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喃方言、山泉叮咚、鳥鳴啾啾、嬰兒啼哭、風雪嗚咽、打鼾口技等都可以賣錢,想到這個賺錢點子的“奇人”名叫英波,他在安徽省合肥市經營一家聲音公司。不經意的一聲咳嗽就能賣人民幣 5元,而牢騷、吆喝聲的“身價”更高,最貴可以賣 30元。
賣方言月賺 4萬
1993年,27歲的英波大學畢業后在安徽省北方淮南市一家國有銀行上班,有著一份收入不菲、常人羨慕的工作。當時,168聲訊臺正在全國火爆流行,聲訊臺里所提供的各種各樣的聲音和特色服務,深深吸引著大家,爭打 168聲訊臺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時尚。
一次偶然的機會,英波從報紙上得知,僅僅 1993年上半年,168聲訊臺的收入就超過 10個億。而這些收入都是聲音的魅力所帶來的。原來聲音也是巨大的財富,可以用來賺錢,英波腦筋活,心里開始嘀咕,既然如此,自己為什么不嘗試一下用聲音賺錢呢?想到這里英波興奮不已。當時168聲訊臺正向全國征集各種地方方言,英波敏銳地意識到機會來了,他毅然辭掉了令人羨慕的工作,決定全身心地搜集地方方言,然后將其賣給聲訊臺。摔了金飯碗去做樁大家都沒聽說過的生意,親朋們無不認為英波瘋了,隨即來自家庭的責難也呼嘯洶涌而至,但英波毫不動搖。他最擔心的是從哪里找到這些地方方言。
商機永遠逃脫不了智者的眼睛。1993年 10月的一天,百無聊賴的英波到合肥一個朋友家去吃飯。恰巧那天是國慶長假,朋友剛考上上海交通大學的女兒也回到家中探親。席間,朋友的女兒興奮地講著大學里的各種新鮮趣事,她說:“我們班里的同學來自全國各地,好多人講的話,壓根就是外語我根本聽不懂。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就是這樣再普通不過的一句話讓困惑英波多日的難題終于找到了答案——到大學校園里去采集地方方言!那里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方言非常集中,而且采集非常方便!
說干就干,興奮不已的英波第二天便與各地生源最集中、全國著名的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取得聯系,在得到校方允許的情況下,英波在兩所校園里貼出通知,廣招方言代言人,條件是語言原汁原味越土越好,凡按要求完成方言錄制的,英波將以20元作為報酬。一時間,學校里的報名處廣播站人滿為患,前來要求錄制方言的人絡繹不絕。錄制的要求很簡單,就是用地道的方言讀出英波所指定的一句話或者一篇文章。
半個月時間,英波在大學里一共采集到 60多種全國各地的方言,之后,英波便馬不停蹄地進行篩選、灌制錄音帶。1993年 11月,英波將制作好的 60多種地方方言順利賣給了168聲訊臺,取名為《鄉音大全》,并成功注冊 168信息自動聲訊系統,聲訊臺從此項目中獲利 20萬元,英波分得 4萬元。
靈感來自生活
時尚的魅力是無窮的,誰抓住時尚,就等于抓住了年輕人的錢袋子。英波是一個特別愛思考和琢磨的人,他深諳這個道理。所以,他沒有小富即安,淺嘗輒止,他想:“既然地方方言的聲音能賣出錢,那么其他的聲音,如自然界的天籟之音和人體、器具等發出的獨特聲音,是不是也可以?”
于是,英波開始收集各種自然界的聲音,如風聲雨聲雷電聲等,就連天上飛機的聲音也不放過。有些聲音不太好錄,為了收集到沒有一絲雜質噪音的飛機聲,英波幾次與當地機場管理方交涉未果,對方出于安全考慮不讓英波靠近發動的飛機。英波經過幾天的思考,有了好主意:機場有噪音,要錄到藍天上飛行的飛機的完美聲音,可利用風箏做載體啊!于是,英波 10多次跑到機場 10多公里外的一處曠野上放風箏做實驗,最終買了個風箏裝上小型錄音筆,把風箏放到100多米的高空中,在飛機降落經過時錄下了最逼真最真切的聲音。
靈感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天他看電視晚會時,看到一位知名演員喜愛用嘴模仿各種各樣武器的聲音,而且特別逼真形象,讓觀眾們驚訝不已。這讓英波又來了靈感,何不搞一個電話武器庫?把各種武器的聲音都收入其中。說干就干,短短 4個月后,英波的《電話武器庫》正式成功注冊 168自動聲訊服務系統,《電話武器庫》里包含了世界上各種戰斗機、沖鋒槍、迫擊炮等的聲音,顧客只要根據提示付費,即可以聽到各種武器發出的真實聲音。而這項業務也給英波帶來了可觀的收入,英波曾用不足 100元的成本錄制到 J-8殲擊機的聲音,而將其聲音放入武器庫里,一年點擊的次數就達六七千次,收入近萬元。
“既然人的聲音、武器的聲音可以用來賺錢,那么動物的聲音一定也可以。 ”順著這個思路,英波決定采集大自然里各種動物的聲音。在隨后數年深入大自然叢林的考察中,他觀察到 5歲壯年公猴的尖叫聲,可以驅趕一種蟲害;鼠王的尖叫可以嚇跑眾多的老鼠;大漠中一匹老狼的凄厲呼叫可引來或驅散群狼;灰喜鵲的一串鳴叫會召集到全體雛雀……為了采集到這些聲音,英波像先人徐霞客一樣浪跡于山水間,他曾經跑到北京野生動物園去錄制娃娃魚的聲音,管理員聽了他的解釋后,先是覺得很詫異,后又覺得這樣做很稀奇很有意義,轉而很樂意地幫助他完成了錄制。目前英波的動物音庫已有上千種聲音,每天點擊收聽的人也非常多,不少動漫公司還主動要求購買他的動物聲音。
為了方便買賣,英波 1999年注冊設立了自己的網站,把全部聲音制成標本并加以分門別類為物種音庫、文化音庫、工業音庫,網友只要一登錄這家公司的網站即可發現這里是一個奇特的聲音世界。記者在這家公司的出售價格表中看到,像咳嗽、響指、掌聲、鐘音、風音、水音、雨音、火音、槍炮聲、風霜雨雪聲等,均售價人民幣 5元;而像動物、口技、牢騷、吆喝、武器、名人、元首等的聲音價格要6元,一些稀有動物由于聲音難錄,貴的要 30元。
打造世界“博音館”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168聲訊臺受到了嚴重的擠壓,業務不斷下滑,英波覺得如果不再創新,僅僅靠與聲訊臺合作,自己有一天必將面臨危機。時尚是風,時尚是電,時尚是泥鰍,誰抓住了時尚這個精靈,誰就擁有了財富。為此,他與手機鈴聲中間商合作,為他們提供各種鈴聲下載業務,并將原先單一錄制地方方言擴展到錄制鄉音散文、各種節日祝福語、鄉音吆喝大全。
聲音作為一種資源,一種信息,其史料價值、收藏價值、研究價值和應用價值都很大。為此,英波又開始收集一些名人的聲音。他曾去國家檔案館,尋找毛澤東等偉人的聲音,曾輾轉上萬里拜訪過一些名人的后代,從他們手中獲得不少珍貴的偉人原音。英波還從安徽的一名老新聞工作者手中,獲取了安徽省第一任省長的聲音,從居住在安徽肥西縣的臺灣首任巡府劉銘傳后代手中取得劉銘傳當年留下的聲音資料。而這些名人的聲音很快就被不少公司以高價購買或者租借。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接受中央電視臺《精彩中國》欄目記者采訪時語重心長地說:“安徽肥西的三河話,可是語言的活化石啊”。有關資料顯示,地球上每天都有好多種聲音正在永遠地消失。2001年,英波提出搶救并永久收藏世界上瀕臨滅絕的音種的呼聲,著手將自己的聲音標本編輯成為《中華音庫》,組建三大平臺,即音庫與聲音產權人的聲音收購平臺、聲音產權人間的聲音自由交易平臺和音庫與需求者間的聲音標本交易平臺。目前《中華音庫》已經采集到 32000多種聲音標本。
英波認為,《中華音庫》項目將聲音資源作為開發的戰略資源,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可用于聲音欣賞愛好者體驗與收藏;手機生產商及鈴聲下載供應;專業影視制作公司及廣告、動畫公司配音;機關、團體、企業單位文秘人員制作演示文稿配音;發聲玩具配音……
2006年,英波將音庫、聲音標本制造方法及網上聲交所模型完成,三個月后音品開始投放市場,采取邊采集、邊生產、邊上線、邊銷售的市場節奏,計劃一年內音本收藏到 30類 2萬種聲音,二年內收藏到 60類 10萬種聲音,三年內收藏到 100類 100萬種聲音。三年后在此海量音庫基礎上永續采集、生產、收藏,永無止境,打造百年老店,建造中國的“博音館”。一談到這個宏偉計劃,英波就非常激動。“目前全世界還沒有第二個人在做這樣的事情,是商人不能只顧賺錢還要注重社會效益,才能提升自己的品牌含金量。 ”安徽神州音業公司老板英波告訴記者,“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搶救世界遺產,因為全世界目前有 8900種語言、34000種方言,但現在正在以每月一種的速度消失。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對于聲音的重視遠遠不夠。”
在過去的 14年里,英波一頭栽進聲音的世界無法自拔,他為聲音而癡狂。英波目前已經用數百萬元在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注冊了自己的專業音業公司,現在的他有車有房,員工達到 10多人,身價超過上千萬。英波的成功,就在于他比別人多了一雙慧眼。其實,商機恰如春筍,每年都會冒出好多種來。如果你能搶先出手,那么下一個發“時尚財”的人就是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