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應收賬款質押無疑算是新生《物權法》的一大亮點,本文在闡述應收賬款質押擔保的意義及分析、探究國內外應收賬款質押制度構建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我國法律關于應收賬款質押擔保規定的不足之處,并就如何完善應收賬款出質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應收賬款 質押擔保
一、應收賬款的定義及性質
200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具有很多的創新和突破,其中應收賬款質押無疑算是其中的一大亮點。繼《物權法》之后,中國人民銀行為規范應收賬款質押,最新出臺了《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進一步解決了應收賬款出質的公示問題,使得實踐中應收賬款出質具有了可操作性,“應收賬款出質”由此從可能變得可行。
《辦法》第四條將應收賬款定義為,“權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貨物、服務或設施而獲得的要求義務人付款的權利,包括現有的和未來的金錢債權及其產生的收益,但不包括因票據或其他有價證券而產生的付款請求權。” “應收賬款”是會計上的業務用語,屬于資產類,轉換為法律用語則是“債權”,且為非以票據、債券等形式記載的“普通債權”。應收賬款實質是一種債權,應收賬款質押實質是一種權利質押,其質押的標的是一項特定的債權。普通應收賬款債權與匯票、支票、本票、債券、存款單債權與的區別在于,上述債權由于有一定的書面憑證作為記載而表征化和固定化了,一定程度上已經具備了物化的性質。而普通應收賬款債權由于不具備類似的權利憑證作為表征,在權利的公示、權利的期限,以及支付方式等要素方面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從而在為質押的標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國新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關于應收賬款出質的規定為普通應收賬款債權質押的合法性地位提供了條文支持。從國外的立法來看,應收賬款作為一種普通債權來設定質押也得到許多國家如德國、瑞士等立法承認。
二、應收賬款質押的制度構建
1.國外應收賬款質押制度的設計
如前所述,應收賬款是一種沒有權利憑證表彰的普通債權,其之所以能夠成為質押權的標的是因為法律的規定為其提供了表彰和控制該項權利的可能,因此應收賬款質押制度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通過怎樣的制度構建以使質押權人達到控制質押權利的目的。通觀各國法律,大概有如下幾種制度構建模式:
(1)“書面合同+債權證書交付”模式。此種模式多為傳統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所采用,即希望在當事人之間訂立書面的質押合同之后,通過轉移債權證書的占有的方式達到控制和公式的機能。
(2)“書面合同+通知第三債務人 ”模式或“書面合同+通知第三債務人+債權證書交付”模式。此種模式為《德國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所采用,目的是希望通過對第三債務人所為的設質通知使其知悉新的履行對象,并且也可使一般第三人通過向第三債務人簡單的查詢即可知道債權質押的事實。
(3)“書面合同+ 登記”模式。我國《物權法》即采用這一模式,從理論上講,登記無疑是最理想的公式方法:公權利的介入給其一種的保障,使其能向所有外部第三人清晰的顯示應收賬款之上存在質權的事實,充分彰顯物權的對世性。
2.我國應收賬款質押實現的應有制度構建
(1)擬訂詳細的應收賬款質押合同。在質押合同中,對用于設立質押的應收賬款的金額、期限、支付方式、收款賬號、債務人名稱和住址、基礎合同的主要內容和編號等要做盡可能詳細、具體、準確的描述;同時在質押合同中對基礎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做嚴格限制。
(2)登記通過公示取得對抗第三人效力。按照《物權法》第二百二十八條,以應收賬款出質所生的質權自信貸征信機構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進一步對應收賬款出質的登記與查詢做了詳細規定。所以對于應收賬款質押而言,只要具備簽定書面質押合同并向信貸征信機構辦理登記這兩個條件,就可以解決公示問題。公證,這是質權人就應收賬款質押取得公示效力和對抗其他第三人效力的關鍵。如同辦理抵/質押登記、出質動產和出質權利憑證移交手續一樣,法律如此硬性規定的目的就在于通過這樣的手續獲取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法律風險防范的公示效果,使當事人設立優先受償權利的情形能夠為社會公眾知悉。
(3)通知債務人和取得債務人承諾。債權質權的實現與債務人履行行為密切相關,雖然質權人與出質人對應收賬款進行了約定,但如果不通知債務人,應收賬款質權僅在質押權人和出質人雙方當事人之間有效,而不得對抗債務人。這時債務人完全有理由在質押期間直接向出質人履行債務,應收賬款的質押權就會因客體的消滅而不存在,應收賬款質押就形同虛設,這非常不利于保護質權人的利益。通知債務人應是應收賬款質押權的生效要件,如果債務人在得到應收賬款的質押通知并承諾后仍然對出質人清償債務,則債務人不得對質權人主張他的債務已經消滅,其結果可能是債務人需要為雙方重給付,這是其已獲通知而擅自對出質人履行所應承擔的不利后果。
而債務人對應收賬款質押應確認并承諾如下內容:①按時向出質人在銀行開立的指定應收賬款賬戶付款。②放棄行使與出質人之間的債務抵銷權。③不向第三人轉讓債款債務。此種承諾應外化為應收賬款質押合同中的條款,并由債務人在書面質押合同上簽字蓋章,質押合同一式三份,交債務人一份,藉以約束債務人,保障應收賬款處于質權人監控這下,確實起到擔保作用。
實踐中,如果當事人完全按照上述程序辦理了應收賬款出質,那么普通應收賬款債權由于進行了合法的質押程序從而使質押權人達到控制質押權利的目的,使應收賬款質押一定程度上已經具備了物化的性質,取得了權利質押的效力,質押權人因而取得了包括優先受償權在內的一系列權利,并可對抗第三人!
參考文獻:
[1]《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
[2]唐松濤:《應賬款質押融資法律風險防范》 (《蘭州學刊》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