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筆者在湖北省英山縣溫泉工業園看到,由該縣在外闖蕩創業10年的北京怡蓮集團總經理彭善超投資9000萬元創建的全國最大蠶絲被加工基地——湖北怡蓮陽光絲綢紡織有限公司設計七層的廠房已建至四層。彭善超滿懷豪情地說:“過去打工走四方,如今帶回資金、定單,領著鄉親創業在家鄉,這種感覺真好!”
彭善超是英山縣人,年輕時便出外創業,經過多年打拼,先后在鄭州、北京等地創辦多家企業。去年,他了解到家鄉日益完善的投資環境和重商親商的創業氛圍,決定回鄉在英山創建蠶絲被加工基地,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今在英山,像彭善超一樣在外地創業成功的人士“反哺”家鄉的有1100人,形成“人回鄉,企回遷,錢回流”的良好局面,攪活了全民創業的一潭春水。據統計,去年以來,該縣共招商引進項目51個,其中由英山人返鄉自主創業的就占了20多個,涉及到茶葉、板栗、蠶桑、中藥材、畜牧水產養殖等多個領域,不僅對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還吸納本地勞動力2000余人。
英山縣是一個集老區、邊區、庫區為一體的山區小縣。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注重開發豐富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大力組織農村剩余勞力向外輸出,被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為“首批全國勞務輸出工作重點示范縣”。目前,該縣每年勞務輸出達7.1萬人,實現勞務總收入4.7億元。這些外出創業的人士走南闖北,在外開工廠、辦公司,打出了天下,他們有資金、有技術,有管理經驗,有創業熱情。
為吸引這些人回鄉創業,有效利用這筆“優勢資源”,該縣大力宣傳重商親商理念,大力實施“回歸創業工程”。逢年過節,縣里“四大家”領導帶隊前往務工經商人員集聚區,通過深入走訪、召開新春茶話會和招商引資洽談會等形式慰問外出人員,加強與在外創業能人的溝通與聯系,向他們介紹家鄉的經濟發展情況,描繪今后發展前景,讓在外經濟能人及時了解家鄉發展動態。同時,根據全縣總體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地推出一批符合山區實際、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項目。并制訂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優化投資環境。該縣明確規定,凡回歸創業人員到工業園區投資辦廠,可納入城鎮和工業園區建設規劃;回歸創業人員投資辦企業享受外商同等待遇。對回鄉創業者一切手續從簡從快辦理,同時設立行政服務中心,構筑起為投資者竭誠服務的“綠色通道”,幫助返鄉創業人員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和困難,促使他們回鄉創業有干勁、有奔頭。在英山縣委、縣政府的親情感召下,在外創業的能人紛紛帶著技術、項目、資金返鄉興辦實業,傾情反哺家鄉,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樹高萬丈不離根,無論我們走到哪里,家鄉始終是咱的根。”10年前,彭善超到鄭州市做禮品生意,后又轉戰北京發展,如今彭善超成為享譽禮品商界的北京怡蓮禮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公司年銷售額上億。彭善超富了,一直想為家鄉辦點實事。2007年4月18日,彭善超給家鄉人民帶來一份厚厚的禮物,決定投資9000萬元開發絲綢紡織及蠶絲深加工項目。“在發達地區看來,也許這點投資算不了什么,但是對于一個全國貧困縣來說,好比‘春雨貴如油’,彭善超是一位具有強烈責任感的英山人。”英山縣縣長楊良鋒給予了高度評價。
“春來花千樹,鳳還巢又起。”英山縣委書記王浩鳴這樣評價創業能人的特殊貢獻:吸引在外創業成功人士返鄉創業,把外地資本和本地資源對接,不僅拉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還促進了農民增收。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帶著打工的經驗、技術和積蓄的資金,回鄉創辦企業,使更多的鄉親們一起走上了致富的路。全縣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家、畜禽水產養殖場147個(處)、網絡農戶63500戶,帶動農民戶均增收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