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之路,絕非一帆風順。你適合去創業嗎?創業之前,你做了哪些準備?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你將如何應對?面對浩瀚的商海,你如何選擇自己的創業方向?本期我們邀請到綠橋資本合伙人陳立輝先生,請他為將要開始創業或已經進入創業階段的人士,提出寶貴的創業建議。
創業不是激情和一時之快的產物
什么是創業呢?陳立輝先生認為,創業是通過對市場需求,對某一個商業機會有了明確的分析和把握之后的一種技術性操作,并設計出一種商業模式來滿足這種需求。創業是建立在商機和分析基礎之上的,并非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更不能是激情和一時之快的產物。
創業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陳立輝先生告訴記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首先,創業者要具備的就是膽量、膽識。的確,創業是把雙刃劍,成功和失敗皆有可能。不能看到創業的不確定性就動搖了創業的決心,失去機會;更不能因為在創業中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就掉頭走人。其次,創業者必須具備很好的溝通能力、公關協作能力,
這樣在與社會各個機構進行溝通、互動與合作時才能游刃有余。再者,創業者必須意志堅強,有好的心態,抗挫力強。第四,創業者應當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一定量的資金儲備和豐富的社會資源很重要。的確,沒有資金基礎和社會關系網,創業就只能是個美妙的夢想。最后,創業離不開團隊合作的力量。“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團隊形式是一種相互配合的優化組合,包納和吸收了多數人的智慧和思想,這樣才能推動企業更好地在未來的道路上前進。
三招規避創業風險
創業并不是條條大路通羅馬。陳立輝先生說,企業要盈利,必須事先考慮好由誰來投資、以一種什么方式運作;怎樣才能吸引顧客等,因此,需要創業者對每一個商業模式進行深思熟慮的設計和系統、審慎的思考。
陳立輝先生提醒,在創業過程中一定要懂得規避創業風險。首先不能在政府不允許的領域違規創業;其次要在市場中保持高度的警覺性,不能上當受騙;再者,創業人員自身要能夠靈活變通,如果發現自己創業的方法不對,就要及時調整策略,完善方法。
有風險亦有商機,要在各種需求當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創業機會。陳立輝先生指出,比如中國現在整個社會面臨幾個大的發展趨勢,一是農村的城市化進程加快,每年都有兩三千萬名的農村人要到城市來安家落戶,這勢必將帶動很多行業的發展,其中蘊藏著很大的市場需求。二是經濟全球化使得生產要素在全球進行重組分配,重組的過程中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其三是舊產業的沒落和新產業的出現,也會帶來很多機會。
陳立輝先生建議創業者要膽大心細,要懂得觀察和思考,在大環境、大氣候中找到合適的機會去創業。
以創業帶動就業
蔡:創業帶來的通常是群體性的就業增長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在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以創業帶動就業,是實施擴大就業戰略的題
中應有之義。就業本來就是產業或經濟活動的結果。因此,要擴大就業,就必然要通過創業促進產業活動,并不斷擴大其規模。就業
一般只是個人行為,而創業帶來的通常是群體性的就業增長。也就是說,創業帶動就業具有乘數效應。例如,2007年上半年,我國私
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平均就業規模分別為13.31人和2.03人,這就意味著這兩種經濟組織形式的發展分別是以13和2的乘數創造
就業崗位。當前,強調創業這個促進就業的政策手段,是對政府積極就業政策以及培育勞動力市場成功經驗的總結和應用。
莫榮:小企業一直是創造就業的主力軍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認為,中央把擴大就業和以創業帶動就業作為就業工作的主旋律,主要立
足點就在于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量矛盾和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我國16~60歲勞動年齡人口將于2014年達到9.3
億多人的高峰,并將長期保持在這樣的高水平上。也就是說,我國將長期面臨勞動力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局面。
從世界范圍來看,小企業一直是創造就業的主力軍。小企業的就業容量和就業彈性,都明顯高于大型企業。在我國,同樣的
投資額,用于工業小企業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是用于工業大企業的5倍多;生產同樣的產值,小型工業企業使用的勞動力為大型工
業企業的1.9倍。在美國,2/3的就業崗位是由小企業創造的,在10個主要就業行業中有7個行業是小企業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