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2點多,我準備離開診室去吃午飯,突然聽見有人叫我,“瞿教授,瞿教授,請等一下。”我一看,是一位60多歲的老人,便把他請進了診室。
“對不起,耽誤您下班了,我實在是太著急了。”老人氣喘吁吁地說。
“您別著急,坐下來慢慢說,您哪里不舒服?”我問他。
“不是我的問題,是我老伴。”他頓了頓,“老伴害怕查出‘絕癥’,所以不愿意來這邊醫(yī)院接受診治。我只好把她在當?shù)蒯t(yī)院的檢查單帶來請您看看,看還能不能治。”他邊說邊掏出一疊檢查單。
我邊看檢查單邊詢問,得知老人的老伴因乏力、精神差、小腿發(fā)脹半年去當?shù)蒯t(yī)院檢查。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血漿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明顯倒置(0.63),肝纖維四項指標中除層黏蛋白(LN)正常外其他三項均增高,尤以Ⅳ型膠原(Ⅳ-C)明顯升高,達456.02毫克(正常最高值為90.5毫克),蛋白尿中γ球蛋白37.2%(正常最高值為18.8%),B超及CT檢查肝臟見多發(fā)性囊腫,但未見結節(jié)增生及門靜脈增寬等表現(xiàn)。
我告訴老人:“您別太著急,您老伴的肝臟尚處于纖維化形成階段,而未發(fā)展到肝硬化的階段,故當?shù)蒯t(yī)生考慮為肝硬化前期。”
“那里的醫(yī)生跟我說,這個診斷不是很肯定,讓我們上大醫(yī)院再進行檢查。這是為何?”老人說。
“確實,現(xiàn)在對肝硬化的早期診斷還是有難度的。因為至今為止,醫(yī)學界尚缺少非創(chuàng)傷性的特異性檢查手段。即便是對肝纖維化的診斷也還是從病史、臨床表現(xiàn)、組織病理學、體液中肝纖維化標志物和影像學檢查等綜合分析判斷才行,這里又以肝組織學檢查尤為重要。由于這是創(chuàng)傷性檢查,一般不太容易為患者接受,也增加了對早期肝硬化診斷的難度。但為了能明確對您老伴的診斷,我建議她做一次肝組織學檢查。”
“檢查結果若不是肝硬化,可否不吃藥?”老人問。
“不管是早期肝硬化,還是明顯肝纖維化,都應該采用抗纖維化治療。”我告訴他,“可口服扶正化瘀膠囊,每次1.5克,每日3次。據(jù)文獻介紹,該藥對肝纖維化的總有效率為74%,纖維化明顯逆轉率達52%以上,對肝功能改善的總有效率為74.1%。當然,在抗肝纖維化的治療中,祛除病因尤為關鍵,也就是說,要查出肝病的病原并及時終止,才能獲得顯著療效。因而要排查病因。”
“那我老伴會是哪種病因呢?”
“根據(jù)您老伴的病史分析,她無明確的肝炎病史,無血吸蟲感染史,不飲酒,也沒有長期服用對肝臟損害的藥物。B超及CT檢查未見脂肪肝等病變。要究其病因恐怕還得從最常見的慢性乙型肝炎考慮。建議您老伴到醫(yī)院來做個檢查,我們方可作出最后的診斷。您要對她說,她這個病不是‘絕癥’,認真接受治療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
看著老人放心離去的背影,我不禁感嘆:希望他的老伴能早日就診,早日康復。
編輯/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