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民族地區得到快速發展,社會發展為現代傳媒的普及提供了可能性。那么,農民對現代傳媒的接觸與使用對其社會交往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本文就以鄂西南土家族地區農村的實地調查為基礎,分析媒介發展與農民社會交往轉型之間的關系。
一、鄂西南民族地區農民的媒介接觸與使用情況
為了比較準確、全面地了解農村的媒介使用現狀,研究者根據社會發展水平,分別選取位于城鄉結合部、生活水平較高、城市化進程較快的A類村莊,遠離縣城但靠近區鄉集鎮的B類村莊,地域偏遠、交通不發達的C類村莊各1個。在2004年5月至2007年10月期間,筆者先后四次對三類村莊進行了實地調查,發放調查問卷1050份,其中有效問卷1046份。根據調查數據,可將農村媒介使用與接觸情況的特點大致歸納如下:
⒈媒介擁有狀況
A類村莊平均每戶家庭擁有至少一臺電視機并全部接入有線電視網,21.8%的家庭擁有2臺電視機。6.5%的家庭堅持每天購買當地的報紙,如《楚天都市報》。B類村莊家庭中電視機擁有率達91.7%,其中86.5%的家庭安裝了衛星電視接收器。C類村莊家庭中電視機擁有率達71.2%,安裝衛星電視接收器的家庭占35.5%。
⒉媒介消費行為
從村民每天用于閑暇時間活動的時間量看,“看電視”居于第一位,電視是農村名副其實的第一媒體,其次是“串門聊天”,再次是“打牌”。可見,隨著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的發展,媒介行為正越來越多地替代人際交往。
⒊媒介接觸頻度
在各種媒介消費活動中,時間分配不是平均的,無論哪一類型的村莊,看電視的時間與參與人數都是最多,而廣播則退居最后。在B、C類村莊,報紙主要是村干部閱讀,目的在于“了解國家政策,方便做群眾工作”。僅每日平均收看電視的時間量,A類村莊在平時達135.4分鐘,農忙達91.8分鐘;B類村莊在平時達100.1分鐘,農忙達72.7分鐘;C類村莊在平時達78.3分鐘,農忙達40.2分鐘。
⒋媒介內容偏好與依賴情況
就媒介內容選擇而言,主要是收看“電視劇”,均表現出偏重電視娛樂的取向。在電視節目的選擇方面,按喜愛程度排在前三位的是“電視劇、新聞、綜藝節目”。但A、B兩類村莊中有45.2%的村民把“收看新聞”放在第二位。A類村莊有10.4%的村民看報紙的主要目的是“獲取信息、掌握政策”。
為了了解農民對媒介的依賴程度,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如果家中沒有了電視,您會覺得習慣嗎?”,調查顯示:A類村莊中有11.7%的村民選擇“習慣”,3.5%的“無所謂”,85%的“不習慣”;B類村莊中有10%的村民“習慣”,3.6%的“無所謂”,86.4%的“不習慣”;C類村莊中有35%的村民“習慣”,42.7%的“無所謂”,22.3%的“不習慣”。媒介使用時間較長的農村居民對電視等媒介的依賴程度越高。
從獲取信息的渠道看,A類村莊的農民獲取相關信息主要是通過電視,其次是“與他人閑聊時知道”;B類村莊的農民獲取信息主要是通過電視,其次是“村干部傳達”;C類村莊的農民知曉信息首先是“村干部傳達”,其次是“與他人閑聊時知道”,再次是“電視”。顯然,人際傳播在民族地區農村的信息傳遞中也發揮著較大作用。
二、大眾傳媒在農村社會交往轉型中的作用
通過對A、B、C三類村莊調查數據的比較分析,發現:無論哪種類型的村莊,大眾傳媒都已深入家庭,媒介消費已成為農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社會的媒介化成為大勢所趨。大眾傳媒不斷向農村滲透,其實質就是不斷用新文化、新價值取代農村傳統文化價值的過程,同時改變著農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從而影響到了作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社會交往的轉型,與市民的社會交往所不同的是,農村的社會交往明顯帶有鄉村社會的獨特性。具體表現為:
⒈大眾傳媒擴大了農村的社會交往范圍
大眾傳媒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交往范圍的擴大。農村居民從電視節目中了解到了新時代多元化的交往方式,不再局限于村莊原有的交往范圍,開始有意識地與外界交往接觸。可以說,現代傳媒在農村社會交往方式的變遷中起到了一種示范作用,而且對現代傳媒接觸程度越深的農村受眾越是具有這種交往傾向。長期以來,我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實行的是城鄉有別的雙重體制,這種體制形成了“城市——農村”二元體制,構筑了嚴重的城鄉壁壘,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交往少。現代傳媒將城市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帶入農村,縮小了城鄉人民思想觀念、生活習俗上的差別,不僅有利于城鄉人民的溝通和交流,也加速了鄉村都市化的進程,從而使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所接觸的人的增多,擁有的社會資本也就越多,雖然交往范圍的大小與村民自身的性格、素質和期望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通過調查發現,對某些電視節目類型的偏愛也成為影響朋友數量的部分原因,平時喜歡收看農業節目和綜藝節目的村民有著比其他人更多的朋友。在我們的調查中了解到,那些喜愛看農業節目的村民對節目中的農業新技術、農產品市場價格都比較關注。通過收看農業節目,他們在與其他村民互動的過程中就占據了信息優勢,周圍的村民非常樂意聽他們講述這些農業方面的新信息。對他們來說,實際上也就是使自身的人際吸引力得到了提高,從而可以擁有較多的朋友數量。喜歡看綜藝節目的村民大都屬于性格比較活潑外向的,綜藝節目這種形式本身也主要是希望起到娛樂休閑的作用。經常收看綜藝節目的受眾從節目中得到了充分的放松,培養了樂觀的心態和良好的情緒狀態,在現實人際交往中也會顯得更加容易相處,從而獲得更多的朋友。
⒉大眾文化加劇了農村社會交往中的工具理性
在傳統社會,社會交往對象一直都以血緣、地緣關系為主,由于人際交往范圍的有限性,村民們除親戚外,交往比較多的就是同村的人,朝夕相處便形成了密切的聯系,因此農村社會也經常被稱為“熟人社會”。現在,隨著活動空間的擴大,從事其他產業的農民數量的增加,基于業緣關系的交往對象也逐步在農村社會交往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從單一的以血緣為主的交往對象發展到由血緣、地緣、業緣共同構成的交往對象體系,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經濟水平的提高外,思想觀念的變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在農村,電視是第一媒介,觀看電視是農民休閑的主要方式。在其他大眾傳播媒介相對缺乏的農村,電視媒介在農村社會交往對象的變遷過程中,起到了更為重要的影響作用。在交往對象的選擇上,長期以來,農村居民最為注重的就是情感因素。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村民們一直把這種感性的認識擺在主導地位。但在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現代人際交往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功利性和商品化傾向,這種現象也同樣反映在農村社會交往過程中。在農村社會交往觀念從感性向理性的轉變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電視媒介所起到的作用。電視影響著農村居民在選擇交往對象上的理性程度,每天接觸電視時間較長的受眾所受影響也較深,他們接觸并逐步內化了電視中展示的現代都市交友方式,除了感情因素外,他們最注重的就是交往對象能否為自己提供實際的幫助。他們在交往過程中注重“成本”與“效益”的分析,在充分考慮自己所要進行的交往是否可以獲得利益最大化后才作出選擇與決定。這就使他們傾向于同“有錢”和“社會地位高”的人交往,同時導致了農村社會交往中工具理性增強的趨勢。此外,電視節目中頻繁出現的俊男美女也讓農村居民受到了“美女文化”等思想的影響,部分村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也開始注重交往對象的相貌等外在條件。根據社會支持理論,社會支持給人們提供兩個方面的資源:物質資源和社會情感資源。處于社會網絡中的人們相互提供必需的資源才使得網絡得以維持。電視媒介以鮮活生動的情節事例告訴人們,現代社會是一個由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絡構成的社會,擁有社會資源越豐富的人在網絡中就越占據優勢地位。農村受眾長期在這種社會交往觀念的熏陶下,自然也會在實際生活中有意無意的嘗試,從而有著超越了血緣關系、更為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率先提出“弱關系力量假設”,他把人際關系劃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認為強關系在維護群體內部聯系上起著重要作用,而弱關系對于群體之間的聯系則更為有效。在電視傳媒的引導下,農村居民不但將親屬等強關系列為自己的社會資源,也開始注重一般的熟人即弱關系的重要作用。在遇到困難時,村民們開始積極利用身邊這些以往并不重視的弱關系紐帶,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農村居民社會支持系統的擴大化。
⒊高頻度地接觸大眾媒介改變了農民的交往觀念
外部環境對農村的“示范效應”大多是通過大眾傳媒來實現的。特別是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外部環境對相對落后的農村社區的“示范效應”越來越強烈,這種示范效應將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交往觀念、規則和內容。城市文明不斷通過大眾傳媒被傳遞到農村,促進農村的現代化。
大眾媒介對異性交往觀的影響:在中國農村,受傳統習俗影響較深,社會開放程度遠不及城市,長期以來,人們對異性朋友一直沒有正確積極的認識態度。在我們的調查中也發現,部分被調查者談到異性朋友就將其歸之為“不好的事情”,認為有異性朋友是不正常的。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和進步,農村社會交往的開放性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電視媒介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由培養理論可知,大眾媒介對受眾思想觀念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農村,較早接觸電視媒介的村民受其影響比較大,程度比較深,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較早表露出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社會交往較之過去更加廣泛和開放,異性之間的交往受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減弱。電視給了農村居民一個接觸外面世界的窗口,那些較早通過電視媒介了解到現代人際關系特征的村民也就有著較為開放的交友觀。他們能夠正確地看待和處理與異性之間的交往,他們的行為和觀念也影響著身邊的村民,對構建現代農村社會交往方式起著積極的作用。
大眾媒介對人際沖突觀的影響:在人際交往中,人際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發生沖突以后,人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不同的。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平時喜愛收看新聞節目的被調查者在發生人際沖突時有75.1%都會選擇與他人“面對面協商解決”,而不愛看新聞的村民中,只有41%的人采取協商解決的辦法。因為電視新聞是村民們了解外界信息、社會知識的重要渠道,有著極強的“教化”功能,經常接觸新聞的受眾往往具有更強的理性和是非判斷能力。在大眾傳播媒介不夠發達的農村這種作用尤為明顯,特別是與日常生活非常貼近的“社會新聞”的日益增多,村民們從新聞節目的收看中增強了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在社會交往中遇到同類問題時能夠更好地采用理智的方法加以解決,也使得以單純情感因素為特色的農村社會交往向更理性的方向發展。
顯然,媒介的全球傳播給農民交往實踐現代化帶來深刻的影響,促使農村的社會交往從封閉性向開放性轉變,從依附性向自主性轉變,從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總之,通過現代傳媒塑造理性的、健康的、和諧的社會,從而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方位增進城鄉交流,讓農民更多地了解城市生活,接觸現代信息,這是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面。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學院研究生處。本文由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中青年創新項目資助,項目編號:Q20082903)