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就業畢業生是每年 7月之后尚未找到工作而形成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的就業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因此,政府和社會要關注這個群體的發展態勢,通過營造寬松的就業環境、提供后續的就業服務、提升其就業競爭力等措施,來促進該群體的充分就業。
一、調查的基本概況
1.調查的目的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每年都有一批學生找不到工作,而成為未就業畢業生。而這些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的解決,直接關系到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切身利益。目前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這個群體的就業狀況和發展態勢。因此,本次調查希望通過對 2007屆未就業畢業生的狀況和需求的了解,來尋求解決他們就業問題的途徑和渠道,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建設性的參考意見。
2.調查研究的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了電話調查、對數據進行分析的方法。時間跨度:2007年7月至9月;對象:在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存檔的 2007屆北京生源的未就業畢業生 8307人,電話聯系的學生達到 6613人,占樣本總數的79.6%。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就業(實習)狀況良好2007年 7月以后,畢業生的檔案從學校轉到“中心”,從 7月至
9月,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在職的(分為已經就業或者正在實習兩類)的畢業生有 3849人,占58.2%。這表明,未就業畢業生從學校畢業后,沒有閑著,一是爭取直接就業,二是爭取先實習,后就業。這是非常可喜的一面。
2.選擇“繼續深造”的出路數據表明有 106人選擇“出國”,占 1.6%;473人實現“升學 ”,占7.15%。兩項合計 8.75%。未就業畢業生通過選擇 “繼續深造 ”作為自己的出路,主要目的是避開目前的就業競爭,通過繼續增強個人的就業競爭力,獲得未來的就業競爭優勢。
3.向“自由職業者”的轉變就業是給別人“打工”,做個“自由職業”者,則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人數不多,只有 29人,但是可以由此發現目前的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的轉變。
4.三成多畢業生未就業數據表明有2156人“待就業”,占32.6%。在這段時間,還是有相當部分的學生沒有找到工作。這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和服務重點 (見表1)。
5.需要政府提供服務調查表明,需要提供“雙選會”服務的占38%,這是需求最大的一項;其次為 “推薦 ”服務, “職業咨詢”服務和“技能培訓”服務,分別占29.4%、27%、11.7%(見表2)。這里,比較耐人尋味的是第四項“技能培訓”,只有少數畢業生才選擇這一項,這表明現在的畢業生不認為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欠缺,而實際情況表明,用人單位認為畢業生存在一定的能力欠缺。真正需要培訓的不應該只是現有的這些學生。
三、思考和建議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困難。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這里得到驗證,他認為“人有生存、安全、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滿足低層次的需要之后,才會追求更高一級的需求。 ”為了生存,大學生必須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來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并在此基礎上追求更高的目標。
同時,研究表明,依舊有三分之一的畢業生在短期內沒有找到工作。另外,58.2%的人數中尚有不少畢業生是在實習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實現就業。為此,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這部分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工作。
1.未就業畢業生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認清自己,找準定位。未就業畢業生通過對社會環境、個人狀況的了解和把握,尋求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求職擇業。目前,市場經濟逐步建立,人才流動日趨頻繁,未就業畢業生應盡快樹立主動競爭、服務基層、多渠道創業的新觀念,盡快成功就業。
(2)積極準備,提升“就業競爭力”。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進行的一項面向用人單位的畢業生就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最看重的三項素質依次是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團隊協作與敬業奉獻,選擇的比例分別是20.47%、19.29%和15.53%,隨后才是專業技術和外語水平,分別是 13.18%和11.06%。企業看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其中包括了學習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執行能力、組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在這些方面,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尚待提高。未就業畢業生應當爭取各種機會,充分利用學習和實習機會,鍛煉自己,發現自己的獨特才能,增強綜合實力,提升“就業競爭力”。
2.高校就業中心的工作國家規定,畢業生有兩年的免費存檔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繼續承擔起為未就業畢業生提供服務的責任。
(1)為未就業畢業生建立聯系數據庫名單,作為跟蹤服務的基礎數據。有時候,學生一離開學校,就“消失”了,這為高校為他們提供服務造成了困難。高校應當與未就業畢業生建立長期的聯絡關系,避免聯系不上學生本人。
(2)積極聯絡企業,開發企業的人才需求,并把需求信息提供給未就業畢業生。
(3)建立未就業畢業生服務崗,由專人對未就業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政策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解答、記錄和尋求解決方案。
(4)加強與未就業畢業生的有效溝通,未就業畢業生在社會“混”了一段時間后,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學校教育等方面開始有諸多的想法。高校應當不定期召開座談會,隨時掌握這些信息,并反饋給高校相關部門,以調整高校人才培養方向和專業內容,培養更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3.政府和社會的工作
(1)改善大學生就業環境,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性障礙。推動畢業生就業市場、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的相互貫通和信息共享,構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動的大環境。
(2)可以舉辦規模適中的未就業畢業生雙選會,提供“就業推薦”、“職業咨詢和指導”和“職業技能培訓”等服務,滿足未就業畢業生的多元化需求。盡可能地為未就業畢業生提供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創造就業機會的服務。
(作者單位: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