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程無憂在網上展開了一項關于大學生創業的調查,并開設了社會范圍調查問卷,與“您眼中的大學生創業”同步進行,真實反映當前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同時將大學生的想法與社會人對大學生創業的看法兩相比較,展現大學生對創業的新看法、新視點、新需求。
大學生創業調查數據
“大學生創業”網上調查歷時一個月,共收到近 2千份有效樣本。其中約四分之三為男性,女性受訪者僅占25.1%;18~ 22歲年齡層次的受訪者為63%;18歲以下有 17%的受訪者。廣州、上海,北京分列受訪人數的前三位,比例為15.8%、10.2%、9.7%。43.9%的受訪者擁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專科學歷受訪者占41%;碩士占了近3%。在整個受訪者中,在讀學生與應屆生相加比高達59%,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者也有 17.2%的比例。
創業深入學子心
調查報告的首題為:“你是否有創業的沖動?”所謂沖動,便是一剎那、一瞬間的感性認識。無須具備條件,也無須考慮結果與后果。最終調查結果顯示,僅有 3.4%的大學生選擇了“沒有”一項,而在其余 96.4%有沖動的學生中,有近 7%的學生有沖動并已開始著手創業。絕對的占有率告訴我們,創業的概念已在大學生的心里普及。

創業目的多樣化
做事總應有個原因與目的,方能選擇方法去達到,去實現。創業只是手段,背后的原因、目的則各不相同。有35.9%的學生認為“創業”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這比“積累財富與經驗”的選項高出 7.6個百分點。可見,財富與價值之間,大學生們并不一味青睞后者。更有趣的是,在傳統的自身價值、財富、經驗之外,調查還發現,有 18%的學生選擇了“做自己喜歡的事”,多達 9%的學生創業只是單純地為了不為別人打工。喜好與個性漸漸成為了創業的原動力,但也表明了大學生對于就業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 7%的學生覺得創業不失為就業的一條出路,顯然這部分學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艱難和創業帶來的好處,未能正確看待“就業”與“創業”的關系。

調查顯示,學生對創業目的很明確,但對創業本身的預期卻顯得含糊不清。在“您對創業的預期”調查選項中,有近一半的學生表示“只作過渡打算,沒有明確預期,走一步算一步”。打算做大、上市的學生,雖然也有 50%左右,但其中絕大部分學生仍不透徹明了上市的過程及意義,更多的人只是抱一種希望或奢望。
“最佳時機”與“最適合行業”
可能是出于理論加實踐更合理的因素,80%的大學生認為工作幾年后是創業的最佳時機,13%的學生則認為在校創業是最適合的選擇。當被問及哪類行業最適合大學生創業時,服務業脫穎而出,占到31.7%,快速消費品和批發零售業跟隨其后,分別達到23.5%、22%,而能獲取最大利潤之一的 IT業卻只有 21%的學生選擇。
雖然兩個大學生心目中的之最,并不一定能夠起任何指導作用,但這一選擇也不是無中生有,空穴來風。行為與意識同步,這一結果與其說是反映了學生們的內心想法,不如說是他們未來創業的方向。
缺少啟動資金成為創業殺手
學生所不具備的,創業是一項社會活動,基于這個理論,此項數據也幾乎達到了三分之一。這也從反面提醒了我們,大時機充分、目的明確,軟性條件似乎都不成問題。但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社會經驗?對于獲得它的難易程度是否7%的正在創業人數量清楚地表明,光有這些還遠遠不夠,有清晰認識?資金真的有那么重要嗎?嚴格地說還不具決定性。是什么阻礙了更多的大學生前赴后繼地走向創業之路呢?“缺乏啟動資金”首當其沖,數據顯示,有 45.5%學生的創業夢為此擱淺,“資金匱乏”儼然已成為了大學生創業最為兇猛的攔路虎。而“缺少社會經驗”和“缺少企業運作及管理經驗”這兩個大學生創業先天不足問題緊隨其后,分列二三位,占到 24.8%和20%。我們不得不承認,除去極少能獲得第二與第三位選項資本的學生,前三位“一無所有”,但卻有著創業想法的學生占到了大多數。
同時,4%的學生表示,合伙人是當前自己最缺少的創業條件。也有 3.4%的學生覺得自己還未能達到創業的標準。
九成社會人不反對大學生創業
大學生創業是否是剃頭擔子一頭熱呢?社會對于大學生創業的想法有著怎樣的看法呢? 51job所做的“您眼中的大學生創業”調查,共收到 1535份有效樣本。我們從中看到大學生對創業的看法。
上文提到了,大學生對于自身創業的沖動占到了九點五成以上。而社會人對大學生創業是持何種態度呢?調查數據表明,大部分受訪者持支持觀點。其中認為大學生在創業上確實有一定優勢的占49%,將近一半。而有 42.6%的受訪者表示“不反對,不失為一條出路”。僅有 7.3%的受訪者堅決反對,認為風險太大。所以,前兩項數據疊加說明,起碼九成多的社會人不反對大學生創業,大學生創業的氛圍是傾向于鼓勵支持的。
眾人眼里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優勢及劣勢
俗話說,當局者迷而旁觀者清。九成多的受訪者不反對大學生創業,其中原因想必也能讓學生得以借鑒,看清自己。在三個大學生創業最明顯的優勢——“年齡”、“知識”、“政策鼓勵”中,年齡優勢被眾人推為是大學生在創業道路上最強有力的基石,有句廣告語“年輕無極限”就很好地詮釋了眾人的觀點。其次,“知識優勢”的比例占到了25.4%,這一選項的比例并不非常高也折射出了老百姓對如今大學教育質量的一絲懷疑。同時有 11.4%的受訪者表示,“政策優勢”是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優勢,有政策的傾斜與支持,比如貸款優惠、減免稅收、法律保護等,將成為大學生順利創業的一大保障。
事物的兩面性告訴我們,有優勢必有其劣勢。“大學生創業調查”表明,“資金”“社會經驗”“企業運作及管理經驗”,依次成為大學生自認的三個缺失。而同樣的選項,在社會人看來,他們的依次順序是否還是如此呢?從數據排行上看,似乎沒有變化。但仔細查看百分比就能發現,“資金”的比重明顯下降,只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而“社會經驗”的排序有所上升。占在社會人的立場可以發現,社會經驗概念雖然抽象,但他們已摸出些門道,而“社會經驗”恰恰是大同樣的問題也涉及到了這份調查問卷,結果眾人眼里最適合的創業領域和大學生自認為的創業領域有著很大出入。首先,IT行業占居榜首,達到30%,服務業居第二,占19.6%。快速消費品為12.3%。其后是娛樂 /體育 /休閑、貿易 /進出口、專業服務(咨詢、財會、檢測等)、批發零售、廣告 /公關等 5大行業,所占比例均在 5%上下。
可見,受到創業成功典型案例的影響,IT業被廣泛認為是如今最容易創業成功且收效最大的領域。但這與大學生們的想法有所偏差,比起科技含量高、技術革新快的 IT行業,更多的大學生寧愿在成本、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收效相對較快的批發零售和快速消費品行業中尋找機遇。

您會不會去大學生創業的公司就職?
如果某天在招聘網站或者報紙上看到這樣一條信息:“××公司現招聘 ××職位,公司屬于大學生創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正在找工作的你會不會動心呢?調查發現,40.5%的受訪者愿意在大學生創業的公司就職,有 16.8%的人選擇不會,其余更多的人選擇了“很難說清,視情況而定”,這也說明了多數人并不介意公司是否為大學生創業。換句話說,大學生創業的公司并不是人們選擇工作首先屏蔽的范圍,相反相當大部分的人對大學生創業還是持有信心的,這一點也與社會九成多的人不反對大學生創業相一致。
當然持鮮明觀點的“愿意或不愿意”者都有著自己的理由。在“用一句話簡單表述會或不會的理由”的回答中,持愿意觀點一方說:“因為可以共同開創事業,實現夢想,哪怕失敗也是一筆財富。 ”“因為公司有活力、有前景,也為了支持創業的人。我十分欣賞勇于創業的大學生。 ”“都是年輕人,共同拼搏!”……而持不愿意觀點的一方則認為:“對他們不是很有信心,大學生有點自以為是,專業知識或許有但缺少經驗和耐力。 ”“風險太大,可能會浪費時間。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