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我到溫州日報報業集團調研。到達的當天,他們的手機報用戶突破了32萬戶,其中22萬戶在試用,10萬戶已正式交錢訂閱。
為何有這么大的吸引力?一個重要原因是內容的再造,形成有別于報紙的個性。報紙早上出,他們有一個上午版的手機報,下午又根據新發生的新聞出下午版。更為重要的是,還有隨時上去的突發新聞版,我把它稱為即時版。這就及時滿足了讀者對信息的需求。
由此,我想到傳統媒體融合到新媒體之后,價值的提升:擺脫簡單的復制,實現內容的再造。
報紙等傳統媒體受到新興媒體的激烈挑戰,過去幾年一直都在嘗試著利用新的傳播技術,通過與新興媒體的整合和互動來提升自身的價值。報紙最初對網絡等新媒體的態度是參與,因為擔心被替代就搞起了網站,從報業內開了一個與網絡對接的端口。這時的報業網站,是報紙下面的附設機構,采編人員并不認為它對報紙盈利有任何作用。隨著一些門戶網站的崛起,報業自辦網絡生存能力日益顯得薄弱,報業就開始簡單地利用起外部的強勢新興媒體增強影響力。比如《溫州日報》的海外讀者買不到報紙但能在網上讀到文章,他們記住的往往不是哪個網站而是《溫州日報》本身。這對報紙品牌影響力的貢獻,是傳統的發行手段達不到、創造不來的。事實上所有的報業集團和知名的報刊社,都已經擁有自己的網站,有的還辦起手機報,努力探索報業新聞信息移動傳播的最有效方式。
但是,從利用到運用、從參與到掌握,都需要一個過程。作為報業要真正贏得媒體競爭優勢,報業就要把核心業務從版面的制作、報紙的出版,提升到適時、互動、個性化的新聞和相關信息內容的創造上來。報業如果把核心業務放到新聞內容和新聞相關信息的創造上,那么網絡和移動傳播就不是報紙的替代品,而是新聞傳播價值鏈的下游。針對同一新聞事件做出不同形式、不同側重點的內容,就是內容創造。搶在報紙前面,對突發事件不斷的追蹤報道,也是內容再造。如果給網絡和手機報提供的內容,都是在報紙上已經采用的新聞信息,這些內容是否完全適合網絡和手機上傳播,只有觀眾、網民和手機用戶才知道。我個人認為,沒有專業創造的內容,是沒有競爭力的。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手機報的競爭力的提升,正是與下午版和即時版的內容再造有關。
網絡和手機傳播,要有別于報紙的內容創造,就要進行報道業務流程再造,改革原來采訪寫稿的習慣,現場發稿、滾動發稿是報業記者必須具備的生存技巧。而報業要獲得內容創造的優勢,就必須構建統一的新聞信息數字化處理平臺,將優勢的內容資源進行整合,將原來僅供報紙版面的新聞內容編輯延伸成為多種傳播形態的新聞產品。這個平臺國外有的叫“超級編輯部”,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新聞數碼港”。從報紙的采編、出版機構轉變為專業的新聞和相關信息內容的提供機構,我們就不再單純為報紙的版面而采集、編制新聞信息。報業傳媒功能的擴大,將發揮其除了能更好滿足自己的需要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之外,還能為別的網絡和移動傳播等提供更多、更豐富的新聞內容,在討價還價中獲得更高的回報。
(作者系廣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