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退休前是一名公務員,工作一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退休后,老李也閑不住,想趁自己身體還好,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力所能及的事,既可打發退休之后的大把時間,又可以再為國家做點貢獻。于是,老李不僅擔任了社區活動中心的主任,還在市里的老年大學當上了兼職教師,整天忙里忙外,倒也別有一番樂趣。
然而,生活卻跟老李開了一個玩笑。有一天,老李在下樓梯時摔了一跤,經醫生診斷為股骨粉碎性骨折,要在家里躺上三個月到半年才能基本恢復,而且即便恢復了也可能會留下行動不便的后遺癥。這件事對老李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因為這意味著他之前的許多計劃都不可能實現了,而且今后在生活上也可能需要依賴家人照顧。這之后,老李逐漸變得不愛說話,即使說話也常常說些“我沒用了,活著還有什么意思”的話語;笑容也少了,做什么事都無精打采;還常常莫名其妙地沖著周圍的人大發雷霆,就連他平時最疼愛的小孫子也不能逗他開心。看著老李日益消沉,家里人都憂心忡忡。
類似老李這種情況的老年朋友還有不少,那要怎么做,才能令這部分老年人走出焦慮和苦悶的心境,充實而快樂地度過生命的最后一段時光,盡量不留下遺憾呢?
首先,老人自身應調節好心態步入老年之后,老年人本身應有意識地主動了解一些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識,對自己生理、心理機能的退縮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接受自己已經走入生命的最后一個階段的事實。對于身體不好的老人,更應該注意這一點。老人在平時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不可為逞強而拿自己的身體去冒險,要明白即便是青壯年,也有可能因為一些意外事故而受傷、生病。
另外,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不能逃避的客觀事實,不必覺得自己“很沒用,很命苦”,其實誰都一樣。因此,在生病時,應該用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這樣不僅有助于身體的康復,也有助于家庭氣氛的和諧。
其次,親人應安慰和支持親人要理解老人們在這一階段的心理變化,不僅僅在生活上要提供良好的照顧,更要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在老年人因某些原因心情失落、抑郁時,親人應及時給予恰當的安慰和鼓勵。
生活中,讓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要覺得盡孝就是事事代勞,這樣只會加重老人的無力感。盡量多創造一些機會使老人的才能得到發揮,讓老人覺得自己是重要的,可以在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過一個充實而快樂的晚年。
編輯/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