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勞損是指下腰部肌肉的慢性損傷而導致腰背肌慢性疼痛等癥候群,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動障礙。文獻報告80%以上的人一生中都有可能受到本病的困擾。腰肌勞損多為慢性,反復發作,影響工作和生活。其原因很多,但常與職業性慢性損傷和老年性退變有關。
慢性腰肌勞損一般病程較長,發病緩慢;癥狀較輕微,常感腰部酸脹不適,活動或勞累后加重,休息可減輕,可在勞損部位出現壓痛點。
值得注意的是,腰肌勞損中最常見的是腰背肌深筋膜損傷,這是因為腰背肌深筋膜是腰部的應力點和易損傷點。此病特征為腰痛,彎腰久后癥狀加重,直腰困難,自述有“斷腰感”。平臥可減輕,但臥久后又可出現腰痛,甚至因痛而影響睡眠。患者常訴天亮前痛,活動或改變體位可緩解疼痛。本病無雙下肢痛、無持續性痛、無坐骨神經痛等表現。
腰肌勞損在治療上多采用非手術療法,包括去除致病因素,糾正不正確的工作習慣和體位等;傳統治療常采用臥床休息,一般為3~4周。近幾年來,采用紅外熱像診斷與微創治療相結合的新技術,在正確診斷的基礎上,選用小針刀、藥刀、粗銀針、神經阻滯等方法精確治療致痛點,其治療效果是比較滿意的。
除上述治療外,改變生活中不良姿勢習慣,堅持腰背鍛練,使腰背部肌肉的肌力、彈性、穩定性恢復正常,往往可從根本上防止腰肌勞損的復發。
一般的腰肌勞損通過正確診斷、合理治療、積極鍛練腰肌后均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復,無礙大局。但應提醒的是,很多腰背痛往往是其他嚴重疾病如腹部臟器或腹后壁腫瘤、腰椎間盤退變或突出、下胸椎病變等的常見癥狀,若誤認為是普通的腰肌勞損而耽誤診治,其嚴重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凡出現腰痛伴以下任一點者,必須盡快到醫院診治,以免誤了大事:
1.腰痛治療一個月以上,效果欠佳者;
2.腰痛伴下肢痛者;
3.晚間腰痛加重者;
4.持續性腰痛者;
5.靜止休息時腰部痛甚者;
6.活動痛,轉身痛,明顯功能障礙者;
7.腰痛伴食欲不振、口干而苦,大小便不正常者;
8.腰部痛脹伴白帶不正常者。
編輯/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