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過三五年好日子就該出事了,我們現在已經透支了好日子,所以我心理上一直覺得應該調一下。”

生逢“拐點論”風靡業界之時,“商界思想家”、萬通地產董事長馮侖推出的《野蠻生長》這一帶有思考性的書,它像是民營地產商“野蠻生長”時代的終結預言,如果算上2007年前后房地產業“最后的瘋狂”,則更為貼切。
對于萬通而言,或許也是如此。大年三十的前一天(2月5日),萬通地產(600246.SH)發布了一份增幅高達3位數的亮麗年報:2007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8億元,同比激增768%;凈利潤1.65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61%。
但這顯然不是萬通值得關注的全部。
“老運動員”的“御寒術”
“我是一個老運動員了,對于場地發生變化很敏感,我知道過一段游戲規則又變了。”
馮侖是王石“拐點論”的支持者。不過,在王石頻繁出鏡“賣拐”時,馮侖并沒有閑著,他隱隱有些擔心。
“從1999年到2007年,已經有8年好日子過了。按照正常的市場規律,一輪好日子過8年也未免太長了,一般來說,過三五年好日子就該出事了,我們現在已經透支了好日子,所以我心理上一直覺得應該調一下,而不是說還要好、還要好。”說到此,馮侖略顯高深地一笑,“因為你知道我是一個老運動員了,老運動員對于場地發生變化很敏感,我知道過一段游戲規則又變了。”
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前,手握大把銀子的馮侖剛去過成都。
1月23日,萬通地產與成都交大房產開發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交大房產下屬美通置業將引進萬通地產為其增資21018萬元。是次投資使萬通地產增加開發建筑面積81.2萬平方米,也實現了其土地儲備增長的目標。業界將之解讀為“馮侖2億踏進蓉城地產”。
“我們現在天天研究怎么擴張。”馮侖說。“(拐點)對萬通來講是一個機會。我們的非上市公司負債才20%,所以,這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時候,因為我們借助繁榮時期,把所有的結構都調順了,把所有的問題都去除了,集中了大量的現金。這種情況下,如果大家都迷惑或者是對市場預期不清晰,萬通就開始了更加清晰的發展道路。”
在馮侖看來,蓉城的妙筆,還僅僅是個開始。“我們最近會不斷地要披露我們要買的東西,而且在買的同時還保持我們的現金。即使到明年上半年市場還是沒有拐明白,我們仍然不會有問題。”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2007年12月16日,在廣州出席論壇的馮侖放話說:“我個人預見在未來3-5年里,房地產(現有的)6萬家公司,未來大概應該有3000-5000家公司可以活下去,剩下的都會轉型或者退出這個行業。”——在這次大撤退中,萬通無疑將扮演勝利者;而1991年創立萬通以來歷經行業大調整而不倒的馮侖,也終于可以用“笑看花開花落”的心態來靜觀其變了。
能夠成為腰纏萬貫的“老運動員”,自非易事。但在行業寒冬期能夠習得“御寒術”,并堅持下來,卻十分有效。
“我們過去的經驗現在的確給了我們巨大的支持,這個經驗就是1999年以來,我們一直談的反周期的問題。”所謂反周期,“就是繁榮的時候賣產品、蕭條的時候買土地。在大家都頭昏腦脹的時候,我們一直提醒自己要應對可能出現的一些市場和政策的變化,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經驗。到去年底,在A股的上市公司里面,我們的現金能力是排在第四位的。”
在馮侖看來,恰恰是這個經驗讓公司成熟起來,“我們從1991創業,到1993年(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然后從1993年進入到1999年難熬的時期,1999年再開始繁榮,所以我不能再犯1991年到1993年的錯誤,因此,繁榮的時候要解決問題,而不是去跟別人比誰跑得快。”
萬通“打籃球”
曾經叱咤風云的充滿“江湖氣”的萬通創業團隊,差一點把萬通帶往“不歸路”。
“拐”,還是“沒拐”?自2007年末至今,這竟成了地產業爭論不休的年度話題。
“王石講得非常清楚,是從過分的、非理性的、過快的上漲,轉到一個理性的調整。拐點拐到哪了?拐到理性的調整。調整是個中性的概念,有高有低。”顯然,馮侖支持王石的說法。
不過,在他看來,王石“賣拐”引發軒然大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王講得不夠生動、不夠形象——“大家聽來聽去,是拐點,但多數人以為是‘過山車’,是從上到下的”——這當然并非王的本意。“其實,這相當于原來有一個運動場,里面只踢足球。但是現在政府說,70%由我來負責、30%由市場來負責。我們原來整個房地產市場是大足球場,都踢足球;現在要分成兩個場子,30%打籃球(做商品房),70%踢足球(開發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我們選擇打籃球,就是商品房市場,而不是政府保障性的住房。”這樣選擇,馮侖自然有充足的理由。“我們作為一個市場化的機構,面臨眾多的投資人,那么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更多地提供更優質、高品位、創造更多附加值的產品。如果我們買的面粉貴,做的面包也就貴。”
馮侖樂觀地預測說:“什么時候再開始恢復看足球的給足球鼓掌、看籃球的給籃球鼓掌,那就是這個場地運動員(地產商)也都清楚了,教練(政府)、規則(法規政策)也都清楚了,觀眾(消費者)也都坐下來了,這個時間大概什么時間呢?我個人認為到2009年上半年。”
在地產業,“萬通六君子”不啻于一個傳奇。1991年6月,馮侖、王功權、劉軍、易小迪、王啟富、潘石屹等六人在海南成立了海南農業高科技投資公司(萬通前身)。曾經一度叱咤風云的這個充滿“江湖氣”的萬通創業團隊,卻差一點把萬通帶往“不歸路”。最終,他們選擇了和平分手。
如今,當年的“萬通六君子”仍會時不時地三兩個的碰頭聚會,不過,在他們的話題中,如今的開心事取代了當年的辛酸史,畢竟,那是一個遠去了的年代。
《英才》: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淮曾談到一個觀點,說地產業冰川期來臨時,死掉的有可能是恐龍,你認可嗎?
馮侖:他說的是一個哲學,什么可能都有。相當于次級債,花旗銀行也受到了損害。他講的是一個形象的說法,這類道理當然永遠正確,但缺乏現實指導意義,就相當于說吃飯有可能噎死,但這不是普遍的真理。
《英才》:2007年大家都在關注富豪榜,其中大多數都是房地產企業的,你怎么看待這個現象?
馮侖:如果跟100年前的美國比,他們也是地產富豪比較多。因為地產富豪跟經濟的快速成長和城市建設有很大的關系,全世界也是這樣。所以中國現在會多,但以后會少,這是一個規律。有時候人們討論的問題不是個問題,現在富豪榜的問題,就相當于一個兩歲的孩子在那里撒尿,你管他干什么?他到5歲自然就不這樣了,也不穿開襠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