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3月份以來,陜西、青海兩省的各家媒體大張旗鼓地宣傳了杰出青年志愿者熊寧的先進事跡,在省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個典型的推出在宣傳報道方式上是一種創新,為豐富和發展典型報道的理論與實踐提供了一個范例。為了探求宣傳報道熊寧事跡的當代意義,提高典型宣傳的水平,在回顧和總結前一段宣傳報道熊寧事跡的基礎上把熊寧的宣傳報道進一步引向深入,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陜西省出版物審讀中心、今傳媒雜志社、陜西省傳播學會于4月28日聯合舉辦了“熊寧事跡報道與典型宣傳”研討會,來自省內新聞媒體、多家院校約50多位編輯記者和新聞學者參加了座談會,這里摘要刊登部分與會人員的發言。
“熊寧典型報道現象”值得關注
薛耀晗(陜西省出版物審讀中心主任)
3月以來,陜西、青海兩省的都市媒體、主流媒體,運用各種體裁,集中報道了愛心天使熊寧的事跡,使熊寧報道形成了熱點、焦點,甚至可以說達到了沸點,并引起中央媒體的關注和互動報道。
熊寧是西安最美的女孩,是三秦大地上成長起來的當代青年的新偶像。我們陜西的媒體在發現、發掘和報道熊寧這個時代典型方面,表現出高度的自覺、高亢的聲音、高強的頻率、高超的藝術。可以將其稱之為“熊寧典型報道現象”。
今天,由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陜西省出版物審讀中心、今傳媒雜志社和陜西省傳播學會聯合舉辦的“熊寧事跡報道與典型宣傳”研討會,主題鮮明,意義深遠。我衷心希望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傳媒工作者積極參加研討,發表真知灼見,通過對“熊寧典型報道現象”的解讀,探求宣傳熊寧事跡的時代意義,總結媒體如何進行典型報道、提高典型報道水平的經驗,使本次研討會取得豐碩成果,進一步把熊寧的典型報道引向深入。
著力挖掘熊寧精神的內涵
杜耀峰(陜西日報社社長、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
典型人物是時代精神的載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旗幟。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必須符合新聞傳播的規律,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剔除噪音,挖掘典型人物的內涵。對熊寧這樣一個人今天我們研究關于進一步深入報道她的方式、方針,媒體一定要冷靜思考,我們尊重她什么?這么多人說她的好話,談她的事跡,論她的精神,她的精神內涵到底是什么?我個人認為,本次熊寧事跡報道集中凸顯了這個典型人物身上的4個特點讓人感動:
首先是她的集體主義精神。我們現在搞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特別需要這種精神,需要大家互相幫助、互相依靠、互相尊重,這是我們民族生存的優勢,是人們心中的一個共鳴點。找準了這個點,就能撥動廣大受眾的心弦。
第二是悲憫情懷。熊寧身上的悲憫情懷,是人類身上特有的一種情懷。她心里有那種悲憫的情懷、情愫的寄托,這是促使她深入條件艱苦的藏區,做出不平凡事跡的驅動力之一。
還有就是實踐真愛。愛到底是什么?是奉獻、是給予,絕不是索取、絕不是等價交換、絕不是功利。愛的歸宿只有一個,就是奉獻的理想追求。熊寧在這里找到了愛的歸宿。
再就是自我價值實現。80后、90后的青年人都追求自我實現,實現什么?怎樣實現?熊寧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挖掘熊寧事跡、報道熊寧,就是要不斷用這樣一個典范去折射我們當代人身上的一些弊端、我們前進中一些不協調的步履。熊寧的事跡是平凡的,而它的價值是永恒的。
熊寧事跡報道為進一步探討典型宣傳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楊立川(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典型宣傳是人類社會運行發展過程中,維系和強化有關價值觀、行為規范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機制。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來看,通過這樣一種典型宣傳或者典型教育的機制,塑造了大批的典型形象。以我們中國歷史上人們特別崇尚的兩種價值觀——忠和孝為例,在忠這一方面,有屈原、蘇武、岳飛、關羽等。在孝這一方面,有二十四孝等等。這些典型的出現在價值觀的形成規范方面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報道理論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報理論的一部分,在它形成和發展的半個多世紀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同時學界和業界也感到,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典型宣傳規律。如果把典型報道放在人類典型教育這個大的框架中去思考,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去研究在人們的典型宣傳或者說典型教育這樣一種機制中,它究竟處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典型報道與人類的典型教育相比較,它的共性在哪里,個性又在哪里?如何進一步發展典型報道理論和實踐,這次熊寧事跡報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這是我們身邊一個有特殊性的典型。
熊寧事跡報道的當代意義
韓 雋(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熊寧是80后的青春典型,是新女性美的典型,其事跡報道對社會和新聞媒體改進人物典型報道有諸多啟示:熊寧在時代轉型期人們的價值觀念多元沖突中,帶動了潛藏在眾人心底的高尚善良的情感回歸。她平凡而神奇的行為舉動,給身邊和遠方需要幫助的人們帶去的精神和物質的支持,也有力地激活了現代化情境中人們的悲憫情懷。
熊寧事跡報道也與以往的典型報道不同:
一是行進式的即時報道探索了典型報道新樣式。連續的報道由偶然突發事件而起,動態報道尤其是傳統的消息體裁在事件傳播中不斷擴大新的信息,依靠對事件的追蹤連續報道,不斷發現發掘、提煉提升人物身上最寶貴的精神元素深度。各個媒體滾動報道中逐漸形成合力,強時效性增強了媒體傳播的聯動效應,新聞典型報道發布因而有了文學的張力。
二是自下而上的滲透報道豐富了典型報道新思路。大凡以往典型事跡宣傳,多為自上而下的指導、主張、推廣,以重要性見長,而熊寧事跡報道線索來自民間,追思來自民間和媒體的呼應,于是多了新穎,多了親切,多了成倍的視覺化元素。
三是各個媒體的互動融合擴展了典型報道新模式。各個媒體在一月以內的強量強力強效傳播,尤其是網絡媒體的加入使得報道呈現出許多新樣態。
熊寧事跡報道是典型宣傳方式的一種創新
齊樹華(西安日報社新聞研究室主任)
以前的典型報道,一般情況下是由一個主流大報率先推出,像陜西的重大典型由《陜西日報》,西安市的地方典型由《西安日報》,全國性典型往往是新華社發通稿,或《人民日報》、中央臺把他作為重點推出。不管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焦裕祿還是后來宣傳的一些典型,直到現在為止,都需要很長時間。往往是發現一個典型之后派出報道組,下去蹲點,有時候是一個禮拜,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挖掘、提煉,然后重磅推出。這是過去通常報道典型的做法。
這次關于熊寧的典型報道就帶有很鮮明的由下而上的特色,是都市報先做起來的,而且都市報在開始做的時候只是按照都市報的新聞運作規律,就是在第一時間先報道。概括起來就是在報道中發現,在發現中挖掘,在挖掘中提煉??梢哉f是在不斷的報道中來完善這個典型的,對傳統的典型宣傳報道方式而言是一種創新。它創造了一個新路子,就是都市類報紙怎樣在事件進程中間去發現、挖掘、提煉真正能夠感動人、影響人、激勵人的這種社會典型。
細節決定采訪的成敗
閻曉鴻(三秦都市報社深度報道部主任)
從3月13日到現在,中央到省內媒體都高密度集中地報道了熊寧的事跡。這個默默無聞的女孩,在雪域奔走了四次為藏族老百姓做了大量善事、好事,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她的事跡感動了大家,同時也感動了全中國。作為最早參與熊寧報道的《三秦都市報》,作為指揮一線記者采訪、甚至深入藏區采訪的記者之一,我覺得在這一報道暫時告一段落的時候,能坐下來討論這個問題,做一些思考、整理一下思路,是很有必要的。我想談這樣幾點感受:首先,典型報道對都市報來說要注重一個原則——報道快速、準確。剛才《西安晚報》齊樹華老師談到這次關于熊寧的報道是在報道中發現,在發現中挖掘。我再補充一點,在挖掘中升華,在升華中提煉,可能效果會更好。二是貼近。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決定了整個報道的思路,細節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整個采訪的成功與否。我們在采訪熊寧事跡中,深入到了熊寧支學的藏區,同當地農民了解熊寧,尋找細節,其中有很多感人的細節和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地一個老媽媽用自己積累多年的錢專門請來“大師”為熊寧的靈魂超度。還有許多當地人,他們紛紛拿出錢來要求我們把這些錢一定要送到熊寧家人手中,表示一種安慰之情。
熊寧是一位時尚的大學生,她的時尚和別人不一樣,熊寧快30歲了,夫妻倆不要孩子,卻在藏區領養一位10歲的小孩。我們當時就感到這里面有故事。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找到這位小孩,采訪時問他以后想做一位什么樣的人,他說要做一位像熊寧一樣有愛心的人。這些細節非常感人,細節決定了報道的質量。三是注意報道的時代精神。四是動態和靜態、內地和外地、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結合。
還原一個真實的熊寧
方榮亮(華商報社深度新聞部主任)
熊寧事件是一件突發新聞,開始我們也的確只是把它以突發新聞來處理的。但后來我們發現了一些特殊:如熊寧的年輕、她的愛心等都可以做一系列的深度報道。所以從3月14日開始我們做熊寧事件的深度報道,選擇的角度就是還原一個真實的熊寧。我們深入一線采訪,采訪熊寧的家人、朋友、同事等。我們要讓人民知道熊寧為什么會堅持長期為偏遠的藏區捐學,采訪中我們了解到熊寧在藏區不僅捐學還盡力幫當地的老人。她是想踏踏實實為人們做點好事,從而讓自己活得充實。她感覺她所做的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只是一件她喜歡做的事。這些是熊寧身上最為人性的東西。另外,我們在報道中還注意怎樣去體現她的人生觀、價值觀。
親臨其境是采寫典型的起碼要求
王帥(陜西日報社記者)
我于4月14日到20日參加了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熊寧事跡的采訪團,沿著熊寧的足跡親自走了一趟。結合此次采訪我認為要寫好一篇典型報道,以下幾點很重要:一是真實。熊寧不是神也是人,我們只是想還原一個真實的人,所以我們不虛夸事件。二是要深入一線采訪。平時我們愛用電話等來采訪,這些不是第一手材料,我們只有親臨其境才能感受到那種場面,才能體會到熊寧是在什么樣的艱苦條件下為貧苦地區做好事。三要客觀。采訪中我們接觸了當地許多人,聽到了各種聲音,最后客觀地進行了綜合。
希望我們的媒體找到更多活著的熊寧
李 震(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熊寧這樣一個典型,她的內涵是什么?這樣的典型與我們過去宣傳過的很多典型有什么不同?我覺得有這樣兩點:第一,她是一個民間人物,她的民間性非常強,她是一個個人;第二,她表現出的是人性的光彩。
對于這樣一個典型,我們在報道策略上應注意什么問題?據我所知,在我們西安地區有許多樂于助人的人,而我們只是發現了熊寧或是個別幾個人。我想提出的問題是“為什么真正有人性光彩,真正能成為典型的人卻要付出死亡的代價才能被大家關心?”我覺得記者應該在活著的人中間發現更多的熊寧,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二是應該把她還原為一個普通人,這樣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產生更深刻的影響力;三是報道在選點的時候應該有反差意識,這個反差意識要非常的鮮明,如熊寧和熊寧這一系列的人與我們社會的強烈反差,這也是我們報道中應該注意的;四是注意社會文化領域的空間關系,如這種人物的出現與構建和諧社會有什么關系?等等。希望我們的媒體能找到更多的熊寧,同時通過熊寧事跡的報道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希望理論界通過熊寧的典型報道做一個深刻的理論上的反思。
主動發現 漸進推出
盧愚(陜西省出版物審讀中心審讀員)
熊寧是建國以來許多慈善家、志愿者的典型,是市場經濟下由民間自下而上推選的典型,熊寧雖沒有很多轟轟烈烈的業績和成就,但是這個典型令各階層人都很感動。從媒體報道操作角度來看,這次典型報道有很多新的特點:一是挖掘典型的方式,以前推出典型往往都需要先向組織上報,經過審查同意以后,再組織媒體去采訪,然后推出。熊寧的典型挖掘來自民間,是一個主動的發現。二是媒體有很強的敏銳性,10日下午兩點消息傳來之后,13日早晨采訪稿件見報,很不簡單,紙質媒體中《三秦都市報》做得最好。三是報道方式呈現出一種遞進的推出模式,隨著熊寧典型事跡的挖掘逐步深化、同步報道。
熊寧報道敘述方式貼近老百性,把熊寧作為普通人來寫。典型報道社會效應的拓展使媒體主動拿出人力、財力進行報道,這與以往不同,以往都是黨和政府派任務。
揭示熊寧精神的個性特征
張羽(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過去的典型報道,大都是自上而下安排的。但是這次的報道是來自民間的,是自下而上的。對我們如何做好典型報道有啟示:第一,去神圣化,著力開掘熊寧的人性美;第二,高起點、低落勢,用普通人能接受的語言來進行報道;第三,在報道過程中要突出個性,不要把一個活生生的人寫成僵化的人、平面的人,重視熊寧的個性,尤其是符合時代特征的個性。
來自民間 回歸民間
劉榮慶(陜西省出版物審讀中心審讀員)
熊寧不是經黨和政府刻意澆灌、培養、選拔、樹立起來的榜樣,黨和政府也沒有“指令”媒體采集、發掘、撰寫她的先進事跡,并自上而下地用“組織手段”加以推廣。媒體在公權力指令文本“空位”下,出于職業責任與受眾需求,敏感地意識到,這就是具有時代特征的典型而自覺傳播其行其事其言。不是 “馬后炮”式的報道,而是獨立自主做出判斷、選擇、介紹,實錄了一個沒有“豪言壯語”、“普普通通”又讓人敬佩仰止的都市女孩的形象。
熊寧報道的最大理論啟示是,“類的樣本”來自民間,回歸民間,乃是一條新聞傳播的規律?!邦惖臉颖尽睕]有、也不會“隨著文明的發展而逐步消亡”,為典型報道“唱挽歌”的學術主張,不符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中國各民族的民風習俗心理。
報道典型要有一種文化的解讀
陳敏直(長安大學教授)
我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是:熊寧精神到底是什么?我們不是有意識地去拔高他們,而是面對一個典型,我們應該去揭示她心靈深處的東西,這和一般的深挖和拔高是兩個概念。當我們在傳承美德的時候,好像有一種感人的力量。我們把這種傳統的美德放在一個時代來看的話就會找到人與思想這樣一個時代的表現,我覺得傳統文化對美德的呼喚,在這一閃光點上找到了一種文化的共性。在報道時,在選擇語言、細節時一定要有一種文化的解讀。
新聞傳播應主動向時代靠攏
南長森(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在這里標題式的講幾個觀點:一是社會轉型期價值的多元化需要多元化的認知方式來認定典型;二是新聞傳播需要回歸到深入到一線、基層采訪;三是新聞記者應該在新的情況下提煉信息,主動向時代靠攏,把服務政治與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統一起來,通過講求新聞傳播規律更好地服務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