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2004年以來一直唱多原油價格的高盛,再一次預測了更為驚人的目標價——200美元。這也刺激紐約油價一舉站上125美元的歷史高位。
高油價背后究竟是什么?歸結成一句話,高油價最大的作用,就是讓原先許多非常不經濟的手段變得非常經濟,玉米乙醇就是最好的例子。
憑心而言,利用玉米乙醇來取代石油絕對是了不起的發明。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需要數萬年才可以在地下形成,而玉米乙醇實際上就是在“種石油”。
這聽上去多么完美,但是推廣起來卻很難行得通。2007年10月,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的商品研究主管Theresa Gusman女士在和我的交談中提到:“用玉米提煉乙醇是一筆非常糟糕的生意,因為成本實在太高了。”
相比更加廉價的風能、核能,甚至是潮汐能,玉米乙醇都太貴了。美國對于玉米乙醇的推廣,就是對其免征燃油稅。在美國,使用汽油需要繳納30%的燃油稅,但是即便如此,美國政府也只能讓消費者在90%的汽油中兌進10%的玉米乙醇。過去這些年里,玉米乙醇最大的功勞就是讓原本沒有關聯性的農產品和石油之間,產生很強的聯動功能。
但是當石油價格沖破100美元之后,情形就完全發生了改變。盡管近年來的商品牛市讓玉米和大豆的價格都出現了非常驚人的上漲,但還是無法追上原油上漲的步伐。“從當前來看,玉米乙醇已經具備商業價值了。”Gusman最近似乎改變了之前的觀點,畢竟誰都沒有想到,當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全球消費出現回落的今天,油價能夠上漲到現在的高度。
對于中國來說,玉米乙醇還是不可行的。過去的兩年,禽流感和藍耳病讓中國的雞蛋和豬肉價格上漲了一倍以上,同時刺激CPI達到了八年來的最高水平。所幸中國糧食價格還比較平穩,但是始終把平抑CPI作為首要目的的政府又怎能讓汽車和人來爭糧食,因此玉米乙醇在中國始終就是紙上談兵。盡管之前政府也曾發放了四張玉米乙醇牌照,但是拿到牌照的企業迄今為止并沒有真正地把玉米乙醇作為主要項目來經營。
但是中國的另一個產業部門在高油價下得到了飛速發展,那就是煤化工。在過去幾年里,持續多年兩位數增長的經濟讓中國的石油難以自給,但中國絕不是能源匱乏的國家,至少我們有著儲量非常豐富的煤炭。
迄今為止,包括中國神華和中煤能源等上市公司以及其他一些非上市公司和一些海外企業,都開始在內地積極投入煤化工項目。
翻開日歷,就能發現這些項目提出和上馬都在2007年以后。因此,這些項目的熱度升高,油價的上升是非常重要的推動力。而且從現在看,煤化工項目確實能夠減少煤炭的二氧化硫排放。
做一個簡單的價值分析:國內煤炭企業投入的最主要項目集中在生產煤制油和煤制甲醇身上,而根據我同事的調研,煤炭企業加工每桶(和原油采用同一單位)油和乙醇的成本都能夠控制在60美元以下。也就是說,只要按照2007年的美元名義有效匯率計算的原油價格的超過60美元/桶,煤化工項目就能夠產生利潤。如果原油價格能夠維持在100美元/桶的水平上,煤化工項目就能帶來超額回報。
除了玉米乙醇和煤化工,高油價還在刺激著其它替代能源的發展。
雷曼兄弟的全球首席商品研究主管Edward Morse就在最近對我說,他不看好油價能夠保持在高位。他的其中一點理由就是新的替代能源已經因為高油價的刺激而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并談到“風能在2012年有望占到北美電力供應總量的5%以上。”
(作者系財經媒體人,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