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 88屆北大生物專業畢業生,畢業后辭掉鐵飯碗下海小試牛刀,成為當地年輕的萬元戶;為充電她遠涉重洋去美國、加拿大留學;為了傳播全球化教育理念,她再度歸國,棄商從教,建立培森國際教育集團并擔任總裁,走出一條把商業和教育成功結合的海歸創業之路。
早就聽說了李亞光的創業奇聞,在這樣一位美麗睿智、事業家庭雙豐收的女性背后,有著怎樣的職場故事?當年創業之初的種種艱辛,給李亞光留下和帶來了什么?李亞光告訴記者,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她也始終相信艱辛和困難總會過去,不出現問題并不代表成功,有效地預防問題的出現和問題出來之后能像消防隊員一樣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創業中最大的挑戰和樂趣。
從“居里夫人”到“萬元戶”
出生于書香世家的李亞光,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在中學時代一直立志成為“中國的居里夫人”,從小跳級的她16歲就考入北京大學生物系,然而在實驗課上接連解剖了兩個星期的兔子之后,她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專業選擇是否正確。未名湖畔留下了她苦苦思索的身影。在她困惑不已的時候,生命中第一個貴人出現了——他就是北大的厲以寧教授。李總笑稱,厲老大約已經不記得當年那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的小姑娘了,但厲老的“去追尋你的興趣——你擅長管理,去經濟系旁聽或讀雙學位”的建議改變了她的一生。
隨后,她人生的第一次重創出現了。就在她在北大校園里忙碌而快樂地享受旁聽、校運動會、演講、美術社、詩社、學生干部等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時,急性心肌炎使她數次暈倒直至被抬進校醫院,出院后她被學校善意地送回了家鄉休息,倔強的她卻在休息了一段時間后跑回學校撐著拿下了學士學位。

畢業后,她沒能直接讀生物系的研究生,被分配回家鄉石家莊從事外貿工作。兩年后,因為才華難以發揮,她毅然頂著壓力辭掉了那個眾人羨慕的鐵飯碗,在那個停薪留職都很少的時代她成為了該系統第一位辭去公職的人。商海小試,起步不易,憑借自己的寬厚與勤勞,她擺夜市地攤、租柜臺專門經營時裝,她常在出售的套裝上手書一首小詩別在衣服上,詮釋該款式的寓意,沒想深得高雅職業女性的喜愛。那個階段,她的月收入基本在萬元以上,成了名副其實的萬元戶。
從“留學生”到“海歸創業”
用“第一桶金”開辦服裝廠卻終遭失敗的經歷,讓李亞光意識到規模化企業中老板肩上的擔子和對員工的責任,也意識到以自己當時的專業知識、經驗和能力想要在商海中自由搏擊還遠遠不夠,于是她決定赴美國學習商業管理,在徹底休息的同時思考職業和活著的真諦。在太平洋西岸的無數個下午,學術造詣、社會貢獻、業界地位、創造就業機會等各類人們普遍的追求在她的腦海中一一浮現,幾度沉浮之后的她終于將自己的職業追求定位于全球化時期的教育服務,她認定真正的職業幸福是能夠發揮自己先天潛能并享受創造出職業成功的過程。為了達到一定造詣,她再次做出了學業追求的新決定,選擇位于溫哥華的加拿大一流名校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碩士。
“在美國感受到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我的人生開始有了新的轉變。自己之前走了太多的彎路。如果高中畢業時有人指點我,我不會選擇生物系;如果步入職場前有人指點我,我不會選擇進入外貿單位作為職業起點;如果在逐漸成功的歷程中有人指點我,我不會經歷那么多坎坷和彎路……當有人羨慕我因為北大的文憑使我獲得了機會和成功的時候,我清晰地知道,支撐自己走過艱難曲折的是自己性格中的寬忍和毅力。我覺得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夠科學的家長;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夠科學的老師,因此有必要給中國的家長、老師以及孩子提供一種新的想法和觀念,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不為別人做,只為社會做,不為金錢和榮譽做,只為自己的理想和夢想做。 ”帶著這個想法,李亞光于 1998年在石家莊注冊成立了培森國際,“培森”寓意為社會大量培養真正的人才。把事業做大做強發展到加拿大后,李亞光在2003年載譽歸國,把國外的理念和中國的實際完美結合,繼而贏得更大的成功——培森國際成功承辦了河北省第二屆國際教育博覽會暨國際教育論壇,在社會上獲得巨大反響,培森國際于 2007獲得第二屆中青全國十佳品牌國際教育機構稱號。
從“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
作為海歸回國創業的成功代表,李亞光的成功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回國創業的初期,由于渴望成功的心情過于急切,導致教育產業前期投入過多,回報率低且速度慢。面對失敗,她也曾想過放棄,但是今天的她每每回望那段猶疑不定的日子,都會發自心底地感謝遠在加拿大的教授給予自己的巨大鼓勵與幫助,因為正是這些讓她終于從曾經的山重水復走到如今的
柳暗花明。
然而困難不僅僅源于投入與回報,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者,特別是一個專業培訓機構的領導者,國內專業相關人員的匱乏也是她在創業過程中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由于當時國內缺乏必要的培訓導致實用人才短缺,因此如何才能有效提高相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團隊的凝聚力,一時間成為李亞光日夜思索的問題。付出總有回報,在這方面下的大功夫終于讓她找到一個“立足本國、提高本國的教育水平、更新教育理念”的出口,同時,這一理念也作為培森國際的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深入每個企業員工的心中。談到這一點,李亞光自豪地說:“隨便和我們哪一個員工聊天,他們都會以在為我們自己國家的教育做培訓、為自己的民族做教育而感到自豪的!”
從水土不服到發揮優勢
比起自主創業的其他人,海歸創業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是什么?李總對于這個問題有著深刻的體會:“海歸回國創業最大的優勢在于有先進的理念和科學的精神,同時還可以做到文理兼容,把從國外學到的、看到的、領悟到的帶回國內同中國本土相結合。 ”看似簡單的問題,但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很多海歸歸國之后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李亞光認為,出現這一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長期的國外生活讓留學者對中國的國情和人文文化日漸陌生,歸國之后文化背景上凸顯出來的差異讓他們一時很難適應,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政策,了解人情,對自身、對項目做科學的調研和可行性分析。
目前海歸創業的成功率差異很大,因為很多海歸還是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學歷和能力的關系,“就像當年我去外企應聘,老板問我‘你是北大畢業的,來我這里應聘不覺得屈才嗎?’,我回答他‘我覺得自己除了有個北大學歷,什么都沒有,愿意從頭做起’。這并非我急中生智,確是肺腑之言。 ”她說這話時的淡然著實讓記者敬佩,也就是對于高學歷的這種放下身段去做事的心態,讓她一步步走上海歸創業的成功之路。
事業與家庭雙贏
“創業過程中最大的感悟就是讓我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在我更相信自己的實力的同時我更信奉合作,因為沒必要讓自己是全才,事實上也不可能。 ”說起自己創業的成功,李亞光提到的更多的是“職業幸福”。這一點正是作為海歸創業最大的不同,李亞光如此描述職業幸福:“具體說,就是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用正確的方式享受正確做事的過程。 ”當你用自己的全身心的熱愛和理性不斷地向正確的目標靠近,當你離它越來越近的時候,那種強烈的發自內心的幸福感會讓你覺得之前的種種挫折和磨難全都煙消云散了。因為職業本該是享受。比起很多人在一生中總是不斷在拿自己和別人相比,李總覺得人最大的困難和最大的幸福就是拿自己和自己相比,在職場上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肯定自己,并不斷超越自己,就能始終感覺是在和幸福相伴,就是自己最大的職業幸福和創業成功。對于別人經常討論的創業的過程和結果究竟哪個更重要,李總的回答是“相輔相成”,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每一步都很重要,如同把商業管理的原理應用于家庭教育,這個家一定不會亂套,因為過程和結果需要一致起來。
作為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自古主張“男主外女主內”的國家的女人,事業與家庭兼顧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李亞光卻成功地做到了。她不僅有著一雙優秀兒女,還堅持運用培森國
際的成才教育理念教育自己的孩子,她 15歲的女兒在被采訪時說:“媽媽像我成長的燈塔,總是遠遠地照耀并指明著方向卻從不點著我,媽媽給我最深的信賴和最充分的自由,使我經歷成敗獲得長大的資本,因此我獨立而快樂。 ”她的兒女們在自尊、自愛、自強、自立地成長著,女兒自豪地對媽媽說:“媽媽當年 16歲上大學,我現在 15歲能夠養活自己,就把存給我的教育基金留給弟弟吧。 ”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正是李亞光作為一位成功創業者而不是一名單純女強人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