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說明
中國基金業10年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截至2007年11月16日,我國基金公司數量已達60家左右,共管理開放式基金323只,封閉式基金38只,基金總規模已超過3萬億元,占滬深兩市A股流通市值比例高達35%。
調查主旨
基金投資者對基金公司品牌價值的認可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國基金業的發展水平,及其不同基金公司的綜合實力和行業地位,可為現有和潛在基金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提供參考,對監管層、基金公司和基金投資者也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為使本次調查充分發揮其上述功用,本刊隆重發布“2007中國最受青睞的基金公司排行榜”,同時對上榜的代表性基金公司進行深度訪談,力圖呈現出上榜基金公司的投資價值和成功秘訣。
調查要義
對基金公司品牌價值最具評判力的不是專家,不是其他第三方機構,而是基金投資者。投資者認同與否,是決定品牌價值的關鍵,即使這種態度并沒有反映基金公司對基金產品、服務設計與努力的初衷。有鑒于此,本次調查完全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不苛求對基金產品本身技術評判的專業性,但要求調查過程的嚴謹性。
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采取簡單隨機抽樣方式,樣本框為《大眾理財顧問》雜志的所有讀者。信息搜集采取單一的問卷調查方法, 沒有采用網絡、電話等形式。這種純書面的信息搜集方式保證了結論的相對客觀與公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被調查者的隨意性。
調查內容
調查問卷包括被調查者特征、對基金公司的價值認可、對基金公司和產品的態度(該部分將在正式報告重點分析)3大部分,目的是讓投資者了解2007年度最受青睞的基金公司品牌,也為基金公司了解投資者特征和市場推廣提供參考意見。
反饋情況
2007年8月1日-11月30日,雜志社共收到有效反饋問卷11340份,說明廣大投資者對本次調查的話題始終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
在11340份有效問卷中,已經投資基金的投資者共8180位,占比72.13%;尚未投資基金的投資者共3160位,占比27.87%。
樣本設置
考慮到尚未投資基金的投資者對基金公司的品牌價值認識不深,在回答購買基金的有關問題時可信度低,本文在計算各項指標時,區分了兩個樣本:一是總樣本,由所有11340份問卷構成;二是子樣本,由回答“已經投資過基金”的8180份問卷構成。兩個樣本分別用于計算不同的指標,其適用范圍見表1。
2007中國最受青睞的基金公司排行
本調查以“價值度”指標評定最具價值的基金公司,其定義如下:
某基金公司的價值度=該公司受認可的問卷數/子樣本數
從分析的結果(見表2)看,華夏基金公司“價值度”高達35.70%,在品牌認可度上遙遙領先。上投摩根表現不俗,“價值度”為20.90%,位居第二。易方達、南方、廣發、博時、華安等老牌基金公司“價值度”為10%-20%,可謂寶刀不老。嘉實進入前10在預料之中。而中郵創業成立一年有余便進入前10,則屬難能可貴。建信基金則借助其銀行系背景和穩健的業績,位居第10。
除從綜合價值評判外,本次調查還從成長性、團隊管理、服務和投資者教育等4項個別性指標,考察了投資者對基金公司的認可情況,分析結果見表3-6。結果表明,一批基金公司在分項指標上做得有聲有色,因得到投資者的認同而脫穎而出。如國投瑞銀基金,在2007年推出了中國首只分級創新封閉式基金。為基金行業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2007年異軍突起,旗下3只偏股型基金均業績出眾,體現了卓越的團隊投資管理能力,作為一家后起的中小基金公司,華商基金上至總經理、下至前臺服務員齊心協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基金行業站穩了腳跟,頗值得嘉許,招商基金在網上交易、售后服務上屢出新招;匯豐晉信基金則以李選進總經理的“滑雪板理論”為指導,在投資者教育領域不遺余力、業績明顯,堪為行業表率,
最具價值的10大基金公司在這些方面均表現出色,已通過綜合排行予以肯定,故在分項考察時排除在外。
投資者偏好
本次調查也從“了解程度”、“信息途徑”、“知識需求”、“投資比重”、“購買原因”等方面,對投資者的基金知識認知程度和投資行為特征進行了反映,供相關基金公司和投資者參考。
其中,每個選項的占比=選擇該選項的問卷數÷所選樣本(總樣本或子樣本)
了解程度
調查顯示(見圖1),對基金投資“基本了解”甚至“很了解”的投資者占據了總數的72.6%。說明和2006年以前眾多居民還不知基金為何物相比,大眾的基金理財知識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基金日益成為大眾理財的工具。這一提升除借助于資本市場的賺錢效應外,眾多基金公司的投資者教育投入亦功不可沒。
不過,對基金投資“很了解”的投資者僅占9.5%,而“不了解”的投資者仍占25.5%,說明中國基金理財人群的成熟度仍有待提升,教育還未成功,基金公司仍需努力。
信息途徑
調查顯示(見圖2),報紙、網絡、銀行為投資者獲取基金信息最重要的3大來源,占比均在40%以上,這從側面說明了投資者對基金信息的時效性和易獲得性需求很高。而電視、電臺占比均在30%以下。應該說出乎很多人的預料。電視媒體并沒有表現出相對平面媒體的優勢,甚至居于劣勢,原因可能在于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很多人無法為之支付時間。
知識需求
調查顯示(見圖3),投資者對有關基金投資的“實用方法”的需求很高,占比高達65.08%,說明投資者的知識需求正在由簡單的信息獲取向更為高級的投資判斷過渡。“基礎知識”和“產品介紹”分居二三席,占比均在44%左右,說明這些側重基礎性和普及性的知識,依然是中國尚未完全成熟的基金投資者所必需的。投資者在知識需求上所體現出的這些傾向性,尤其值得基金公司在實施投資者教育時予以關注。
投資比重
調查顯示(見圖4),投資者并沒有將絕大多數可支配資金投資基金,基金投資比重在50%以上者僅占13.49%,在10%-50%者占了將近90%,這和成熟市場基金占全部資金50%的平均投資比重有一定差距。
這一現象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中國投資者對基金投資的了解尚未達到應有的程度,增加投資比重,需要一個與加深了解相伴隨的過程,二是和西方投資者相比,很多中國投資者的理財觀念仍趨保守,更愿意將資金放人債券、儲蓄等自己較為了解和熟悉的領域。
購買原因
調查顯示(見圖5),因為“回報高”而選擇投資基金的投資者占了47%,遠高于其他因素,這說明收益仍是吸引投資者購買基金的重中之重。“風險低”占比30.25%,占據了次席,說明投資基金較直接投資股市風險低的特征為投資者所認同。“回報高”、“風險低”占據前兩席,說明中國投資者將收益風險特征作為選擇理財產品的最重要依據,體現了不斷成熟的一面。
“贖回方便”、“購買方便”和“門檻低”占比均在20%以上,說明基金產品的重要生存價值仍在于其大眾性和購買上的便利性,基金公司在設計產品時切不可忽視這些方面。
關注因素
調查顯示(見圖6),投資者對基金公司品牌的關注度,第一次超過了對基金產品本身的關注度。這說明投資者的決策日趨成熟,也表明中國基金業正逐步進入高層次的品牌競爭階段,大型基金公司在品牌塑造上的艱辛勞動獲得了回報。對基金經理人的關注占比僅為8.44%,并未出現坊間流傳的明星基金經理“追星”現象,這既可能與基金公司強調基金公司品牌、淡化基金經理作用的制度建設和宣傳不無關系,也與中國基金經理群體本身尚不成熟、業績可持續性不強等因素有關。
選擇基金公司,比選擇基金更重要,也印證了本次調查目標選擇的科學性。
基金偏好
圖7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對投資基金類型的偏好上,偏股型基金如預期的那樣受到人們追捧,偏好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者占比分別達到82.89%和61.61%。而債券型、保本基金、貨幣基金與前兩者相比差了很大一個檔次,而投資者對后3種基金的偏好幾乎無差異,這最可能與兩個陣營預期收益的巨大差距有關。這一偏好值得基金公司在設計產品線時好好關注。
如圖8所示,在傾向投資新基金還是老基金的問題上。投資者的整體認知顯然是在趨于理性,狂熱追捧新基金的表象看來不一定是事實,而老基金可能由于其業績的可參考性而獲得了投資者的更多關注,占比達到了53.18%。
與之相一致的是,在購買高凈值基金還是低凈值基金的問題上,認為基金凈值高低與投資關系不大者占比高達43.77%(見圖9),說明基金業一度為之頭痛的“恐高癥”可能已不再是事實。基金公司對旗下基金的拆分、復制等持續營銷的效果,可能需要重新衡量。
基金公司偏好
圖10表明,在是偏好中資基金公司還是合資基金公司的問題上,投資者整體日趨理性,認為這與投資傾向沒有直接關系者占比高達45.11%,攻破了不久前市場上流傳的投資者對合資公司比中資公司更認可的言論,投資者的邏輯顯然是,不管是合資公司還是中資公司,能夠實現資產穩健快速增值的就是好公司。
被調查者特征
作為本次調查的補充說明材料,參與本次活動的被調查者特征(即總樣本特征)分析如下。
性別分布
如圖11所示,樣本中的男性被調查者占比為53.87%,女性被調查者為占比46.13%。從積極參與調查的角度看,男性和女性消費者均對基金表現出大致同等強度的偏好,男性甚至略高于女性。
年齡分布
如圖12所示,20歲以下年齡段的被調查者占比僅為0.86%,明顯偏低,樣本在其余4個年齡段的分布大致平均,都在20%以上,其中傳統意義上的老年投資者(50歲以上)占比達26.67%。
這部分人群占到總體樣本的59.18%。這一收入段人群可能是基金投資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