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推出投連產品的保險公司由2006年的6家增長到20多家,投連險的保費收入同比增長約500%。投連險(投資型保險)得到保險公司重視,受到投資者追捧,但繁榮背后,消費者一定要冷靜對待,審慎投資。
產品越熱越要冷處理
投連險銷售火爆,與資本市場行情高漲的關系密切,同時也要看到,與保險公司的推銷力度大也是分不開的。
在任何市場上,商家推銷越賣力,消費者買得越多。但作為消費者,我們要認清商家之所以賣力銷售,是因為利益的推動——它能獲得的利潤大。保險業也一樣,一方面企業不得不以市場為導向,很多壽險公司開始做投資型產品,因為投資型產品可以迅速膨脹保費規模,使公司迅速獲得資本市場上的收益;另一方面,部分業務員為了傭金、獎勵,會拼命向客戶推銷投連險,夸大產品收益,只講專家理財不講投資風險。
對待所有被炒得很熱的產品一定要理性。要看自己是否需要,是否為了保障而買保險;不要人云亦云,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比如收益從何而來,風險在何處;如果自己知識不夠,最好要選擇專業的銷售渠道、通過專業的理財顧問來購買。功課做足了,看明白了,再掏錢。
不適合中低收入人群
很多中高收入人群,不習慣自己操作,通過買投連險,可以獲得專家理財,還可以配置資產分散投資風險。我帶學生做過調查,買瑞泰保險公司投連險的客戶,收入都較高,大部分人是秉承“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理念,通過投連險來配置資產,單獨買投連險的人很少。如果是這樣,他們買投連險是適合的。
但在投資者中,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收入較低、資產數量也少、缺乏專業的投資理財知識技能,但他們對財富同樣有著憧憬。看到投連險收益好,甚至有的產品年收益率達到100%以上,他們動心了,在某些保險業務員的宣傳鼓動甚至是誤導下,一窩蜂地去購買。這是最可怕的。2001~2002年第一代投連險的“退保風波”,便是最好的前車之鑒。有的時候產品沒有錯,但“不適合賣投連險的人,把投連險賣給了不適合買投連險的人”也能釀成大錯。
要認清這一點:投連險主要是給中高端人群或者對資本市場有清醒認識的人群設計的,低收入人群或者不熟悉資本市場的人購買時一定要慎之又慎。一方面,投資要達到一定的量才有意義,才能形成規模效應,就像買股票,買1股是沒意義的;另一方面,投連險風險大,低端人群的財務承受能力低,發生波動時,高收入人群賬面虧損1萬元不算什么,而低收入人群卻很難承受;專業知識的匱乏,會讓這些投資者成為受損失最大的人,如同股市上最容易被清洗的是錢不多、知識不多的散戶一樣。這也是2007年投連險在外資保險公司賣得最好的原因,比如聯泰大都會人壽、瑞泰人壽,因為他們的客戶定位在中高端,而且選擇通過銀行貴賓理財中心、專業的財務顧問公司來銷售。
產品買簡單的
盈利性企業會把產品包裝得盡量漂亮,靠多功能、多賣點吸引消費者。比如能拍照的手機,雖然拍照功能并不見得實用,但很多人仍然被吸引,為這個不實用的功能花更貴的價錢。
保險也是商品,也適用同樣的道理。買保險時,最好買簡單的產品,因為復雜性也帶來了風險性。有些人以為投資+保障=雙贏,既有了保障又有投資,但產品越復雜,復合的功能越多,失敗的可能性越大,失敗的結果可能越慘。如果趕上大熊市,投連險投資縮水不說,對比買保障型產品付出的成本,你獲得同樣保障的成本相對增加了;而且有些投連險產品的保障額度與投資賬戶的現金價值掛鉤,如果投資失敗,保障也會隨之降低,最終導致“雙敗”的結果出現。
術業有專攻,選擇保險公司,應該主要是選擇保險保障產品,如果選擇理財產品,可以買基金、國債、股票等。保險產品和投資產品應該是分開的,復合型的產品未必適合。
終還保險的保障本質
有些人買保險,看重投資功能多過保障功能,像“買保險不出事兒就賠了”這些想法都是非常錯誤的。保險不是幫人們發財的產品,如果想發財,盡可以選擇儲蓄、國債、基金。保險是可以使我們已經得到的利益得到保全、讓我們在發生事故時得到補償的產品。保險以保障為主/投資理財為輔,是我們在選擇保險產品過程中不能本末倒置的關鍵點。
許多人的第一張保單買了投連險或者是其他投資型產品,這是大錯特錯的。包括投連險在內的投資型保險都是舶來品,在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地銷售很好,但在保險業發達國家的成功不代表放到我國也能完全復制。要看到我國的資本市場、人們的保障理念還不夠成熟,更要看到國外買投連險的人,之前已經買過了保障型保險,是在保障充足的前提下進行投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