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作為我國的國粹之一,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無數醫家的檢驗與完善。然而到了現代,中醫中藥卻受到一些人的質疑和冷落。就連很多中醫大夫也感慨:在辨證準確的情況下,按古籍中湯藥的用量用藥卻很難收效,很多時候需要加大藥量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出現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古籍有誤?或者像某些人說的,中醫理論本身就不科學呢?當然不是,問題其實恰恰出在藥材身上。
現在,為了追求藥材產量的增長,有些藥材供應商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影響中藥材品質的一個關鍵因素——產地。而正是由于中藥材產地的不同,造成了藥效的差別。
什么是“道地藥材”
中藥的產地是影響藥物性能和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環境、氣候、溫度、水分、陽光等自然條件的不同,同一類的藥材在不同地區出產,其質量差異很大。古人經過長期使用、觀察和比較,認定某藥以某產地出產者為療效最佳的正品,稱為“道地藥材”(也稱“地道藥材”)。
由于具有很強的地域色彩,很多道地藥材,都會在其名稱前冠以產地,如浙貝母(產于浙江)、川芎(產于四川)、黨參(產于山西上黨)、建澤瀉(產于福建)、新會陳皮(產于廣東新會)等。
“道地”——好藥材的代名詞
道地藥材是品質優良、功效卓著的藥材的代名詞。從古到今,醫家一直推崇使用“道地藥材”。唐·《新修本草》曰:“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宋代的《本草衍義》序例中也有“凡用藥必須擇土地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的記載。而此種說法也得到了現代科技的認同。
現代研究人員通過對比研究發現,道地藥材在有效成分含量上明顯高于非道地藥材。大多數不同產地的同一種藥材,所含化學成分的種類大致相同,但各含量卻相差甚遠。
例如,產于河南焦作的道地藥材懷地黃,其有效成分梓醇含量為0.435%~0.811%,而廣東、山東、陜西等地所產含量僅為0.01%~0.06%。又如,河南封丘的道地藥材金銀花花蕾中有效成分總綠原酸含量多數在4 %~7.59 %,而幾個非道地產地的樣品總綠原酸含量都在3 %以下。
在藥效上,道地藥材也往往優于非道地藥材。例如:穿心蓮的道地產區在廣州,其抗菌作用就遠較福建、安徽產者為優;其他產地的黃芩雖然也有抑菌、抗炎、解熱與鎮靜的藥效,但作為道地藥材的河北圍場黃芩,在抗炎、解熱等方面的作用更為突出。
道地藥材不僅靠產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與藥材的生長年限、栽培技術、采收季節和產地加工有著密切關系。每一種道地藥材都有其獨特的栽培、采收及產地加工技術,這也是道地藥材形成的一個原因。
綜上所言,“道地藥材”是指質量好、療效高、得到中醫公認、且來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獨特的種植、采收、加工技術的名優正品藥材。使用原產地的道地藥材,在臨床上可達到量小而效宏的效果。這就是為什么古籍中的湯藥用藥量都非常小,而現在動輒用好幾倍的量才能達到治療效果的原因。
部分道地藥材的產區劃分
全國的道地藥材約有200種,例如著名的“四大懷藥”、“浙八味”、青海西寧的大黃、甘肅岷縣的當歸、四川江油縣的附子、重慶石柱的黃連、山東東阿的阿膠、云南的三七等,均以質量上乘而聞名中外。這里將全國部分道地藥材按照道地產區的劃分簡單介紹如下:
關藥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地區所產的道地藥材。如:人參、防風、細辛、五味子、刺五加、關黃柏、鹿茸、升麻、桔梗等。
北藥長城兩側及其以南的河北、山東、山西和內蒙古中部地區所產的道地藥材。如:北沙參、黨參、黃芪、黃芩、金銀花、山楂、知母、阿膠、遠志、板藍根、連翹等。
懷藥古指懷慶府,現泛指整個河南省盛產的道地藥材。如:懷地黃、懷牛膝、懷菊花、懷山藥、天花粉、金銀花、紅花、辛夷等。
浙藥浙江省所主產的道地藥材。如:浙貝母、浙玄參、杭麥冬、杭白芍、杭菊花、延胡索、山茱萸、梔子、白芷等。
川藥四川省以及重慶市境內主產的道地藥材。如:川貝母、川芎、黃連、川烏、川木通、麥冬、巴豆等。
廣藥廣東、廣西南部和海南等省區所產的道地藥材。如陳皮、何首烏、廣藿香、芡實、玉竹、金錢草、雞血藤、肉桂、穿心蓮等。
云藥云南省境內所主產的道地藥材,如:三七、云木香、云茯苓、兒茶等。
貴藥貴州省境內所主產的道地藥材,如天麻、黃精、杜仲、天冬、五倍子、朱砂等。
南藥長江以南、南嶺以北地區,包括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等省區所主產的道地藥材。如:益智仁、檳榔、砂仁、雄黃、薄荷、半夏、吳茱萸、南沙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