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香港大學生組織(SACoM)公布的《2008年首季香港上市企業內地血汗工廠報告》顯示,內地女富豪張茵的玖龍紙業存在“借工傷事故罰款斂財”、“經常無理巨額罰工人款”和“涉嫌長期違反勞動法規”等問題。盡管隨后廣東省總工會的初步調查結果顯示,玖龍紙業還不算是“血汗工廠”,但其存在的嚴重的“以罰代管”等現象,仍然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和熱議。
玖龍紙業原《員工手冊》中大約有 15頁 87條的“罰款”條款。比如遲到一次罰款 50元,衣冠不整罰款 300元,精神萎靡不振罰款 1000元,在工作時間玩手機罰款 1000元,在廠區抽煙罰款 2000元……雖然玖龍紙業普通工人的月薪只有 1500~1800元,但罰款卻多如牛毛,令人防不勝防,以至 SACoM認為玖龍紙業有違反《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之嫌。
也許玖龍紙業自己也已經意識到以上規定有點過了,據說有些部門已經把貼出來的罰款通報收起來了。而在現實生活中,確有不少企業在規章制度中規定了對職工處予罰款的內容,一些企業在實際處理職工的違法、違紀行為中也采用了罰款的處罰方法,在一些仲裁機構的裁決、法院的裁判中也有支持企業對違紀職工采取罰款的案例。那么,對于企業的“罰金”問題,我們究竟應當如何看待呢?
罰款和經濟賠償
是兩個概念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罰款與賠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要求員工賠償,應以員工給企業造成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為依據,而罰款只具有懲罰性而不具有對經濟損失的賠償性。據報道,在玖龍紙業,如果工人不小心弄壞了設備,那么不但要賠償,而且還要罰款、扣考勤分(實際上也是罰款)。只要是出廠的紙產品,有買家投訴說有損壞,那么運輸司機賠10%,叉車工和倉管部承擔80%,裝車司機承擔10%。也就是說,銷售出去的產品,只要損壞就全部由工人承擔賠償責任,公司不負任何責任。
對于企業要求勞動者賠償的問題,《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 16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資部分低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準,則按最低工資標準支付。 ”《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第 15條規定:“因勞動者過錯造成用人單位直接經濟損失,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用人單位可以從其工資中扣除賠償費,但應當提前書面告知扣除原因及數額,未書面告知的不得扣除。扣除賠償費后的月工資余額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難怪有人據此質疑玖龍紙業違反《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讓月薪 1500元的工人承擔 80%的經濟損失,他到手的工資就很有可能低于最低工資標準。但需指出的是,這個規定只適用于員工承擔賠償責任,并不適用于企業罰款。
罰款當罰不當罰
說到企業罰款的法律淵源,不能不提及 1982年國務院發布的《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其中第 12條規定:“對職工的行政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留用察看,開除。在給予上述行政處分的同時,可以給予一次性罰款。 ”第 16條規定:“對職工罰款的金額由企業決定,一般不要超過本人月標準工資的百分之二十。 ”該條例適用于全民所有制企業和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的全體職工。
可見當時是授予了企業罰款的權利,但只有全民所有制企業和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有此權利。公司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多元投資主體的企業等都不適用《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也就不具備對職工行使罰款的權利。即使是全民所有制企業和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自 1995年《勞動法》執行以來,員工的勞動關系由其調整,《勞動法》并未授權企業可以對職工實施罰款。
不過,在部分地方性法律法規中,仍然可以找到企業罰款的依據。如《江蘇省工資支付條例》第 12條規定,勞動者違紀時,即使沒有造成經濟損失,也可以扣除部分工資作為處罰,扣除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應發工資的百分之二十。《深圳市員工工資支付條例》第 4條、《河北省工資支付規定》第 17條、《陜西省企業工資支付條例》第 24條也作了類似規定,勞動者違紀時,即使沒有造成經濟損失,也可以扣除部分工資作為處罰,每月扣除后的剩余部分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一些地方沒有明確規定企業可對職工處以罰款,但是也沒有相應的禁止性規定。從上海市法院的審判實踐來看,因單位處分員工發生爭議的,單位處分雖涉及經濟扣罰等內容,但屬于特定性、階段性的,不涉及勞動合同的解除、變更的,單位有權對勞動者進行管理,一般不作為勞動爭議案件;用人單位做出的處分涉及勞動合同的變更或解除的,或者經濟扣罰影響勞動者基本生活的,則可作為勞動爭議案件。這實際上是在一定程度上默認了用人單位對違紀勞動者的經濟懲罰權。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社會公眾和企業員工對于用人單位的經濟懲罰并非一概排斥。如近日央視的主播將澳大利亞首都說成了悉尼,四度把“圈(juan)養”念成了“圈 (quan)養”,按照央視規定,念錯一個字要罰款 50~200元,很少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反而有人認為扣罰200元太輕了。但在玖龍紙業,只要有一個工友受傷,整隊的人都將被扣除當月獎金,不但隊長要被罰款,連受傷的人也要被罰款300元,以至于在工人中有“死一個人工廠還會賺錢”的說法,這些規定顯失公平,甚至會影響員工的基本生活,令人難以接受。
企業是否有權設置
罰款條款
2008年 1月 15日,國務院公布《關于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令第 516號)》,明確規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已被《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代替,《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中包括對職工罰款在內的內容因此被廢止。而《勞動合同法》等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對于企業是否有權對員工罰款亦未作規定。因而用人單位對員工的罰款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思索。一種意見認為,按照現行有效的勞動法律,用人單位不能對職工處以罰款。《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規定:對財產的處罰只能由法律、法規和規章設定。罰款屬于財產罰范疇,所以此項規定只能由國家立法機關和政府行政部門制定。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經濟組織,無權在規章制度中設定罰款條款。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勞動者如有一般性違紀,應主要通過批評教育的方式來解決;若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用人單位可依法解除勞動合同。
另一種意見認為,用人單位均有權按照經過合法程序制定通過的規章制度、管理規定對職工處以罰款。企業罰款權完全不同于行政罰款權,是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一種約定,是契約的一種體現。倘若僅有規章制度而無相應的懲戒措施,那么制度就會變成一紙空文,而在一定范圍內合情合理的經濟性處罰卻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只要企業內部的規章制度內容不違法、通過民主程序產生并公示,就可以根據其進行罰款,但罰款后發給員工的工資不能低于最低工資標準。
應當說,隨著《企業職工獎懲條例》被廢止,這一問題在立法上的空白點更加凸現,應制定相應法律法規明確此問題,否則勞動者的權益很容易受到侵害,企業也難以理直氣壯地行使其管理職能,甚至可能引發“血汗工廠”之類的爭議。
罰款不能開“無軌電車”
但需指出的是,即使在國家新的規定出臺之前,企業罰款也不應開“無軌電車”。首先,勞動者應敢于對不合理的罰款說不。企業對于違紀員工罰款至少符合兩個要件,一是處理的程序符合法律、集體合同、勞動合同以及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規定;二是處罰的內容、程度不得超過為維護用人單位正常生產秩序所必需的限度。此外,扣罰違紀員工工資之后,員工的工資還不能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水平。其次,盡管在一般情況下,司法機構是不會干預企業的內部生產經營管理行為的,但是鑒于一些用人單位往往以罰款為名行克扣勞動者工資之實,影響到勞動者基本生活,因此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不僅要審查經濟處罰的合法性,還應審查其妥當性、合理性。
當然,用人單位更應依法制定規章制度,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而且在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單位還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玖龍紙業高層曾表示,目前網上流傳的員工手冊是 2005年版本的,而企業將召開職工大會,審議通過新的員工手冊。這一做法無疑值得肯定。不過,據說有些部門要求員工把《員工手冊》交回公司,并規定不交者按一本 100元處罰,這又難免讓人對這一罰款事件產生了新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