快建立外派監事會監督檢查企業的指標體系
出資人運用什么樣的監督檢查指標體系才能客觀真實地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財務狀況、可持續發展狀況和管理人員的能力和忠誠度等等?至今,這些問題仍未解決,外派監事會還未建立起一套監督檢查企業的指標體系,仍處在外派監事會各辦事處,依靠自身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各自為戰的狀態下。
3.盡快建立評價外派監事會工作的指標體系
外派監事會的監督檢查報告,雖然揭示出了不少問題,提出了不少建議,但從監督檢查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還有進一步深入和提高的空間。目前尚缺乏一套出資人對外派監事會的工作質量和工作結果進行科學、有效的衡量和評價的體系,缺乏對外派監事會人員的約束和激勵機制,這些都影響了外派監事會監督檢查工作質量的提高。
4.擴大監事會財務監督覆蓋面,減少財務監督風險
目前外派監事會對國有企業財務監督的范圍還僅限于境內,重點是集團母公司和部分二級公司,由于政策法律、人力財力等限制,監事會對境外投資企業、上市公司及末級企業的財務監督,尚未涉及或涉及很少。在當前國有大企業日益國際化和整體上市的趨勢下,監事會的財務監督顯得缺乏廣度和深度,長此以往會加大財務監督的風險,不利于監事會作用的發揮。
5.建立和完善資產損失責任追究制度
長期以來,對國有企業資產經營責任的追究,存在重“流失”輕“損失”的現象。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一旦查實,即追究法律責任,但是對造成重大資產損失的責任,基本無人過問。因此,監事會要加強財務監督,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必須“兩手抓”,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和國有資產損失的責任都要追究,因為經營決策不慎造成的損失往往比國有資產流失金額更大。
6.處理好外派監事會與企業、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的關系
外派監事會的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需要與很多方面打交道,例如:企業方面的董事會、經營層及有關職能、業務部門;中介方面的會計師事務所、咨詢機構;政府部門的監管機構、審計機關、紀檢監察機關等。如何處理好與這些單位或部門的關系,充分利用其已有成果來提供檢查線索或驗證檢查結果等,是提高監事會財務監督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7.提高監事會人員專業素質
目前監事會人員的專業背景、知識結構、工作經歷等各不相同,財務知識、管理經驗、溝通協調能力兼而有之的復合型人才還不是很多,因此必須重視監事會隊伍的培養和提高。要建立學習制度、制定培訓計劃,增強學習的系統性和針對性,既要抓好國有資產監管的政策法規和會計審計等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加強監督檢查實務和運用財務信息化手段等操作能力的訓練,切實提高監事會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