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士兵突擊》不但贏得了觀眾的普遍認可,更引起了許多企業的關注。一些企業管理者把“許三多”看作是優秀員工的典范,一些企業則是組織管理干部和員工觀看并討論這部電視劇。那么,《士兵突擊》這部軍營戲到底能給企業帶來那些管理啟示呢?
“許三多”的招聘效應
在劇中,許三多和成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許三多是父親口中的“龜兒子”,戰友口中“能把豬氣死的人”,然而這個看似“愚鈍”的小士兵卻是忠誠衛士。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成才則是一個是聰明的士兵,業務尖子、領悟能力強、表達能力好,還懂得不少“人情世故”,但在發現鋼七連競爭太激烈后,缺乏團隊精神的他背著連長聯系了別的連隊,和七連說拜拜了。
事實上,職場中類似成才這樣的人物并不少見。進入到一個行業以后,有些人覺得跟上下級的關系處不好,干了一個月或者兩個月就走了;有些人覺得領導交給他的工作太繁瑣,不屑于去干諸如打水、打印之類的工作,頻繁地跳槽;有些人看到一個工資更高的崗位,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也和原來工作告別了。和劇中的成才一樣,這些看似機靈、富有應變能力的人常常是面試寵兒、應聘高手。然而,他們卻經常在職場上“騎驢找馬”,對工作的忠誠度不高。
對于人力資源管理者而言,《士兵突擊》劇中這兩個迥然不同的人物或許能給他們帶來新的想法。長久以來,企業管理者在實際招聘中往往更看重應聘者的能力,甚至希望招聘的人一進公司就立即能夠上崗并勝任,甚至是出色!正因為如此,人力資源管理者常常會陷入這樣一個困境:能力強的員工留不住,能力稍差但忠于公司的人卻得不到青睞。通過《士兵突擊》許三多和成才兩個角色的不同表現,一些人力資源管理者漸漸認識到,像許三多這樣的求職者,乍一看并不能讓人印象深刻,但他們都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和忠誠的工作態度,是企業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招聘市場上的變化也漸漸出現了。以往在各種招聘會上,退伍軍人由于缺少技術,并不受企業重視。但因為《士兵突擊》和許三多的影響,退伍軍人也逐漸成為職場里的香餑餑。不久前,寧波人才市場舉辦了一場退伍軍人專場招聘會,原計劃 30余家用人單位參加招聘,卻吸引了 66家單位進場設攤;600余名退伍軍人入場應聘,用人單位對退伍軍人的招聘需求竟高達 940余人。
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轉變不僅僅是體現在青睞退伍軍人方面。對于考察招聘者的綜合素質,企業的態度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從重視能力轉向更重視人品。有的企業把《士兵突擊》用到了面試問題中:“你怎樣看許三多?你跟他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而一位外貿公司人事部負責招聘的張女士則說:“看過《士兵突擊》后,我特別喜歡許三多,同時也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希望能為單位招到‘許三多’這樣的人。我們堅持在同等條件下,人品放在第一位。 ”
“不放棄,不拋棄”的企業文化
《士兵突擊》有個場景讓許多人記憶猶新,許三多在體能訓練方面需要做翻轉動作,但這個動作一直做不好。后來班長跟他說,再做不好就要拖累班上的成績。為了不成為班里的負擔,許三多拼命地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許三多不但完成了訓練要求,而且還達到 360度的翻轉,創出了新的記錄。許三多的這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使得他在面臨一些重大考驗的時候,第一考慮的是團隊。
從某種意義上說,許三多能夠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兵轉變成為一名業務骨干,鋼七連的“不拋棄,不放棄”信念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不拋棄,不放棄 ”是英雄連隊鋼七連的堅定信念,也是這個團隊的核心文化。一方面,許三多所取得的一切成績,受益于這個文化,他的一點點進步,都是因為他更好地遵守了這個文化,執行了這個文化;而另一方面,作為一名高績效“員工”,許三多的表現也是對這個文化做出的很好詮釋。相比之下,劇中的成才雖然是一個很聰明的士兵,但在面對重大考驗的時候,卻總是認為這個事情我做不了,選擇了放棄。而他不僅是放棄了自己,還放棄了隊友和團隊。
許三多的成長歷程、成才的改變經過,班長史今態度的堅持、高連長伍班副看法的轉換,包括表面瘋狂卻內心柔韌的“老 A”隊長袁朗……多少個場景,多少個故事,都印證了“不放棄,不拋棄”6個字的神圣。這里的大多數成員,秉承著“不放棄,不拋棄”的文化。現在的企業,越來越注重團隊意識的營造,很多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甚至還把有沒有團隊精神作為對人素質的要求之一,但是到底什么是團隊精神?《士兵突擊》里不斷強調的那六個字“不拋棄,不放棄”其實就是團隊精神的最好闡釋。不拋棄每一個成員,不放棄自己為這個團隊做出努力的每一次機會和每一次行動。
對于許多企業來說,形成這種“不放棄,不拋棄”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一個看過《士兵突擊》的管理者深有感觸地說:“任何一個企業營銷的成功絕對不是一個人的成功,而應該是一個團隊的成功。作為組成團隊之中的每一個成員,不可能都是最優秀的。那么,面對良莠不齊的團隊成員,作為團隊之中的一員應持什么態度呢?是簡單地放棄,還是互幫互助共同走向成功?面對團隊經營之中的薄弱環節,無論作為團隊領導者還是團隊之中的任何一分子,我們要做的只有積極地面對,積極地去改進,積極地去提高,決不應該輕言拋棄和輕言放棄。 ”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企業的企業文化就如裝飾品一樣,對外不斷地宣傳,而自己內部根本不對文化進行認真的理解、傳承,員工沒有真正的歸屬感,沒有榮譽感,連公司的優秀員工也可以毫不猶豫地跳槽。事實上企業文化不僅需要形成規章制度,形成口號和理論,更需要在工作中一點一滴的體現。而企業的每位成員,能夠秉承同樣的“不放棄,不拋棄”的文化,將大大推動企業發展和提升企業競爭力。
各式的領導藝術
經常有企業管理者抱怨“員工的積極性不強,我該怎么辦?”,而“管不好,沒效果”更是現在許多企業管理者的口頭禪。當企業管理者們看到那個被許多人看作傻瓜的“許三多”最終成為一個尖子特種兵的時候,許多人無不感嘆,企業多幾個“許三多”就好了。然而,不能忽視的是,許三多成功的背后,卻是多位領導用不同的方式精心“管理”的結果。
毫無疑問,各位領導把許三多這位被認為“不靈光”的士兵“管理”成為優秀士兵,使其發揮潛能,這樣的結果是雙贏的。從這點上說,許三多的故事告訴企業管理者,與其去頻繁地找優秀的員工,不如把身邊的員工培訓為優秀的員工。
老馬班長屬于那種給予舞臺、不貪下屬功勞的本色型領導。在劇中,老馬的一句“修一條路”讓許三多誤以為是一個任務。于是,三多就發揮其“愚公移山”的精神修起路來。本想繼續混下去的老馬被三多感染了,他開始考量自己的價值。再后來,老馬帶領全班人一起修路,修好的五條分徑赫然構成了一個醒目的五角星。因為修了一條富有生機和創意的路,五班引來了上層領導者的關注,在領導詢問是誰修的路時,不貪功的老馬毫不猶豫說出了“許三多”的名字。事實上,如果沒有老馬的幫助,三多根本不可能修成路。而作為領導,老馬卻盡力幫助下屬搭建并維護一個舞臺,并不因私貪功。
史今班長屬于 “不放棄,不拋棄”的激勵型領導。許三多一開始是鋼七部最笨、最不受歡迎的兵,他也因此萌生退意。而史今班長卻憑借多年的閱人經驗,認定許三多是個難得的好苗子,不斷支持他,鼓勵他,甚至把本應屬于自己的業務標兵榮譽稱號,讓給許三多。許三多為報答史班長的關照,終于克服怯懦思想,找到了上進的勇氣,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許三多的潛能也猛然間爆發出來,多次打破鋼七連個人記錄。對一個創業型的企業來說,史今的角色足以勝任一個優秀的主管,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自己身先士卒,沖殺在最前沿,對自己的部下更是關懷備至,給他們機會,給他們理解和信任,在困難的時候,不拋棄,不放棄。
“老 A”教練袁朗是善于挖掘下屬潛能、能力和溫情兼具的魅力型領導。他最擅長的是用各種各樣囂張和不屑的語言刺激著這些“兵王”們最后的驕傲和尊嚴。袁朗的成功在于,他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他知道作為軍人,最大的善就是讓自己的兵在戰爭中盡量少受到傷害,正是這份理念,使得他在訓練中那么肯于下“狠手”。雖然對下屬嚴要求,但他有時又溫柔得有些可愛。其實,有些時候,當一個領導所做的一切最終能被證明對下屬成長是有幫助的時,下屬終究會明白他的一片苦心。
對于企業管理者而言,如果一名在職員工是既定不變的,是不能夠讓他隨便離職的,應該如何面對他?如何培養他?也許,通過許三多的故事,我們應該去理解思考事情的另外一面。作為管理者,在對待大多數不出眾的員工時,我們不應該有太多的埋怨、指責,應該充分施展領導藝術去發現員工的長處、潛能,激勵他們進步,而這也正是管理者培養人才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