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發、睿智的眼神,淵博的知識,敏銳的洞察力,利落的談吐,英姿颯爽、干練。無論是面對舞臺上針鋒相對的選手們,還是聲名顯赫的大腕老總們,她總是游刃有余,場面盡在掌握之中——她就是《贏在中國》電視節目的總制片人王利芬女士。王利芬締造了一個點燃中國創業者奮起之火的舞臺。一個欄目,撬起所有創業者的激情和力量!《職業》雜志記者走近王利芬,獨家揭秘《贏在中國》幕后故事。
很多人或許并不知道,王利芬不僅僅是央視《贏在中國》的主持人、總制片人,她還曾擔任央視《對話》欄目制片人,《經濟信息聯播》《全球資訊榜》《第一時間》《經濟半小時》的總制片人。在她的內心深處,蘊藏著巨大、驚人的能量。
我也有創業的感受
真正的創業是不可逆行的跋涉,是背水一戰。創業之初,許多人的確是為了生存需要。但逐漸地,創業變成給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交待,最后很可能是對自己做人尊嚴的證明。

電視業是王利芬博士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她在中央電視臺一工作就是十余年。2000年,王利芬到《對話》欄目時,欄目組辦公室在一家離電視臺不遠的賓館,一部電話、一個分機、四個人,就是王利芬的起家武器。三年做下來,當《對話》日漸名聲四起的時候,王利芬發現女兒也不知不覺長大了,從原來的幾個月到現在,已長了好幾歲,而自己似乎很少抱過她。后來每次看到幾個月大的嬰兒,王利芬內心都會非常難過,有一種想抱一抱她(他)的沖動。
2004年,王利芬的身份由央視經濟頻道《經濟信息聯播》《全球資訊榜》《第一時間》《經濟半小時》總制片人轉變為耶魯大學布魯金斯協會的訪問學者。在美國耶魯大學和布魯金斯學會留學的這段時間里,王利芬除了完成異常艱苦的英文論文和一場論文演示外,還完成了對美國五大廣播電視網NBC、ABC、CBS、PBS、CNN多達幾十人的訪問。她的采訪對象既有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節目主持人:湯姆 #8226;布羅考、蒂姆 #8226;盧瑟特、彼得 #8226;詹寧斯、華萊士等,也有《60分鐘》《新聞時間》《早安美國》、CNN國際頻道等著名欄目和機構的總制片人、總編輯、高級撰稿人及總統大選時的電視辯論主持人等。作為一個電視人,王利芬一直希望能有個節目以贏者的姿態激勵年輕人,讓他們相信自己也可以通過努力創造像馬云和李彥宏那樣的財富神話,找到一條接近夢想的現實途徑。
王利芬告訴記者,自己的這點經歷與真正作為一個漂在社會上的個體創業者相比幾乎不值一提。但創業的酸甜苦辣,每每在與創業者、跋涉者對話時,在自己的內心產生強烈共鳴。
引爆中國的創業市場
世上沒有一條創業之路是可以重復的,更沒有一個創業者內心深處的體會是可以真正言說的。《贏在中國》是一個電視節目,更是一次創業者的集體跋涉,復活創業者逝去的歲月,鉤起創業者沉睡的記憶,真的自我,積聚再次前行的持久動因。
在美國,王利芬發現了一檔電視節目——“學徒”,這個節目的設計就是從 18位選手中選擇出一個職業經理人,其過程具有模擬和實操性,節目播出非常火爆。
這個節目給王利芬很大啟發,她有了新的奮斗目標。回到國內,王利芬開始籌備《贏在中國》。她不想照搬“學徒”,因為在她看來,“學徒”宣揚的是一種資本主義的用人觀,赤裸裸的商業文化是中國觀眾無法接受的。經過三個月的研究和探索之后,一個欄目的框架在王利芬心中醞釀,她認為“創業”和“勵志”應成為這個節目的主題,同時給優勝創業者的公司提供風險投資,搭建喚醒企業家精神的大舞臺。
IDG風險投資創始合伙人熊曉鴿、今日資本總裁徐新與王利芬在《對話》等其他節目中曾多次合作,當他們得知王利芬做《贏在中國》的想法時立即表示了支持并積極參與。此后,軟銀賽富首席合伙人閻焱也加入進來。 于是 ,熊曉鴿、閻焱、徐新就成為《贏在中國》的投資方代表和風投機構評委;柳傳志、張瑞敏、馬云、牛根生則先后成為企業家評委。“以自己的行動來支持創業者,和這個節目一起在中國普及創業理念,引爆中國的創業市場。”熊曉鴿這樣表示。
經過不懈的堅持和努力,《贏在中國》火了。
操練從“做秀”開始
王利芬總結道: “一個媒體人,能做到的也就是先把這種創業模式‘秀’出來,星星之火,總會燎原。如果不采取拿來主義,不去展示這種創業精神,我們這塊土地可能永遠生長不出創業投資的萌芽。”
《贏在中國》中緊張紛呈、熱鬧刺激的真人秀,商戰演習和尖銳的評委點評,以及選手們站在 PK臺上等待裁決的瞬間,獲勝者手捧風投資金——巨額“支票”的情景,這些都令無數觀眾和創業者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創業、融資、風投,仿佛成了時下最熱烈、最輝煌、最刻骨銘心的概念,環環相扣,跌宕起伏,浪漫、驚險而甜蜜。
用一種接近于超級女聲的選秀形式去選拔創業者,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比起《贏在中國》這樣的電視秀場,一個企業真實的融資過程要乏味得多,當然也嚴肅得多。對此,王利芬認為,大眾全民參與的形式,不僅有利于電視欄目本身,也有利于投資本身,是一個多方面的共贏。
說到選手“做秀”,王利芬表示,只要選手秀得不違反國家法律,不違反道德底線,沒有什么可指責的。會秀,表明他會抓住機會。
但許多自身非常優秀的企業家卻木訥、不善表達,不適應電視藝術要求的鏡頭感、現場表現感以及煽動效應,二者之間該怎么看待呢?王利芬說,電視本身具有局限性,電視不可能完美地去復制商業社會。它讓選手第一天定戰略,第二天執行出來,它只是一個濃縮版。但是這個人有沒有本事還是能夠顯現出來。為了做好節目,《贏在中國》幾乎用遍了所有的電視表達方式和投資案例。王利芬并不希望大家以看“做秀”的心態來看《贏在中國》,她希望公眾更關注為什么觀眾要看這個節目。
贏在中國,贏在感動
在《贏在中國》的成長過程中,無數個感動震撼著王利芬。每期節目,王利芬都要看好幾遍,每一個真人秀她都看八次以上。鏡頭前、壓力下,選手眼神中閃過的真誠深深打動著她。王利芬告訴記者,每一個選手的舉動她可能比他們多年的同事和友人都要更了解一些,他們當中不少人已做得不錯,在復雜的現實世界,不失赤子之心的純粹感覺可能會使心靈走得更遠。
在第一賽季 36進 12的現場,選手宋文明拿著一本王利芬寫的著作《對話美國電視》(上面有所有 36強選手的簽名)送給王利芬,直到后來在拍攝素材里看到這個鏡頭,王利芬的眼圈仍舊發紅。因為第一賽季中,還有很多需要磨合、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如此殘酷的選拔過程中,選手能這樣不計是否晉級,用樸實的方式真誠地表達對《贏在中國》制作團隊的感謝,讓王利芬覺得團隊的努力挺值得。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人和人之間真誠相待的溫暖。
評委們也給王利芬帶來感動。王利芬說:“在演播室聽馬云點評時,我曾多次透徹地感受到他作為一個創業者的優秀,那時才深深地體會到,一個經歷過事情的人、真正做出過事情的人,和沒做過什么事的人是多么不一樣!以前我總是想,職業也好,做一件事情也罷,都只是與社會對接的接口,是一個人活著的另外一方面的憑證,但我從未想到做成一件事情對于一個人的鍛造是如此重要。”
王利芬說,極具社會責任感的聯通總裁常小兵,讓牛跑出火箭速度的牛根生,15年努力成行業老大的朱新禮,從首“負”回來的史玉柱,溫文睿智的熊曉鴿,讓大家像樹一樣活著的俞敏洪……,他們中肯直率的點評構成了《贏在中國》最華彩的樂章。
創業是真正的上路
“所以真正的上路、真正的嘗試、真正的失敗、真正的反省、真正的從失敗中爬起,就成為每一個走向遠方的創業者的必然選擇,而堅持和持續地學習構成了解決這些問題和瓶頸的方法。當然,如果《贏在中國》可以為創業者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將很欣慰。”王利芬這樣告訴記者。
什么是創業?王利芬告訴記者,創業對于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定義,就《贏在中國》帶來的感受來說,創業實際上是一個對自己生命歷程的放大和體認的過程,創業的過程是讓人可以清楚地認識自己和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徑之一。
創業者需要具備哪些基本的素質?王利芬認為,首先要勇于冒險,不怕失去;其次要有百折不撓的能力;第三是具備創新能力;第四是要有創業的激情。創業是一連串評估選擇和執行的過程并追求結果,這個對結果追求的復雜過程會讓人不斷地完善自己。對自我的了解,對自身不足的認識是一個人成功很重要的一環。沒有人是完美的,但一個人如果意識不到自己的局限性,沒有反省能力,就沒有學習能力,也就是沒有持續發展的能力。王利芬說,做事讓人優秀,創業者會在這個過程中更執著、更有智慧、更善于執行、更有領導力、更愿意自省。
《贏在中國》吸引了中國乃至國外的無數創業者報名參賽,在與眾多創業者對壘的過程中,聚集在創業者身上的問題也可窺一斑。王利芬告訴記者,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創業者目標與現實之間的鴻溝,創業者擁有遠大的清晰的目標,卻缺乏到達彼岸路徑的識別以及途中所需要的商業訓練和執行能力。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是創業者一直需要面對的問題。創業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路途上需要不斷地跨越障礙,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選手的一些想法是阻礙他們邁過鴻溝的,那就是急躁和希望快速成功的心態。
《贏在中國》帶來的三大收獲
《贏在中國》也是一個“創”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王利芬以及她帶領的團隊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王利芬說,一是電視應該努力把握這個偉大時代的脈搏,應該有一群電視人能夠去勇敢地在這個領域實踐。《贏在中國》的成績更應該歸功于題材定位,它昭示著我們所經歷的時代變化,傳達著正面的價值觀,打造了學習空間,相信以后再創設新的欄目和項目還會按照這個路子堅定地走下去。
二是困難大多數是可以克服的。從最開始策劃到最后付諸實施,確實經歷了很多的困難和障礙,電視又是一個不能拖不能等的事情,你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和現有的資源條件下完成,這種對結果的追求倒逼出對執行的苛求。面對像《贏在中國》這么一個復雜的項目,執行的難度就更大,但近三年來,當時看來邁不過去的坎也邁過去了,所以這個收獲就是做成了一些事之后內心的堅定吧。
三是從評委和選手的身上感悟了很多道理。
《贏在中國》與《我們》
王利芬說,為了讓《贏在中國》的內涵得到延伸和擴展,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制作出版了相關的音像和書籍,意在用音像和書籍的方式原汁原味地留存《贏在中國》三個賽季的內容。
“至于《贏在中國》是否會‘贏在世界’或者有還會衍生出其他模式,現在還沒有更多的考慮。2008年我們關注的焦點都會在國家的盛事奧運會上,以后會怎樣,還要考慮很多方面的東西,從性格上來說,我更傾向于少說多做。”
王利芬說,在做《贏在中國》時,自己最大的困難就是時間和精力的限制,我們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需要更多更好的電視節目來反映一些東西,昭示一些東西,可惜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在《贏在中國》第三賽季進行中,節目的制作團隊在央視一套周日晚22:49推出了一檔新欄目《我們》。《我們》并不是一檔精英欄目,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每期節目話題本身都會帶著我們自己的體溫,更重要的是參與討論的嘉賓絕大多數將是我們之中一個個普通的中國人。
和《贏在中國》一樣,《我們》這個欄目也是長時間研發和浸透著心血的新欄目,王利芬希望大家關注并提出寶貴的意見。
人物鏈接:
王利芬,華中師范大學政治系法學學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評論碩士和文學博士, 1995年至 1999年在《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三個欄目中任記者, 2000年至 2003年底任《對話》欄目制片人兼主持人。 2003年至2004擔任《經濟信息聯播》《全球資訊榜》《第一時間》《經濟半小時》總制片人。
2004年 9月赴美國耶魯大學和布魯金斯學會研究美國電視媒體, 2005年 9月回國創辦央視重點欄目《贏在中國》,現任中央電視臺《贏在中國》總制片人。曾多次隨國家領導人出訪,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著稱,采訪過江澤民、克林頓等著名人物,做過大量時政新聞的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